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伤痕,需要最优先的缝合。
当“涅盘”计划的生存物资还在依靠人力与残存的运输机艰难调配至各个幸存者聚集点时,当地表各大废墟的城市清理工作才刚刚在悲痛中起步时,昆仑指挥中心的战略重心,已经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智,投向了地球之外那片寂静而危险的虚空。
瓦西里耶夫上将站在重新激活的主控台前,身后是放大的近地轨道全息投影。投影中,原本象征着“天网”监测节点与“盘古”矩阵能量枢纽的密集光点,如今黯淡了十之七八,如同被顽童粗暴砸碎的珍珠项链,只余下零星、孤寂的几点微光,在轨道上勉力维持着最基本的警戒功能。更多的,是代表着空间碎片、舰船残骸的危险红色标记,它们如同环绕星球的死亡星环,无声地诉说着那场轨道争夺战的惨烈。
“将军,‘伏羲’已完成对近地轨道环境的初步评估。”艾琳娜博士的声音透过通讯频道传来,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属于科学家的冷静,“情况比预想的更糟。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监测卫星失联或失效,幸存的也大多带伤。‘盘古’矩阵的十二个主能量节点,确认被彻底摧毁九个,剩余三个过载严重,输出功率不足巅峰期的百分之五。我们……几乎可以算是‘失明’且‘不设防’。”
指挥中心内一片寂静,只有冷却系统运行的微弱嗡鸣。每个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失去了轨道的眼睛和盾牌,地球就像被剥去了外壳的软体动物,任何来自深空的威胁——无论是帝国残部的窥探、星际海盗的觊觎,甚至是大型陨石——都可能长驱直入,造成无法挽回的二次灾难。
“我们不能将文明的未来,寄托于敌人的仁慈或运气。”瓦西里耶夫的声音斩钉截铁,打破了沉默,“‘涅盘’计划第一序列,‘天盾’子项,立即启动!优先级:最高!目标:在最短时间内,重建最低限度的近地轨道预警与防御体系!”
命令下达,整个残存的地球军事与工业体系,如同被上紧了发条,开始围绕着这个最高目标疯狂运转起来。
曾经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如今大半已掩埋在沙土与轰炸残骸之下。但在地下深处的加固掩体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穿着混合了军服与工装的技术人员,在狭窄的通道内穿梭,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焊锡和灵能符文固化剂特有的气味。
一座巨大的、呈现出流线型与古朴符文交织风格的物体,正躺在重新启用的组装架上。它并非纯粹的科技造物,也不是传统的法器,而是“星链-II型”灵能监测卫星的平台主体。它的外壳上,既有用于吸收太阳能和进行常规通讯的复合装甲板,也铭刻着用于增强灵觉感应、隐匿行踪的“微尘阵”与“幻光箓”。
“能源核心对接测试,第三次,开始!”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对着通讯器嘶吼着,他的眼角还带着失去亲人的悲痛,但眼神却专注得如同鹰隼。
平台核心处,一个结合了微型聚变反应堆与“聚灵阵”的混合能源单元被缓缓推入。反应堆提供稳定的基础能量,而“聚灵阵”则能从宇宙背景辐射和稀薄的太阳风中汲取、转化微弱的星辰之力,作为辅助能源和激发符文之用。
“能量流稳定!符文回路响应正常!灵能波动低于阈值!”监测员大声汇报,声音中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兴奋。
老工程师长长舒了口气,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对旁边一位正手持玉笔,小心翼翼在平台关键节点刻画加固符文的中年阵法师点了点头:“张大师,接下来看您的了。”
张大师面色凝重,屏息凝神,玉笔尖端流淌出蕴含着微弱星辉的能量流,精准地落入预先计算好的位置。每一笔落下,平台外壳上的符文便微微一亮,整体结构似乎也更加稳固了一分。这是将现代材料学与修真炼器术结合的尝试,旨在提升卫星在复杂宇宙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类似的场景,也在全球其他几个残存的、具备航天发射能力的基地内上演。无论是西昌、卡纳维拉尔角,还是库鲁,所有残存的资源、人才,都被优先集中到了“天盾”项目上。生产线在废墟上重新搭建,工人们三班倒,吃着配给的食物,睡着简陋的床铺,却爆发出惊人的效率。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正在打造的,是悬于家园之上的第一道防线。
---
近地轨道,如同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又像是一片危机四伏的雷区。
一艘伤痕累累的“鲲鹏级”重型工程舰,正如同小心翼翼的清洁工,在碎片带中缓慢航行。它的外部装甲上布满了烧蚀痕迹,左侧推进器似乎还有些不太灵光,但依旧顽强地执行着任务。
舰桥内,指挥官李锐大校紧盯着扫描屏幕,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代表空间碎片的红点。
“左舷十五度,距离三百,目标:大型战舰残骸,疑似仍有不稳定能量反应。”扫描员报告。
“释放‘清道夫’无人机群,优先切割处理。注意避开能量核心区域。”李锐命令道。
“收到。”
数架小型无人机从工程舰腹部弹射而出,它们装备着高能激光切割器和灵能牵引束。激光精准地切割着巨大的金属残骸,而灵能牵引束则将被切下的碎片推向预设的、远离主要轨道的“坟墓区”。对于探测到能量反应的区域,则有专门的、刻印了“封灵符”的无人艇靠近,小心地进行稳定化处理。
这项工作枯燥而危险。随时可能遇到隐藏的未爆弹药、结构突然崩塌,甚至是帝国战舰上可能残留的自动化防御系统的攻击。就在数小时前,一艘“清道夫”无人机就在切割一艘帝国驱逐舰残骸时,触发了其近防系统的最后反击,瞬间被摧毁。
“报告!前方发现‘天网-7号’监测平台残骸!主体结构尚存,但动力和传感系统完全失效。”另一名操作员喊道。
李锐精神一振:“靠近!派出抢修小组,评估回收价值!”
一支由工程师和擅长炼器的修士组成的混合抢修小组,穿着笨重的宇航服,通过柔性通道,进入了如同死寂钢铁坟墓的“天网-7号”内部。手电光柱划破黑暗,照亮了扭曲的管道、烧毁的线路和冻结的液体。
“主控芯片组部分损毁,但核心传感器阵列似乎……有修复的可能!”工程师检查后,语气带着惊喜。
旁边的修士则闭目感应片刻,开口道:“内部‘感应灵纹’受损超过六成,但基材未毁,可以尝试用‘星辰砂’配合真元力进行重绘。”
是尝试在轨道上现场修复这个数十吨重的大家伙,还是将其拖回地面基地?李锐面临抉择。轨道修复风险高,但一旦成功,效率远超地面。他看了看屏幕上地球那蔚蓝而脆弱的弧线,咬了咬牙:“通知基地,运送备用零件和‘星辰砂’!我们就在这里,把它修好!”
这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更是一种象征——在敌人曾经肆虐的地方,重新点亮属于人类的眼睛。
昆仑指挥中心,瓦西里耶夫和艾琳娜等人,关注的则是更大的图景——“盘古”矩阵的重构。
“直接重建被摧毁的主节点,短期内不现实。能耗、资源、时间,我们都耗不起。”艾琳娜指着全息图上的九个巨大红叉,语气沉重,“我们只能采取分布式、网络化的替代方案。”
她调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利用即将发射的‘星链-II型’卫星群,以及部分经过改装、具备能量中继功能的大型空间站残骸,构建一个‘泛能量网络’。每一颗卫星,既是监测点,也是小型能量节点。通过‘伏羲’的统一调度,在遭遇攻击时,可以将分散的能量迅速汇聚到受威胁区域,形成局部的高强度灵能护盾。虽然整体防御强度远不如原来的‘盘古’,但灵活性和生存性更高。”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算法和瞬间的能量协调。”瓦西里耶夫皱眉。
“所以,我们需要‘它’的帮助。”艾琳娜的目光,投向了指挥中心一侧,那悬浮在维生舱上的无名戒指。
经过数日的谨慎讨论和可行性分析,一个大胆的计划被提上日程。在严密的防护下,一支由顶尖阵法师、科学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小队,将尝试引导无名戒指散发出的、那丝维系着王也生机的混沌气流,极其细微地接入正在构建中的“泛能量网络”核心枢纽。
这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借鉴”和“共鸣”。无名戒指的位阶极高,其力量特性中蕴含着某种超越当前理解的协调与稳定法则。哪怕只是引导出一丝微不足道的道韵,融入网络核心,也可能极大地提升整个网络能量流转的效率和稳定性,尤其是在应对高强度、高频率攻击时的协调能力。
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尝试,没人知道这会对王也的恢复产生何种影响,也没人知道戒指本身是否会排斥。但面对严峻的形势,有些险,必须去冒。
在无数双紧张目光的注视下,引导仪式在一个高度隔绝的副控室内进行。当阵法师们小心翼翼地启动引导阵法,试图与那混沌光晕建立一丝微弱的联系时,整个指挥中心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过程异常顺利。那混沌气流仿佛拥有某种灵性,并未抗拒,反而分出了一缕比发丝还要纤细的微光,轻柔地融入了网络核心的灵能回路中。刹那间,主屏幕上代表整个“泛能量网络”能量流动的模拟图,那些原本有些滞涩、闪烁的线条,陡然变得流畅、稳定了许多!
“成功了!能量协调效率提升百分之十七!稳定性阈值提高!” 操作员难以置信地报告。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振奋。这不仅意味着轨道防御体系的重建迈出了关键一步,更似乎暗示着,那位沉睡的守护者,即便在无意识中,依旧在以他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
数十个地球自转周期后。
拜科努尔发射场,经过清理的发射坪上,一枚体型修长、箭体上同样铭刻着强化与隐匿符文的“长征-丙型”运载火箭,正巍然屹立。它的顶端,搭载着第一颗完整版的“星链-II型”灵能监测卫星。
没有盛大的庆典,没有媒体的聚焦,只有负责此项目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守卫士兵们,默默地站在安全距离外,仰望着那枚承载着希望的箭体。
“倒计时一分钟准备!”
“……五十秒……”
“……三十秒……”
“……十、九、八……”
随着倒计时归零,火箭底部喷发出炽烈的火焰与磅礴的灵气波动——推进剂燃烧与底部刻印的“推山阵”同时生效!巨大的箭体在轰鸣与灵光交织中,撕裂地心引力,坚定地刺向苍穹。
所有人的心都随着那上升的光点而提紧。穿过碎片带的过程是危险的,任何一次微小的碰撞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第一级分离成功!”
“第二级点火!”
“突破卡门线!”
“卫星信号……捕捉到了!‘星链-阿尔法1号’入轨成功!所有系统启动正常!灵能感应阵列已上线!”
短暂的寂静后,发射控制中心内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许多人相拥而泣,这不仅仅是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更是宣告地球文明,在经历了近乎灭绝的打击后,终于重新将目光投向了星空,重新开始编织守护自己的网络。
昆仑指挥中心的主屏幕上,代表着“星链-阿尔法1号”的蓝色光点,在近地轨道上稳定地亮起。虽然相对于曾经的“天网”,它依旧孤独,但这是一个开始。
瓦西里耶夫看着那颗新生的“眼睛”,又看了看维生舱中依旧沉睡,但似乎气息比之前稍微凝实了一丝的王也,沉声下达了新的命令:
“‘天盾’项目第一阶段目标达成。现在,全力转向第二阶段——重建星际预警与通讯网络。我们要把眼睛,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