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二十分,明泽医院的晨雾尚未散尽,量子指挥中心的环形大屏已被醒目的橙红色数据流覆盖。“明泽一号”的合成语音带着罕见的急促节律响起:“紧急通知:接收重症复合伤患者1例,需多器官联合切除+移植术;今日接诊量预测9.3万人次,中枢算力已自动扩容6%,当前负载率31%,运行状态:特级戒备。”
沈知行刚在主控制台前落座,指尖已落在患者术前评估报告上。苏晴端着两杯温热的紫苏茶快步走来,目光紧锁大屏上的三维影像——患者腹腔内肿瘤侵犯肝、胰、肾多器官,血管粘连程度远超常规病例。“周明(肝胆外科副院长)、李哲(胰腺外科副院长)、王凯(泌尿外科副院长)已通过‘手术调度助手’确认主刀,对应专科总主任、主任、副主任组成三级助手团队,15分钟内可抵达手术室。”她将茶递给他,“爸妈已带景初、景行去学校,说让咱们专心应对手术,菜园的‘智能灌溉助手’已设为自动模式。”
六点整,江晓快步走入指挥中心,调出网络与算力监测界面:“中枢算力已从基础180pFlops提升至190.8pFlops,扩容6%的算力全部定向分配至手术中心与影像科,支持实时三维影像重建与手术路径模拟。量子通信链路已加密升级,手术全程直播仅对院内专家开放,拦截境外窥探信号41次。”她补充道,“西部分中心远程会诊通道已开通,5位器官移植权威同步接入,信号延迟0.002毫秒。”
程昱紧随其后,手持电力保障终端:“全院电力负载已提升至特级保障模式,手术中心、IcU、指挥中心接入独立双回路,储能电站电量99%,就算主电网突发中断,也能实现0.001秒无缝切换。已通过‘电力优化助手’关停30%非核心区域照明,优先保障医疗设备供电。”
此时,林薇的视频连线弹出,屏幕上的她正对着“人员调度助手”核对名单:“313个专科已启动‘高峰+手术双应急预案’,通过‘补位助手’增派120名医护支援门诊,儿科、心血管内科候诊区已加派导诊机器人。手术所需器官供体已通过‘器官转运助手’定位,预计7点半抵达医院。”
第一阶段:手术攻坚——四级团队的生死时速
术前协同:中枢赋能的精准预案
上午六点十五分,手术室专用通道已清场,“智能转运车”载着患者平稳驶入。指挥中心大屏同步切换至手术室内景:周明、李哲、王凯三位副院长身着手术衣站在主刀位,身后依次是专科总主任递刀、主任吸血、副主任持牵开器,四级团队站位精准,动作衔接如行云流水。器械护士正根据“手术器械助手”的提示清点器械——从超声刀到血管吻合器,238件器械对应位置标注得一清二楚。
“‘明泽一号’已完成32次手术路径模拟,最优方案已推送至手术台终端。”苏晴指尖轻点,调出患者的基因测序与血管造影融合影像,“肿瘤与门静脉粘连处需采用‘钝性分离+精准凝闭’法,避免大出血;移植器官灌注方案已根据‘器官适配助手’数据调整,冷缺血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
沈知行紧盯大屏上的实时数据:“通知麻醉科,根据‘麻醉深度助手’的监测曲线调整用药剂量,维持血压在90\/60mmhg以上。影像科随时准备术中ct,‘快速成像助手’需在30秒内出片。”他转头对江晓说,“算力再预留3%冗余,防止术中影像重建卡顿。”
上午七点半,器官供体抵达医院,“快速检测助手”15分钟内完成质量评估,确认符合移植标准。此时门诊楼已迎来接诊高峰,“智能引导助手”的广播循环播报:“内科、儿科候诊人数较多,建议轻症患者前往便民诊室或选择远程问诊。”
术中鏖战:多科联动的极限配合
上午八点整,手术正式开始。周明持超声刀精准分离肝脏与肿瘤粘连处,大屏上的三维影像同步显示操作轨迹,“AI预警助手”实时标注风险区域:“距离门静脉0.5cm,建议减速操作!”李哲随即接过器械,处理胰腺周围病变组织,胰腺外科总主任迅速递上专用分离钳,主任精准吸血,副主任稳稳固定术野,四级团队配合毫无缝隙。
“患者血压降至85\/55mmhg!”麻醉医生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苏晴立刻调出“循环监测助手”数据:“是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导致的隐性出血,‘明泽一号’已生成止血方案,推送至手术终端!”王凯根据方案快速结扎侧支血管,泌尿外科总主任递上止血纱布,主任调整吸引器功率,副主任密切监测尿量,血压在2分钟内回升至92\/60mmhg。
上午十点,第一阶段多器官切除完成,“术中病理助手”10分钟内传回冰冻切片结果:“切缘未见肿瘤残留,可进行移植!”江晓的终端弹出提示:“中枢算力负载率升至36%,仍在安全区间,影像重建速度保持0.1秒\/帧。”程昱补充道:“手术中心电力负载率42%,储能电站电量97%,供电稳定。”
中午十二点,肝脏、胰腺、肾脏依次移植吻合完成,“血管通畅助手”显示血流信号良好,移植器官开始恢复功能。指挥中心内响起轻舒的呼气声,沈知行看着大屏上平稳的生命体征曲线,对苏晴说:“让‘术后监护助手’提前生成IcU护理方案,器官功能监测频率设为每5分钟一次。”
第二阶段:接诊攻坚——九万目标下的双线作战
门诊全域:高位流量的精准疏导
上午九点,门诊楼候诊人数突破1.8万人次,“接诊量实时统计助手”显示已接诊4.5万人次,医保结算1.2亿元。“儿科候诊人数达1500人,远程问诊通道出现拥堵!”门诊护士长的紧急消息弹出。
沈知行指尖快速操作,大屏上的患者流向图瞬间更新:“开放康复中心20间临时诊室,调派30名全科医生支援;通过‘流量调度助手’将50%的慢病复诊引导至夜间门诊,‘预约助手’自动发送提醒短信。”苏晴同步调出导诊机器人运行数据:“增派10台机器人至儿科候诊区,启动‘儿童安抚模式’播放动画。”
上午十一点,远程问诊系统压力缓解,“智能问诊助手”处理咨询量达3.8万人次,占接诊量的84%。江晓的终端显示:“主干网带宽使用率78%,量子密钥墙拦截攻击53次,网络运行稳定。”程昱补充道:“门诊区域电力负载率38%,自助设备供电无异常。”
中午十二点,“接诊量实时统计助手”显示:已接诊6.8万人次,医保结算1.8亿元,距离9万目标仅差2.2万人次,平均候诊时间控制在22分钟。
住院与后勤:闭环保障的高效运转
上午十点,住院中心的“床位统筹助手”正以每秒5次的速度匹配患者与床位。一位从外地转入的急性心梗患者刚下救护车,系统已分配心内科IcU床位,并同步推送基因检测报告至医生终端。“‘跨中心会诊助手’已启动线上讨论,心脏外科、麻醉科专家均已接入。”住院部护士长发来消息。
后勤中心的赵磊通过“物流调度助手”指挥30台无人配送车:“餐厅中心的紫苏系列菜品订单量突破3000份,‘食材管理助手’紧急补货3次;住院中心的床单被罩通过‘智能洗涤助手’加急处理,确保新入院患者10分钟内用上干净床位。”
医保结算中心的“智能报销助手”以每秒18笔的速度处理单据,患者刷医保卡即可完成报销,“明细解读助手”实时推送费用清单。“已处理报销单据8.2万张,涉及金额2.3亿元,‘资金安全助手’拦截异常交易6次。”周明的远程汇报传来,此时他刚完成手术第一阶段,正由助手团队接手后续操作。
第三阶段:中枢稳舵——算力托底的收官时刻
手术收尾与接诊冲刺
下午两点,手术进入收尾阶段,“伤口缝合助手”为副主任提供精准定位指导,皮肤对合误差小于0.5mm。“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移植器官血流信号正常,尿量恢复至15ml\/h。”手术护士的汇报让指挥中心彻底放松下来。沈知行调出“IcU调度助手”:“通知转运团队准备,患者15分钟后转入特级监护病房。”
此时门诊接诊量持续攀升,下午三点,“接诊量实时统计助手”显示已接诊8.1万人次,医保结算2.4亿元。“夜间门诊预约量达8000人次,‘人员调度助手’已安排40名医护留守。”林薇的消息弹出。苏晴看着算力监测界面:“中枢算力负载率39%,扩容的6%完全发挥作用,影像科、检验科数据处理未出现延迟。”
下午五点,最后一台常规手术完成,手术中心的“设备消杀助手”自动启动灭菌程序。“今日已完成72台手术,其中3台四级手术,均顺利结束。”手术中心护士长发来总结。程昱的终端显示:“全院电力负载率回落至40%,储能电站电量95%,可支撑夜间门诊供电需求。”
日暮归心:双目标达成的温情时刻
傍晚六点半,“明泽一号”的合成语音传来激昂播报:“今日接诊量定格9.2万人次,创单日历史新高!医保结算2.75亿元;多器官联合切除+移植术圆满成功,患者转入IcU监护,生命体征平稳;中枢算力扩容6%后运行最优,13大中心零异常,电力、网络负载率回落至37%。”
指挥中心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江晓和程昱举着水杯走来:“院长、苏主任,这硬仗打得漂亮!算力扩容效果远超预期,下次复杂手术完全能支撑。”沈知行笑着点头,目光转向大屏上IcU内的患者监护画面——移植器官功能指标正稳步回升。
沈知行和苏晴走出指挥中心时,夕阳为医院的量子通信塔镀上暖金色。沈父沈母带着景初、景行在门口等候,孩子们手里捧着写有“手术成功”的紫苏叶贺卡。“爸妈做了紫苏炖鸡,庆祝手术成功也庆祝破纪录!”景初兴奋地扑过来,景行举着画纸:“爸爸,我画了手术机器人帮医生叔叔做手术!”
车驶出医院大门,沈知行的终端收到“明泽一号”的夜间提示:“已启动患者术后监护预案,明日接诊量预测8.8万人次;中枢算力保持扩容状态,应对后续复杂诊疗需求。”他随手关掉提示,转头看向身旁其乐融融的家人,嘴角扬起温暖的弧度。
车载音响里流淌着轻柔的音乐,窗外的路灯次第亮起。沈知行知道,这场双线硬仗的胜利,既靠四级手术团队的精准操刀,更靠中枢6%算力扩容的硬核托底,而家人的温情始终是最坚实的后盾。下一个挑战或许正在路上,但只要中枢稳舵、团队并肩,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