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明泽医院的外科楼渐渐褪去白日的喧嚣,门诊患者早已散去,只剩下值班医护在病房巡查,走廊里的灯光柔和地映着墙上的专家介绍栏。年轻护士小李拎着通勤包,和同事小周一起走向电梯,两人脚步轻快,还在聊着白天的事。
“明天上午就能看到院长跟苏老师对接手术方案了,想想就挺期待的。”小李忍不住感慨,语气里带着几分好奇,“你说院长做过这么多高难度手术,这次碰到全球仅1例参考的病例,他会不会也有点紧张啊?”
小周闻言笑了,伸手拍了拍她的肩膀:“你这丫头,还是太年轻。忘了上个月那台没人敢接的‘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手术了?当时全院都觉得难,结果院长全程都特别稳,从术前推演到术中操作,每一步都精准得像教科书,术后患者恢复得特别好。”
她顿了顿,眼神望向走廊尽头院长办公室的方向,那里的灯还亮着:“再说了,院长有5000台四级手术经验打底,什么复杂情况没见过?上次我跟台他做‘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手术,术中突然出现大出血,院长只用三分钟就找到出血点,稳稳处理好了,比年轻医生处理常规手术还从容。这次就算参考少,有他在,心里就有底。”
小李听着,忍不住点头:“也是,患者家属专门点名要院长主刀,肯定也是打听了他的履历,知道他靠谱。对了,苏老师今天看资料的时候特别认真,还跟我们聊了好多术后监护的细节,感觉有她帮忙,术后也能更放心。”
“那可不,”小周笑着说,“院长特意从外院把她请过来,就是看重她的经验。上次我听护士长说,苏老师之前做过类似的多脏器术后监护,并发症控制得特别好,这次有她跟院长配合,手术成功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两人说着,走进电梯,电梯门缓缓关上时,还能看到外科护士站的灯亮着——王姐还在整理明天方案对接会的资料,桌上摊着“手术筹备清单”,上面用红笔标注着“需确认:3d模型进度、备用器械库存、监护人员排班”;苏晴的办公桌上,术后监护方案的初稿旁放着一支笔,纸上还有几处手写的修改痕迹,显然她下午离开前还在完善细节。
电梯下行时,小李突然想起什么,又问:“对了,明天方案对接会,除了院长和苏老师,还有哪些人参加啊?”
“外科、麻醉科、IcU、器械科的负责人都要去,”小周回忆着护士长下午说的话,“院长说这台手术需要多科室联动,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岔子,明天要把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监护的责任都明确到具体人,确保万无一失。”
说话间,电梯到达一楼,两人走出电梯,迎面碰到刚从器械科出来的周科长,他手里抱着一个绿色的箱子,上面贴着“手术专用器械”的标签。
“周科长,这么晚还在忙啊?”小周笑着打招呼。
周科长点点头,语气带着几分认真:“明天要跟院长确认手术器械的细节,这些都是提前备好的备用器械,得再检查一遍,确保型号、灭菌状态都没问题。院长主刀的手术,半点差错都不能有。”
小李和小周看着他匆匆走向院长办公室的背影,相视一笑——原来不止她们在期待明天的方案对接会,全院的人都在为这台特殊的手术默默准备着。
走出医院大门,傍晚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小李抬头看了看外科楼的窗户,院长办公室和护士站的灯依旧亮着。她掏出手机,看到科室群里王姐刚发的消息:“明天方案对接会8点准时开始,请大家提前15分钟到场,带好各自负责的筹备资料。”下面跟着一串“收到”的回复,苏晴也在其中,还附了一句“我会提前准备好术后监护的细节ppt”。
“你看,大家都在为明天做准备呢。”小李晃了晃手机,对小周说。
小周笑着点头:“可不是嘛,这台手术对咱们医院来说也是个挑战,不过有院长牵头,有这么多人一起努力,肯定能成功。等手术结束了,咱们说不定又能在专家墙上看到院长的新案例了。”
两人说着,渐渐走远,医院的灯光在她们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而此刻的外科楼里,沈知行还在办公室里翻看手术方案,偶尔拿起手机和麻醉科主任确认术中监测的细节;苏晴虽然已经下班,却还在手机上回复王姐的消息,细化明天要讨论的监护流程;器械科的周科长则在院长办公室里,逐一核对备用器械的清单——所有的忙碌,都在为明天的方案对接会铺路,为倒计时一天后的手术攻坚,筑牢每一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