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明泽医院的手术中心还浸在晨雾里,沈知行已经换好刷手衣,站在阅片室的发光阅片灯前。11岁脑干胶质瘤患者的薄层ct和mRI影像铺满整面灯板,他指尖捏着的铅笔画笔在影像上轻轻滑动,沿着脑干与肿瘤的边界勾勒出一条细密的弧线——这是今天手术的“安全警戒线”。
“肿瘤位于桥脑腹侧,包绕左侧面神经和听神经,距离基底动脉不足3毫米。”神经外科副院长陈立站在一旁,声音压得很低,“术前评估显示患者肺功能偏弱,麻醉科已经制定了专属方案,输血科备好了400ml同型悬浮红细胞。”沈知行点头,铅笔尖停在肿瘤最深处:“这里是手术关键,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又不能碰伤血管神经,准备采用‘显微外科精准剥离法’,按最高手术执行标准来。”
六点整,手术通知单在手术中心系统内亮起红色标识,“四级手术·脑干胶质瘤切除术·主刀:沈知行”的字样格外醒目。护士长按《手术执行标准手册》逐项核对:手术间湿度55%、温度22c,显微镜已完成消毒校准,吸引器负压值设定为300mmhg,所有器械按“无菌区-准无菌区-非无菌区”分区摆放,每一件都贴有灭菌追溯码。“沈院长,所有准备符合Sop(标准作业程序),可开始术前核查。”
沈知行走进手术间,与麻醉科主任、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围站成圈,启动“time out”核查程序。“患者姓名:童童,年龄11岁,手术部位:脑干左侧,手术方式:胶质瘤切除术。”巡回护士逐项念出信息,沈知行与陈立同时核对影像资料和患者腕带,异口同声确认:“信息无误。”麻醉科主任补充:“麻醉方案已确认,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正常。”核查完毕,四人同时在核查表上签字,整个过程用时2分17秒,分秒不差。
六点二十分,麻醉诱导开始。沈知行站在手术台旁,看着童童被轻柔地戴上呼吸面罩,直到监护仪上的心率稳定在85次\/分,他才转身走向刷手池。按照标准流程,他用无菌毛刷蘸取抗菌皂液,从指尖到肘上10厘米螺旋式刷洗,每侧手臂刷洗3分钟,冲净后再用无菌毛巾按“肘-腕-指”顺序擦干,最后涂抹碘伏进行二次消毒。“刷手时间不够、消毒范围不足,都是无菌污染的隐患。”他对身边的年轻医生说,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
六点四十分,手术正式开始。沈知行俯身靠近手术显微镜,调整目镜焦距至10倍放大率,右手持22号显微手术刀,在患者耳后做了一个3厘米长的弧形切口。电凝止血器的“滋滋”声在手术间里格外清晰,每一次止血都精准落在出血点上,创面出血量控制在5ml以内——这是脑干手术的首要标准:“微创切口、精准止血”。
“递神经剥离子。”沈知行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器械护士立刻将前端裹着硅胶的剥离子递到他手中。显微镜下,肿瘤呈灰红色,与淡黄色的神经纤维紧密粘连,他握着剥离子的手腕纹丝不动,指尖轻轻分离粘连组织,每一次动作幅度不超过1毫米。陈立在旁协助牵拉头皮,双眼紧盯监护仪:“血压110\/70mmhg,心率92次\/分,颅内压15mmhg,各项指标正常。”
八点十五分,手术进入最危险的环节——剥离肿瘤与基底动脉的粘连处。沈知行将显微镜放大率调至20倍,视野里的血管壁薄如蝉翼,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致命性大出血。他改用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握微型剪刀,先用电凝笔对肿瘤供血血管进行预处理,再一点点剪断粘连纤维。“注意吸引器负压,保持在150mmhg,别吸伤血管壁。”他低声提醒,额角渗出的汗珠被巡回护士及时擦干,手术衣后背却已被汗水浸湿。
十点三十分,肿瘤终于被完整剥离取出,放进标本容器。沈知行没有立刻关颅,而是用神经内镜反复检查术区:“确认无肿瘤残留,面神经、听神经完整性良好,基底动脉无损伤。”随后,他指导团队用生物蛋白胶封堵创面,再用钛板固定颅骨,缝合头皮时采用“皮内连续缝合”法,确保切口愈合后不留明显疤痕——这是针对儿童患者的特殊标准。
十一点十五分,监护仪突然发出轻微的报警声,童童的心率骤降至55次\/分。“立刻静脉推注阿托品0.5mg,降低颅内压药物剂量减半。”沈知行沉着下令,同时俯身查看患者瞳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排除了脑干损伤。半分钟后,心率回升至78次\/分,报警声解除。“儿童脑干手术对循环系统影响大,必须每15秒监测一次生命体征,这是底线标准。”他对麻醉科主任说。
十二点整,手术结束。当沈知行摘下手术帽时,发梢已被汗水打湿,但眼神依旧清亮。“送IcU观察,按标准每小时监测颅内压、神经功能评分,术后6小时复查ct。”他脱下手术衣,在《手术记录单》上详细写下手术步骤、出血量、标本情况,每一项都精确到毫升、毫米。陈立凑过来看着记录单,忍不住感叹:“您这记录比影像还精准,完全符合甲级手术文书标准。”
下午两点,沈知行刚在办公室吃完盒饭,就接到IcU的电话:“童童已经清醒,能准确回答自己的名字,面神经功能正常,听反应良好。”他放下筷子,拿起术前影像和术后ct对比——术区干净无残留,脑组织无水肿,完全达到“根治性切除+神经功能保护”的双重标准。
这时,林薇敲门进来,递上一份《手术执行标准核查报告》:“上午的手术全程符合四级手术标准,无菌合格率100%,关键步骤操作时间误差不超过3分钟,所有器械追溯码均已录入系统。”沈知行翻到报告末尾,在“主刀医师确认”处签下名字,笔尖停顿片刻:“把这次手术的视频剪辑成教学片,重点标注神经剥离和血管保护的操作细节,下周组织全院外科医生学习。”
傍晚五点,沈知行再次来到IcU,童童正躺在床上玩护士送的小熊玩偶。“叔叔,我的头不疼了。”童童脆生生地说。沈知行摸了摸他的头,看向监护仪上平稳的曲线,心里清楚:一场成功的手术,从来不是个人的“炫技”,而是每一个环节都严守标准的必然结果——从术前核查到术中操作,从应急处理到术后监护,标准是刀尖上的安全带,更是生命最坚实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