从县城回村的路上,青娘的布鞋早已被黄泥裹得看不出原色,脚底的水泡磨破了又结痂,却半点不觉得疼——满脑子都是开染坊的计划,连风里都像是飘着草木染的清香。陈砚看她一路都在念叨“染坊要多大”“要雇多少人”,忍不住笑着递过水壶:“先喝口水,等回了村,咱们跟老周、阿婆们好好商量,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刚到村口,就看到老周领着张阿婆、王阿婆等一群人在翘首张望。看到青娘和陈砚回来,大家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青丫头,跟李掌柜谈得怎么样?”“县城里是不是特别大?”“咱们的布真能卖到县城去?”
青娘把布包举过头顶,笑着大声说:“谈成了!李掌柜不仅跟咱们订了五十匹布,还帮咱们找了原料商,以后咱们染布再也不愁原料了!我还想在村里开个染坊,雇大家一起染布,让咱们都能靠这门手艺赚钱!”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欢呼声差点掀翻村口的老槐树。张阿婆拉着青娘的手,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好丫头,真是好丫头!咱们青石村终于有盼头了!”王阿婆也跟着说:“我家那口子和儿子都有力气,开染坊要盖房子、挑水,他们都能来帮忙,不要钱!”
当天晚上,青娘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大家围着油灯,听青娘说开染坊的计划:染坊要盖在村东头的荒坡旁边,既方便取用草木,又不会打扰村民;要砌五个染缸,三个用来染常用色,两个用来试验新颜色;还要盖一间仓库,存放原料和染好的布;雇人的话,优先雇村里家境困难的人家,男的负责挑水、劈柴、搬运原料,女的负责挑拣草木、染布、晒布,每天给大家算工钱,还管一顿午饭。
“盖染坊的钱,我出!”青娘从怀里掏出跟李掌柜结算的工钱,放在桌上,“这些钱应该够盖染坊和买第一批原料了。要是不够,咱们再凑凑,以后染坊赚了钱,再把钱还给大家。”
老周立刻掏出钱袋:“我这儿还有些积蓄,也拿出来,不够再跟我说!”张阿婆也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她攒了好几年的碎银子:“这是我给我孙子娶媳妇的钱,先拿出来盖染坊,等染坊赚了钱,再慢慢攒!”
大家纷纷掏钱,你一文我一钱,很快就凑够了盖染坊的钱。青娘看着桌上的钱,又看了看眼前的乡亲们,眼眶热得发烫:“谢谢大家!我青娘发誓,以后染坊赚了钱,一定不会忘了大家,咱们一起把日子过好!”
接下来的日子,青石村像是按下了快进键。男人们每天天不亮就去村东头平整土地、搬运砖石,女人们则帮着和泥、递砖,连村里的孩子们都拿着小铲子,帮着清理碎石。青娘和陈砚每天都泡在工地上,青娘负责规划染坊的布局,陈砚则帮着计算材料用量,还教大家怎么砌染缸才能不漏水。
村长赵老三看着大家热火朝天的样子,心里既嫉妒又不甘。他原本以为青娘成不了气候,没想到她不仅谈成了县城的订单,还能让全村人都跟着她干。他躲在自家院子里,越想越气,琢磨着要给青娘找点麻烦。
染坊盖到一半的时候,麻烦真的来了。这天早上,青娘刚到工地,就看到老周急匆匆地跑过来,脸色煞白:“青丫头,不好了!李掌柜派人来说,咱们第一批要交的五十匹布,他要提前五天要,说是城里的药铺和绣坊催得紧!”
青娘心里“咯噔”一下:“提前五天?咱们现在才盖好三个染缸,原料还没从县城运回来,怎么可能来得及?”
陈砚也皱起眉头:“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搞鬼,不然李掌柜不会突然提前要货。我猜,可能是赵老三去县城说了什么,让李掌柜对咱们产生了怀疑,想考验考验咱们。”
青娘咬了咬嘴唇,心里又急又气。要是交不上货,不仅会失去李掌柜的信任,还会赔偿违约金,盖染坊的钱也会打水漂,乡亲们的希望也会落空。她深吸一口气,对大家说:“大家别慌,咱们一定能想出办法!现在,咱们分三步走:第一,陈大哥,你立刻去县城,跟李掌柜解释情况,看看能不能再宽限几天;第二,老周,你去落马镇的原料商那里,先借一批原料回来,先用着,等县城的原料到了再还;第三,大家加快速度盖染坊,今天必须把剩下的两个染缸砌好,晚上咱们就开始煮染料、染布!”
大家纷纷点头,立刻行动起来。陈砚骑着老周的毛驴,飞快地往县城赶;老周挑着空担子,往落马镇跑;工地上的乡亲们更是干劲十足,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忙到傍晚,终于把五个染缸都砌好了。
天黑的时候,陈砚和老周都回来了。陈砚说,李掌柜虽然没同意宽限五天,但同意宽限两天,还说要是两天后还交不上货,就只能取消合作;老周说,落马镇的原料商愿意借给他一批原料,但价格比平时高两成,还得写欠条。
青娘听了,心里稍微松了口气:“价格高就高,欠条我来写!只要能按时交上货,这点钱不算什么!现在,大家都回家吃饭,吃完饭,咱们连夜染布!”
晚饭过后,染坊里亮起了十几盏油灯,把整个染坊照得像白天一样亮。青娘把大家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个染缸,她和陈砚则负责煮染料、调配颜色。大家分工明确,有的挑水,有的劈柴,有的煮染料,有的染布,有的晒布,整个染坊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青娘站在染缸边,一边搅拌染料,一边教大家怎么判断染料的浓度,怎么让布均匀上色。她的眼睛布满血丝,声音也有些沙哑,却半点不敢停下——她知道,这是她和青石村的希望,绝不能放弃。
陈砚看她太累,想让她歇会儿,她却摇摇头:“我没事,我还能坚持。咱们多染一匹布,就多一分希望。”
就这样,大家连夜赶工,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才染好二十匹布。青娘让大家先回家休息,她和陈砚则继续煮染料、染布。中午的时候,乡亲们都回来了,有的还带来了自家的饭菜,让青娘和陈砚先吃。
下午的时候,县城的原料终于到了。青娘让大家加快速度,终于在第二天傍晚,染好了剩下的三十匹布。当最后一匹布被挂在晒布架上的时候,青娘再也支撑不住,差点晕倒,幸好陈砚及时扶住了她。
“你太累了,快歇会儿。”陈砚把她扶到一旁的椅子上,给她递过一杯水,“布都染好了,明天一早咱们就给李掌柜送过去,肯定能按时交货。”
青娘喝了口水,看着晒布架上五颜六色的布,露出了笑容:“太好了,咱们终于按时染好了布。谢谢大家,谢谢陈大哥,没有你们,我肯定做不到。”
第二天一早,青娘和陈砚、老周一起,挑着五十匹布,往县城赶。路上,青娘看着身边的陈砚,心里充满了感激——这一路,要是没有陈砚的帮助和支持,她肯定走不到今天。陈砚似乎察觉到了她的目光,回头对她笑了笑,眼神温柔得像清晨的阳光。
到了锦绣布庄,李掌柜看到五十匹布准时送到,又惊又喜。他仔细检查了每一匹布,发现颜色均匀,质地良好,比他预期的还要好。他笑着对青娘说:“青娘姑娘,你真是个说到做到的人!我没看错你!以后,咱们的合作会越来越顺利,我相信,你的草木染一定会在县城打响名气!”
青娘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笑着说:“谢谢李掌柜的信任!我一定会继续努力,染出更好的布!”
从县城回村的路上,青娘的心情格外轻松。她知道,这次的订单危机虽然化解了,但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有乡亲们的支持,有陈砚的陪伴,还有自己的手艺和真诚。她相信,只要她不放弃,就一定能把青石村的草木染做大做强,让更多人知道青石村,知道她青娘的名字。
回到村里,乡亲们早已在村口等候。看到他们平安回来,还带来了李掌柜满意的消息,大家都欢呼起来。青娘站在人群中间,看着大家开心的笑容,心里暗暗发誓:她一定要把染坊办好,让大家都能靠这门手艺过上好日子,让青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草木染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