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胸外科楼被一层薄光笼罩,手术间外的电子屏显示“肺癌侵犯大血管根治术倒计时2小时”,下方滚动着“患者入院评估、手术团队集结、设备最终核查”三项待办。指挥中心内,沈知行面前的巨幕已切换至“手术总调度界面”,左侧是患者老张的实时生命体征(血压130\/85mmhg、心率70次\/分、血氧98%),右侧是手术团队、全链条保障团队的在岗状态,中间的三维影像清晰标注着肿瘤侵犯主动脉的位置与范围。“通知所有参与科室,7点前完成术前最后确认,手术8点准时启动,全院资源优先向胸外科倾斜。”
行政助手林薇拿着“手术协同手册”,逐一联系胸外科、心外科、麻醉科、IcU负责人:“老张已完成入院评估,心肺功能符合手术要求,凝血指标已调整至最佳范围;术前会诊记录、手术知情同意书均已签署,可按计划推进。”她的工作终端同步更新“手术保障清单”,电力、网络、后勤、资金的应急响应人员均已就位,联系方式标注在首页最醒目位置。
电力中心助手程昱的巡检团队已完成手术间第3次电力核查,终端显示:“双路供电电压稳定220V±0.1V,高频电刀、人工心肺机等设备的供电接口均已紧固,备用发电机处于热待机,切换时间<0.1秒。”他特意在手术间的配电房留下2名值守人员,“血管焊接阶段电力负荷会达峰值,我们要实时监测,确保不出现任何波动。”
网络中心助手江晓则在信息科调试“手术数据传输系统”,屏幕上的手术间、心外科分会场、指挥中心画面同步呈现,4K高清影像无任何延迟。“已为手术开通‘三网隔离通道’,诊疗核心网传输术中影像,医护工作网同步监测数据,访客网络完全屏蔽,就算5.5万接诊量达高峰,也不会干扰手术。”江晓的汇报让沈知行更加安心,他随即让林薇通知手术团队:“保障已达最优状态,可安心开展手术。”
上午:手术启动与生命战场的首阶段攻坚
八点整,肺癌侵犯大血管根治术准时启动。主刀医生李哲身着手术衣,站在手术台前,目光紧盯着胸腔镜屏幕:“第一步游离肺门,先找到肺动脉分支,避免损伤。”助手递过分离钳,动作精准配合——这是术前模拟推演打磨过无数次的步骤,每一个动作的角度、力度都已形成肌肉记忆。
手术进行到1小时,最关键的“肿瘤暴露”阶段开始。李哲需要在不触碰主动脉的前提下,将侵犯血管的肿瘤组织逐步剥离,术中需频繁查看实时影像。江晓通过网络终端监测到:“胸腔镜影像传输出现轻微卡顿,原因是接诊高峰导致医院总带宽波动。”他立刻启动“带宽动态调配”,从后勤保障网络临时划拨3G带宽补充至手术通道,卡顿瞬间消失,“网络已恢复稳定,后续会持续监控总带宽,优先保障手术需求。”
此时,程昱的终端突然提示:“手术间的人工心肺机电力负荷上升至82%,接近预警阈值。”他立刻联系配电房值守人员:“检查人工心肺机的供电线路,确认是否存在接触电阻增大的情况。”1分钟后反馈传来:“线路连接正常,负荷上升是设备进入‘体外循环预备模式’导致,属于正常现象。”程昱将处理结果同步至指挥中心,沈知行在调度界面标注:“电力负荷波动已排查,属正常设备运行状态。”
十点半,肿瘤组织成功剥离,手术进入“主动脉置换”阶段——这是整场手术的核心,也是风险最高的环节。心外科专家张远接替李哲主刀,他手持特制血管钳,将人工血管与患者自体主动脉对齐:“角度15度,按推演的标准来,确保血流顺畅。”焊接过程中,麻醉科主任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110\/70mmhg,心率65次\/分,体外循环流量稳定,可继续焊接。”
中午:手术攻坚与日常接诊的并行守护
十二点,手术仍在紧张进行,主动脉置换已完成2\/3,张远正专注于最后一段血管的焊接。手术间外的休息区,后勤助手赵磊送来“手术团队能量餐”——每份餐食都按专家口味定制,李哲的餐盒里是低脂牛肉饭,张远的则是素食面,“知道你们手术时间长,特意准备了易消化的餐食,抽空吃几口补充体力。”
同一时间,医院的日常接诊仍在高效运转。门诊大厅的接诊量已突破3.2万人次,心内科医生王浩正为一位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新入职护士小张快速记录,两人配合完成接诊仅用7分钟。“您的药单已同步至药房,专家屏上能查到取药窗口和等待时间,不用排队等叫号。”王浩的话让患者频频点头,而此时,超市的“术后护理用品专区”里,导购小张正忙着补货,whipple术后患者所需的营养粉、护理垫销量比平日增长30%,“虽然大家都关注手术,但日常患者的需求也不能耽误,我们提前备足了货。”
指挥中心的“接诊量实时统计”显示:中午12点30分,全院接诊量达3.8万人次,330个科室的备用诊室启用率90%,10万张床位使用率81%;手术方面,主动脉置换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下午2点前完成,无任何突发状况。“儿科的输液室出现网络卡顿,已通知江晓团队派人处理;肝胆胰外科的whipple术后患者需紧急复查胰酶,IcU已预留检查设备。”林薇汇报着,沈知行立刻指令:“江晓优先处理儿科网络问题,确保日常诊疗不受影响;肝胆胰外科按标准化流程完成复查,结果同步至指挥中心。”
下午:手术收尾与术后监护的无缝衔接
十四点,主动脉置换全部完成,张远仔细检查焊接处的密封性:“无渗血,血流动力学稳定,人工血管通畅度良好。”李哲随即接过手术,开始切除病变肺叶,这是手术的最后阶段,相对顺利,仅用40分钟就完成。当最后一根缝合线打结,手术间里响起器械轻放的声音,麻醉科主任宣布:“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率72次\/分,血压125\/80mmhg,可停止体外循环,准备转入IcU。”
程昱的终端显示:“手术全程电力负荷最高85%,未触发备用电源切换,所有设备运行正常;术后监护设备的电力已提前适配,可直接接入患者。”江晓则同步完成“手术数据归档”,术中影像、监测数据、麻醉记录均已存储至诊疗核心网,方便后续复盘与随访。
十五点,患者老张被平稳转运至IcU。护士长安琪带着团队早已做好准备,呼吸机、血管功能监测仪、输液泵均已调试完毕,“按术前制定的‘术后监护方案’,每小时监测一次主动脉压力、心率变异度,每2小时复查一次凝血功能,重点防范血管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她的工作平板同步显示手术团队传来的“术后重点关注清单”,肿瘤侵犯位置、人工血管型号、术中用药情况均清晰标注,方便监护时精准施策。
此时,指挥中心的“手术总结数据”显示:肺癌侵犯大血管根治术耗时7小时15分钟,术中出血量<800ml,人工血管置换成功,病变肺叶完整切除,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链条保障团队全程零失误,电力、网络、后勤、资金保障均达最优标准;日常接诊量突破5.1万人次,距离5.5万目标仅差4000人次,各科室运转正常。“急诊科接诊量突然激增,需增派8名医生支援;营养科已为老张准备好术后第一天的肠外营养液,可随时送达IcU。”林薇汇报着,沈知行立刻指令:“人事科30分钟内完成医生调配;赵磊协调营养科优先配送老张的营养液,确保术后营养支持及时启动。”
傍晚:手术成功与日常接诊的温暖收尾
十七点,全院接诊量最终定格在5.52万人次,超额完成目标。330个科室的日常接诊任务全部完成,无延误、无投诉;IcU内,老张的术后监护数据持续稳定:主动脉压力105\/65mmhg,凝血酶原时间12.5秒,均在正常范围,未出现血管并发症迹象;手术团队正在整理手术记录,将术中的关键操作、设备使用经验记录下来,供年轻医生学习。
指挥中心内,沈知行召集全链条团队和手术核心成员召开简短总结会。李哲感慨:“这场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术前46小时的精准筹备,更离不开各科室的协同——电力、网络的稳定保障,后勤的及时补给,让我们能专注于手术本身。”程昱和江晓也表示,将把这次手术的电力、网络保障经验整理成标准方案,推广到其他高难手术中。
晚上七点,胸外科楼的灯光依旧明亮,手术团队还在讨论术后随访计划;IcU的护士仍在密切监测老张的生命体征;日常接诊的夜班医护已开始新一轮守护——超市的夜间值守人员为晚来的患者家属提供服务,食堂的师傅们正在准备夜班医护的晚餐。
沈知行翻开“医院运行日志”,写下:“今日的肺癌侵犯大血管根治术,是明泽多学科协同与全链条保障的又一次胜利。从46小时的筹备攻坚,到7小时的手术守护,再到术后监护的无缝衔接;从10万医护的昼夜坚守,到330科室的日常运转——每一个环节都在诉说‘生命至上’的承诺。这场手术的经验,将成为明泽诊疗体系的新基石,为更多危重患者点亮希望。”
他顿了顿,在日志下方写下:“明日组织‘肺癌大血管手术复盘会’,总结筹备与手术经验,形成标准化流程;同时持续关注老张的术后恢复,协调营养科、康复科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晚风拂过指挥中心的窗户,75栋科室楼的灯光如同繁星,照亮着夜空——明泽的日常,在高难手术的胜利中沉淀,在生命守护的坚守中,持续书写着医者仁心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