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完瑞福祥的订单,青娘并未急着返程。沈砚秋说的没错,京城作为天下商路枢纽,藏着太多能让草木染布生根发芽的机会。接下来的几日,在沈砚秋的陪同下,青娘走访了南城的“裕兴布庄”、西城的“同顺货行”,甚至还去了专为宫中采买的“内务府专供铺”。每到一处,她都带着精心准备的染布样品——有能驱虫的青碧布、耐脏的金黄布,还有为贵妇们特制的、用山茱萸与牡丹花粉混合染制的绯红锦缎。
最让青娘惊喜的是“同顺货行”的李掌柜。这位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捧着那块绯红锦缎反复摩挲,眼神发亮:“姑娘这染技,是真见功夫!你看这颜色,浓淡得宜,还带着自然花香,比那些用石青、石绿染的布,多了几分灵气。我要订两百匹,专门发往江南——那边的仕女最喜这种雅致颜色,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连着谈成三笔订单,老周乐得合不拢嘴,私下对青娘说:“丫头,沈公子这孩子,是真把咱们当自家人。你看他为了帮咱们谈生意,连自己的测绘报告都延后交了,这份情,咱们得记着。”
青娘何尝不明白。这些天,沈砚秋不仅帮她引荐人脉,还总在细节处贴心照料——知道她吃不惯京城的油腻饭菜,会提前让客栈准备清淡的野菜粥;听说她夜里画图样(为新订单设计染布花纹)伤眼,特意送来两盏上好的琉璃灯;甚至在她与“内务府专供铺”的管事周旋时,悄悄提醒她“宫中采买最看重‘贡品印记’,你可提一句‘每匹布都附草木产地文书’,管事定会放心”。
这份细心,像春日里的细雨,悄悄落在青娘心里。她不是不谙世事的姑娘,从沈砚秋看她染布时专注的眼神,从他为她挡开街市拥挤人潮的手臂,从他递来热汤时指尖的微烫,她能读懂那份藏在温文尔雅下的心意。只是她总觉得,自己一个从山村走出来的染坊掌柜,与身为朝廷命官的沈砚秋,隔着太远的距离。
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后的傍晚。那天他们从“裕兴布庄”出来,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两人躲进街角一家卖笔墨纸砚的小店,店主是个会弹琵琶的老秀才,见他们浑身湿透,便邀他们喝杯热茶。雨声淅沥,琵琶声悠扬,沈砚秋忽然指着窗外被雨水打湿的梧桐叶,轻声说:“青娘,你看这叶子,刚下雨时是深绿,雨停后被风吹干,又变回浅绿——其实草木染布也是这样,每一步都藏着自然的道理,急不得,也假不得。”
青娘抬头看他,正对上他温柔的目光。沈砚秋继续说:“我从小跟着父亲学测绘,他总说‘图纸上的每一笔,都要对得起脚下的土地’。后来我发现,你染布时的心思,和我画图纸时是一样的——都在用心对待手里的东西。”他顿了顿,声音轻得像雨丝:“青娘,我不在乎你是染坊掌柜,还是山村姑娘。我只知道,和你在一起时,我心里特别踏实,就像测绘时找到了准确的坐标。”
青娘的脸颊瞬间发烫,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她想起在青石村时,阿爹曾说“好的姻缘,就像好的染料,要经得起时间浸泡”。此刻,她看着沈砚秋眼里的真诚,忽然觉得,那些所谓的“距离”,或许并没有那么可怕。她轻声说:“沈公子,我……我得先把染坊的事做好。京城的订单,还等着我回去安排;村里的姑娘们,还等着我教新的染技……”
沈砚秋笑了,眼底的光比窗外的晚霞还亮:“我等你。等你把草木染布传遍更多地方,等你觉得可以停下来歇一歇的时候,我还在这里。”他从怀里掏出一枚小巧的铜制罗盘,递给青娘:“这是我第一次独立测绘时用的,送给你。你走商路远,要是迷了方向,就看看它——它不仅能指东南西北,还能告诉你,我一直在你看得见的地方。”
青娘接过罗盘,指尖触到上面被岁月磨出的温润光泽,心里忽然变得格外笃定。她知道,这份感情,就像她染布时用的草木灰水,看似朴素,却能让颜色扎根,经得起时光冲刷。
三日后,青娘带着满满三大箱订单和沈砚秋送的罗盘,踏上了返程的路。临行前,沈砚秋亲自送他们到城门口,再三叮嘱:“路上小心,遇到难处就找沿途的驿站,报我的名字,他们会帮忙。等我忙完手里的测绘任务,就去县城看你,顺便……看看你的染坊。”
青娘点点头,眼眶有些发热。马车开动时,她掀开帘子回头看,沈砚秋还站在城门口,穿着那件青色长衫,像一棵挺拔的青松。直到马车转过街角,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她才收回目光,轻轻摩挲着手里的罗盘。
返程的路,比来时轻快许多。老周见她时不时对着罗盘发呆,忍不住打趣:“丫头,这罗盘可比染布图样好看?”青娘脸一红,却没有反驳,反而笑着说:“周叔,等沈公子来县城,我要给他染一块最好的布——用咱们后山的黄柏和初春的新茶,染一块像他长衫那样的青色,还要在布角绣上小小的罗盘纹样。”
老周笑得眼睛都眯了:“好,好!到时候我给你们当见证,看看咱们青娘的心意,能不能绣进布里。”
回到县城时,染坊早已热闹非凡。杏花、春桃带着新招来的十几个学员,正在院子里练习染布;吴景明听说青娘从京城带回大订单,特意送来一坛陈年好酒;就连青石村的村长,也带着几个村民,拉着刚采的新茶和黄柏,赶来看她。
“青娘丫头,你可算回来了!”村长笑得满脸褶子,“村里的姑娘们听说你在京城把布卖到了皇宫附近,都高兴坏了,说以后要更用心学染布,跟着你把日子过红火!”
青娘看着眼前熟悉的笑脸,心里满是暖意。她把京城的经历讲给大家听,从瑞福祥的合作,到同顺货行的订单,再到沈砚秋的帮助。说到沈砚秋时,她的声音不自觉地放柔,杏花和春桃相视一笑,眼底满是了然。
接下来的日子,染坊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期。为了赶京城的订单,青娘把学员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染粗布(耐脏布、驱虫布),一组跟着她学染锦缎(绯红锦、茶青缎)。她还特意从青石村调了二十个手脚麻利的妇人,负责分拣草木、熬煮染料。院子里的染缸从原来的五个,增加到十二个,日夜都有火光闪烁;灶屋里的草木灰堆得像小山,空气中永远飘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青娘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去检查染料的熬煮情况,再指导学员染布,中午抽空核对订单账目,晚上还要画图样、改配方,常常忙到深夜。可即便再累,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摩挲沈砚秋送的罗盘,有时还会对着罗盘,在纸上画几笔——画京城的街景,画沈砚秋的样子,画他们下次见面时的场景。
这天傍晚,青娘正在院子里检查刚染好的绯红锦缎,忽然听到院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青娘姑娘,我来看看你的染坊,没打扰你吧?”
青娘猛地回头,只见沈砚秋站在门口,穿着那件她熟悉的青色长衫,手里提着一个食盒,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像镀了一层金边。
“沈公子,你怎么来了?”青娘又惊又喜,手里的锦缎都差点掉在地上。
沈砚秋笑着走进来,把食盒递给她:“测绘任务提前完成了,我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了。知道你忙,特意从京城带了些你爱吃的枣泥糕,还有两盒上好的胭脂——听李掌柜说,江南的仕女都用这个,你染布时要是累了,也能擦擦。”
院子里的姑娘们见了,都捂着嘴偷笑。杏花凑到青娘身边,小声说:“青娘姐,我就说沈公子会来的,你还不信。快带沈公子去看看你新染的布,尤其是那块绣了罗盘纹样的茶青布!”
青娘的脸颊又红了,却没有躲闪。她拉着沈砚秋的手,把他带到晾布架前,指着那块茶青布说:“你看,这是我特意为你染的,用的是后山的黄柏和新茶,颜色和你的长衫很像。布角这里,我还绣了个小小的罗盘,就像你送我的那个。”
沈砚秋看着布角上精致的罗盘纹样,又看着青娘眼里的光亮,心里忽然变得格外柔软。他轻轻握住青娘的手,轻声说:“青娘,谢谢你。这块布,我会好好珍藏,就像珍藏我们之间的情谊。”
夕阳下,晾布架上的染布随风飘动,有绯红的、金黄的、茶青的,每一块都像一幅流动的画。青娘靠在沈砚秋身边,看着眼前忙碌却充满希望的染坊,看着远处炊烟袅袅的青石村,忽然觉得,自己从青石村走出来的这条路,虽然布满荆棘,却也收获了太多珍贵的东西——有靠手艺换来的生计,有乡亲们的信任,有伙伴们的支持,还有一份能让她安心的感情。
她知道,“乡土求生”的阶段,已经悄悄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接下来,她要带着染坊,带着草木染手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江南开拓商路,去学习更精湛的染技,甚至去完成阿爹的遗愿,编一本真正属于民间染匠的《草木染谱》。而沈砚秋,会成为她身边最坚实的依靠,陪她一起,把草木染的清香,传遍天下。
老周站在灶屋门口,看着眼前这一幕,笑着捋了捋胡子。他想起青娘刚到县城时,还是个连铺面都要发愁的小姑娘,如今却能独当一面,还找到了心意相通的人。这大概就是阿爹常说的“天道酬勤”——只要你用心对待手艺,用心对待身边的人,生活总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晚风拂过,带来了染布的清香,也带来了远处的虫鸣。青娘知道,属于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这片滋养了她的乡土,这份让她安身立命的手艺,还有身边这个让她心动的人,会陪着她,走向更远、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