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像一张巨大的黑幕,笼罩着疏勒城。城外的草原上,营火点点,像散落的星。风从山口吹来,带着草的清香和火的暖意。安全委员会的成员们围坐在最大的一堆营火旁,火光映照着他们的脸,也映照着他们手中的木牌。木牌上刻着不同的符号:山、水、路、货、人。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秦十三与疏勒守将阿克尔坐在营火的上首。周围,来自不同城邦的代表、商队领队、部落长老和守城军官围坐成一个半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
“今天,”阿克尔道,“我们要为盟约增加新的章节。”
“新的章节,”沈砚秋道,“只写两个字:安全。”
一、安全条款草案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绳和几枚小木牌,绳上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木牌上刻着“警、援、禁、惩、保”等符号。
“这是‘安全条款草案’。”他道,“我们建议增加五条:
1. 警:建立跨城预警机制,统一烽燧、旗语、铃声信号。
2. 援:商队遇袭,就近驿站和军队必须提供支援。
3. 禁:禁止在商道沿线设私卡、收私税、拦路勒索。
4. 惩:对破坏商道安全者,实行联合惩戒,驱逐出商道。
5. 保:设立商道保险基金,为遇袭商队提供基本补偿。”
他将木牌一一插在沙地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标出适用范围和执行方式。几位代表凑上前,认真查看,低声讨论。
一位粟特商人代表问道:“预警机制如何统一?各城习惯不同。”
“我们会发布‘信号图谱’,”沈砚秋道,“并在各城设立‘信号教官’,确保执行一致。”
一位部落长老问:“保险基金的钱从哪里来?”
“从关税中抽取一个很小的比例,”沈砚秋道,“并接受自愿捐助。每一笔收支都会公示。”
二、盟誓石与盟约券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块黑石和一叠“盟约券”。
“盟誓石是我们的见证。”他道,“每一位签署者都要在石上留下手印,承诺遵守条款。石的另一面,刻着‘不杀、不辱、不罚及无辜’。”
他又指着盟约券:“这是‘盟约券’。持有此券的商队,在遇袭时可凭券获得优先支援和保险补偿。券上有唯一的编号和暗号,防止伪造。”
阿克尔接过一张盟约券,郑重地说:“这券,代表着我们的共同承诺。”
“承诺,”沈砚秋道,“是比铁更硬的东西。”
三、营火旁的辩论
讨论很快进入白热化。有人担心联合惩戒会伤及无辜,有人提议增加对弱势商队的保护条款,还有人建议设立“商道仲裁庭”来处理争议。
沈砚秋认真倾听每一条意见,不时在沙地上调整木牌的位置,补充细节:
- 增加“误伤豁免”条款,明确惩戒只针对首恶。
- 增加“弱势优先”条款,老弱妇孺和小商贩在支援时享有优先权。
- 设立“商道仲裁庭”,由军、商、民三方代表组成,公开审理纠纷。
每达成一项共识,沈砚秋便敲响营火旁的小鼓。鼓声在草原上回荡,像在为新的秩序伴奏。
“这就是‘看得见的安全’。”沈砚秋道,“安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温度。”
四、风与承诺
夜深,营火渐渐小了。阿克尔将盟誓石递给各位代表,每个人都在石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石的另一面,刻着的“不杀、不辱、不罚及无辜”在火光中显得格外清晰。
“这石,”阿克尔道,“会一直立在这里吗?”
“会。”沈砚秋道,“它会提醒我们,为什么出发。”
“为什么出发?”阿克尔问。
“为了一条更宽的路。”沈砚秋道。
罗衣望着跳跃的火光,轻声道:“我从未想过,不同城邦、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可以这样坐在一起,为了同一个词——安全。”
“因为我们都在路上。”沈砚秋道。
五、暗线与光
就在这时,罗衣注意到远处的阴影中有一个黑影闪过。她悄悄靠近,看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正站在远处的沙丘后,观察营火旁的草论。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没有惊动他,只是将这件事告诉了沈砚秋。
“让他看。”沈砚秋道,“安全不怕被看见。”
黑影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转身没入夜色中。罗衣望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在寻找我们的弱点。”她道。
“我们的弱点,”沈砚秋道,“也是我们的强点——我们相信彼此。”
六、尾声与路
第二天,盟约增章将在各城公示。新的信号图谱会被送往每一个驿站,盟约券会发放到每一支注册商队手中。风从草原深处吹来,带着新草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远处的雪山在晨光中沉默,像在见证一场新的开始。
沈砚秋站在营火旁,望着那张被手印覆盖的盟誓石。他知道,这只是安全条款的开始,但他也知道,只要承诺还在,路就会一直向前延伸。
“下一次,”阿克尔道,“我们会面对更大的风。”
“下一次,”沈砚秋道,“我们会让更多的人,因安全而同行。”
然而,在草原的另一端,一个黑影正望着渐渐散去的营地,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他的腰间,挂着一枚纹路似蛇盘沙的玉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