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明泽医院的天还未亮透,急诊中心外的应急通道已亮起警灯——三辆救护车正载着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赶来,指挥中心的巨幕上,“六大高难手术备战地图”已点亮红色标记,心脏外科、肝胆外科、创伤外科等科室的图标旁,清晰标注着“专科副院长+总主任+主任+副主任”的作战阵容,沈知行站在巨幕前,指尖划过手术时间表:“6:00 心脏移植术,8:00 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根治术,10:00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13:00 肝-肾联合移植术,15:0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门静脉重建,18:00 多脏器损伤复合手术,全员按预案推进,我全程坐镇指挥。”
食堂后厨,厨师长老周盯着屏幕上的“手术医护专属餐”清单,系统根据手术时长自动调配:心脏移植术团队需准备“高蛋白能量餐”,标注“7:30、12:30分两次送达手术室休息区”;多脏器损伤复合手术团队的餐食则增加“补铁食材”,适配长时间手术的体力消耗。“连手术间隙的加餐都精准到分钟了,确保医生们下了手术台就能吃到热乎的。”老周一边让徒弟加快煮粥速度,一边在系统里确认“方言导航”测试进度——今早刚上线的医保系统方言功能,已支持四川话、粤语、东北话等8种方言,方便术后患者家属办理结算。
超市里,导购小张正整理“术后护理用品专区”,系统根据六大手术类型,自动陈列“心脏术后监测仪”“肝移植专用护理垫”“创伤外科康复支架”,每个商品旁都贴着“医保报销比例”标签,还新增了“方言语音讲解”按钮,家属按一下就能听到方言版的使用说明。“刚有位四川的家属,用方言导航查医保报销,一下子就懂了,比以前省了好多时间。”小张对着对讲机说,身后的货架上,为手术团队准备的“能量棒”“速溶咖啡”已堆成小山,确保他们随时能补充体力。
清晨战场:心脏移植术的生命接力
六点整,心脏外科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专科副院长周凛戴着放大镜,正为心脏移植术做术前准备。他的手稳如磐石,指尖划过患者的胸腔ct影像——这是一位终末期心衰患者,供心已在30分钟前送达,专科总主任林舟正带着团队检查供心质量,主任陈默、副主任李响则在一旁调试体外循环机。“供心活力良好,体外循环参数设置完毕,随时可以开始。”林舟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到指挥中心,沈知行在巨幕上轻点确认:“允许启动手术,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手术开始后,周凛精准分离患者的病变心脏,林舟在一旁实时记录数据,陈默负责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李响则专注于供心的保护。当病变心脏被取出的瞬间,手术室里只有仪器的滴答声,周凛接过林舟递来的供心,小心翼翼地进行血管吻合——每一针的间距都控制在0.8毫米,这是他从医30年练就的绝活。“供心血流已恢复,血压110\/70mmhg,心率75次\/分。”麻醉科医生的汇报声响起,周凛松了口气,摘下眼镜擦了擦汗:“通知IcU,准备接收患者,术后护理按最高标准执行。”
此时,指挥中心的“方言导航”系统突然收到反馈——一位东北的患者家属在自助机前操作时,用东北话查询“心脏移植术后报销比例”,系统准确识别并播报“异地医保报销65%,自付部分可申请大病补助”,家属对着屏幕连说“这玩意儿真中”。林薇将反馈同步给沈知行:“方言功能使用顺畅,已帮助12位家属完成查询,后续还会新增吴语、闽南语。”
上午攻坚:主动脉夹层与先心病的双重考验
八点整,隔壁手术室的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根治术准时启动。专科副院长陆则握着手术刀柄,目光锁定在患者的主动脉影像上——这种手术的死亡率高达30%,必须在4小时内完成主动脉置换,否则患者随时可能因血管破裂死亡。专科总主任严琛站在器械台旁,递器械的手没有丝毫颤抖:“主动脉阻断钳准备,注意避开左锁骨下动脉。”主任赵野负责监测患者的脑灌注,副主任孙明则专注于血管吻合,四人配合得如同一个精密的齿轮。
当陆则将人工血管与患者的主动脉吻合完成时,手术已进行了3小时,他的额头渗出细汗,严琛递过毛巾:“再坚持半小时,就能完成最后一步。”此时,指挥中心传来沈知行的指令:“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已送达,儿科手术室准备就绪,你们这边结束后,陆院、严主任直接转场支援。”陆则点头,加快手中的动作——他知道,那台手术的患儿只有3岁,心脏只有鸽子蛋大小,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十点整,儿科手术室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已拉开序幕。专科副院长苏湄穿着特制的小号手术衣,正用儿童专用手术器械分离患儿的心脏血管。专科总主任温冉趴在手术台旁,用放大镜观察患儿的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8毫米,需要用补片修补,注意保护传导束。”主任刘敏负责维持患儿的体温,副主任郑洁则精准递送补片,手术台旁的暖箱始终保持37c,确保患儿在手术中不会失温。“补片缝合完毕,心脏复跳成功!”当温冉的声音响起时,苏湄的眼睛湿润了——这是她今年完成的第42例儿童先心病手术,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午间接续:肝-肾联合移植的生死时速
十三点,肝胆外科手术室里,肝-肾联合移植术正进入关键阶段。专科副院长秦峥正分离患者的肝脏,专科总主任方明则同步处理肾脏,两人的动作默契十足——这种联合移植手术需要同时协调肝脏、肾脏的血流,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器官衰竭。主任吴涛负责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副主任何伟则专注于血管吻合,手术台旁的器官灌注仪始终保持着3c的低温,确保供肝和供肾的活力。
“肝脏血流已恢复,胆汁分泌正常!”秦峥的声音刚落,方明那边也传来好消息:“肾脏血流恢复,尿量15ml\/h,功能良好。”此时,食堂的工作人员推着餐车赶到手术室休息区,保温餐盒里的“高蛋白能量餐”还冒着热气,秦峥摘下手套,接过餐盒:“大家轮流吃饭,20分钟后继续,争取在傍晚前完成手术。”指挥中心的巨幕上,沈知行看着手术直播画面,对林薇说:“通知医保科,为这台手术开通‘绿色通道’,术后结算优先处理,家属要是有疑问,用方言导航帮他们解答。”
下午决战:whipple术与多脏器损伤的极限挑战
十五点,胰腺外科手术室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门静脉重建已进行到第2小时。专科副院长许巍正小心翼翼地分离患者的胰腺与十二指肠,这种手术需要切除胰头、十二指肠、胆囊等多个器官,再重建消化道,步骤繁琐且风险极高。专科总主任郭凯站在一旁,用超声刀精准止血:“门静脉有2毫米的破损,立刻用止血材料修补。”主任马辉负责消化道重建,副主任赵亮则专注于门静脉吻合,四人的额头都布满了汗珠,手术衣已被汗水浸透。
“门静脉重建完成,血流通畅!”当许巍的声音响起时,手术已进行了5小时,郭凯拍了拍他的肩膀:“再加把劲,还有最后一步消化道吻合。”此时,指挥中心传来紧急通知:“多脏器损伤复合手术的患者已送达,是一位车祸伤员,肝、脾、肾均有损伤,还伴有肋骨骨折,创伤外科团队已就位,许院、郭主任术后直接支援。”
十八点,创伤外科手术室里,多脏器损伤复合手术已启动。专科副院长田野正为患者进行脾切除,专科总主任江浩则同步处理肝破裂,主任张磊负责肋骨固定,副主任吴峰则专注于肾损伤修复——患者的血压一度降至80\/50mmhg,麻醉科医生紧急输血,田野果断加快手术速度:“先止血,再修复,必须在1小时内控制住出血。”当脾切除完成、肝破裂修补完毕时,患者的血压终于回升至100\/60mmhg,江浩松了口气:“通知IcU,准备接收,术后要密切监测多器官功能。”
深夜收尾:平凡日常里的生命奇迹
二十二点,六大高难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指挥中心的巨幕上,每台手术的“成功标识”都亮起绿色。沈知行看着屏幕上的手术团队合影——周凛、陆则、苏湄等专科副院长满脸疲惫却眼神明亮,林舟、严琛等总主任的手术衣上还沾着血迹,陈默、李响等主任、副主任正忙着整理手术记录。“通知全院,今晚的六大高难手术全部成功,患者均已转入IcU,术后护理按预案执行。”沈知行的声音透过广播传到医院的每个角落,食堂里,老周正为手术团队准备“庆功夜宵”,小张则在超市里整理“术后康复用品”,确保明天患者家属能顺利买到需要的物品。
IcU里,心脏移植术的患者已恢复意识,护士正用方言导航帮他的家属查询术后复查流程;儿科IcU里,先心病患儿的妈妈握着温冉的手,用四川话说“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娃”;创伤外科IcU里,多脏器损伤的患者正接受肾损伤修复后的监测,他的家属通过方言语音,清楚了解了后续的医保报销流程。
凌晨一点,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沈知行翻开日志本,写下:“今日的六大高难手术,是明泽团队的巅峰协作——专科副院长的精准操作,总主任的沉稳把控,主任、副主任的默契配合,再加上医保方言导航的贴心支撑,超市、食堂的后勤保障,共同铸就了生命的奇迹。所谓医者,就是在平凡的日子里,用专业与坚守,挑战生命的极限。”
他顿了顿,在日志本下方写下一行小字:“下周将针对六大高难手术的术后康复,推出‘多学科随访计划’,同时新增医保方言导航的‘视频咨询’功能,让患者术后恢复更安心。”晚风拂过,日志本的纸页轻轻翻动,窗外的医院灯火通明,急诊中心的警笛声隐约传来——明天,又将是一场守护生命的日常,而明泽团队,早已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