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有没有看大阅兵,被震撼到了吧,我也临时起意,拼凑一章阅兵。
1912年4月底的攀枝花,空气中弥漫着灼热的气息。唐启站在高炉旁,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却掩盖不住眼中的兴奋。第一炉钢水正缓缓流出,炽热的金属洪流映红了他的脸庞。
\"两万吨!总督大人,我们成功了!\"身旁的工程师激动地喊道,声音几乎被机器的轰鸣淹没。
唐启微微点头,目光却越过沸腾的钢水,望向更远的地方。作为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钢铁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攀钢的建成,意味着西南六省终于有了自己的工业脊梁。
\"立刻组织人手,开始第二炉的准备工作。\"唐启下令道,声音沉稳有力,“另外,通知昆明方面,我三日后返回。”
离开高炉区时,唐启的副官龙骧快步跟上,递上一份电报:“总督,这是今早从贵阳发来的急件。”
唐启接过电报,眉头渐渐皱起。电报中提到,三批运往攀钢的水泥在途中遭到破坏,不是桥梁突然坍塌,就是道路被人为损毁。
\"这已经是本月第五起了。\"龙骧低声道,“手法很专业,专挑山路险要处下手,既造成最大破坏,又难以追查。”
唐启将电报折好放入口袋,眼神变得锐利:“不是巧合,是有人在刻意阻挠我们。”
回昆明的汽车上,唐启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思绪却飘得更远。自从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利用现代知识一步步掌控西南六省,遇到的阻力从未间断。但这次不同——对方不再直接对抗,而是转为暗中破坏,这说明什么?
\"龙骧,\"唐启突然开口,“查一下最近半年,列强在西南地区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商业和外交方面。”
\"您怀疑是外国人干的?\"龙骧问道。
唐启没有立即回答。作为穿越者,他深知这个时期列强对中国的野心。英国人控制长江流域,法国人觊觎滇省,倭国人更是虎视眈眈。但直接破坏基础设施建设,这不像列强一贯的手法,他们更喜欢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施压。
\"不排除任何可能。\"唐启最终说道,“也可能是北洋那边的人,或者…革新派内部的不同声音。”
列车驶入昆明城时,已是深夜。城楼上,蔡锷将军早已等候多时。这位年轻的军事天才,是唐启最信任的盟友之一。
\"松坡,这么晚还劳烦你亲自来接。\"唐启与蔡锷握手,感受到对方手掌的力度。
蔡锷笑了笑:“总督为西南日夜操劳,我等等又何妨。况且,有要事相商。”
三人乘车直奔总督府。路上,蔡锷简要汇报了近期军情:“广西边境发现不明武装人员活动,湖南方面也有商队遭遇袭击的报告。虽然规模不大,但时间点太过集中。”
唐启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节奏越来越快。种种迹象表明,一张无形的网正在向西南六省收紧。
总督府会议室内,灯光通明。墙上挂满了西南六省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铁路、公路和工厂的位置。唐启站在地图前,目光在运输路线上来回巡视。
\"所有被破坏的地点都在这里、这里和这里。\"唐启用指挥棒点出几个关键节点,“不是随机的,而是精心选择的咽喉要道。”
龙骧递上一份分析报告:“根据现场勘察,破坏手法高度一致,使用炸药量精确,显然是专业人士所为。”
蔡锷皱眉道:“北洋军中有这样的工兵人才,但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北方。至于列强…”
\"列强更愿意通过外交施压,而非直接破坏。\"唐启接过话头,“除非…”
\"除非他们想挑起事端,为军事干预制造借口。\"蔡锷眼中闪过一道寒光。
唐启突然转身,目光如炬:“还有一种可能——他们想延缓西南的发展速度。攀钢建成后,我们的军工产能将翻倍,这是某些人不愿看到的。”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三个人都明白,无论幕后黑手是谁,其目的都是阻止西南崛起。
\"我们需要反击,\"唐启斩钉截铁地说,“但不是直接对抗,而是展示力量,震慑宵小。”
蔡锷眼睛一亮:“您是说…阅兵?”
\"正是。\"唐启点头,“邀请各国公使观礼,让他们亲眼看看西南的实力。同时,这也是引蛇出洞的好机会,当我们展示新式武器时,真正的敌人一定会坐不住。”
龙骧有些担忧:“会不会太张扬?万一刺激到列强…”
\"我们越低调,他们越得寸进尺。\"唐启冷笑一声,“1912年的中国,需要有人站出来告诉世界:西南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
接下来的两周,昆明城进入了紧张的准备状态。唐启亲自挑选参阅部队,蔡锷负责训练和编排,龙骧则统筹后勤和安保工作。与此同时,各国驻昆明领事馆都收到了正式邀请函。
阅兵前夜,唐启独自站在总督府阳台上,望着昆明的万家灯火。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五年,他改变了太多历史轨迹,建立现代兵工厂,改革教育体系,进行土改,推动工业化…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总督,还没休息?\"蔡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唐启没有回头:“松坡,你觉得我们这次能引出幕后黑手吗?”
\"只要他们还在关注西南,就一定会露出马脚。\"蔡锷走到唐启身旁,“特别是法国人,他们对我们的军工发展最为敏感。”
唐启点点头。在他的原时空历史中,倭国对中国的侵略正是从情报收集开始。如果这次能提前揪出潜伏的倭国间谍网,或许能改变未来的战争走向。
\"明天,让新式武器方阵走在最前面。\"唐启下令道,“特别是63式107火箭炮,我要让所有人看到它的威力。”
5月4日,昆明晴空万里。城市中心的广场上,临时搭建的观礼台座无虚席。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以及倭国的公使悉数到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外交官式的微笑,眼中却藏着审视与算计。
唐启身着戎装,站在观礼台中央,身旁是蔡锷和龙骧。随着礼炮鸣响,阅兵式正式开始。
最先入场的是英雄方队,这个方阵由600名老兵构成,他们有的缺了一只腿,用力的杵着拐棍,试图与其他战友保持整齐,有的缺了手,举不起军礼,只能任由空荡荡的袖子随风摇摆,有的没了下半身,由健康的战士抱着进入走过广场。这个方阵所有人的胸前都挂着金色的勋章。
“报告,第六军第三师第一团应到三千七百人六十一人,实到2人。”小李拉着那个从云湖桥一起逃出来的小乞丐汇报着
“报告,第六军第一师第一团,应到三千九百二十四人,实到5人,”一位失去双腿的年轻士兵敬着军礼。
“报告,第七军第一师第一团,应到三千六百九十人,实到1人”一位双目失明的士兵被身边的战士引导着向主席台敬礼。
“报告,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七穿插连,应到三百二十一人,实到1人,”一位躺在担架上的士兵仿佛要把自己全身的力气耗尽,声音刚落下,身上的绷带就开始由白翻红。
“报告,......”
每一次报告声音响起,场下群众们热烈的鼓起的掌,眼泪却含在眼眶里,有的已经失声痛哭起来,
“这是我们的英雄部队,他们为了西南的安危,浴血奋战。向他们敬礼。”唐启借用喇叭号召所有人向这些英雄致敬。全场默然,齐刷刷的鞠躬声里掺杂着小声的哭泣声。
紧接着入场的是步兵方阵。士兵们手持mAS-36栓动步枪,步伐整齐划一,枪刺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原计划用m1911,但唐启不想把m1911卖给列强,所以临时换成了mAS-36栓动步枪。但观礼台上响起低声的议论,这种步枪的先进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唐总督,\"英国公使约翰逊凑过来,故作轻松地问,“贵军装备的步枪看起来很特别,不知是哪个国家的设计?”
\"西南兵工厂自主研发。\"唐启微笑着回答,“如果公使有兴趣,阅兵结束后可以安排参观,试射。”
约翰逊脸上的笑容僵了僵,眼中闪过一丝惊诧。其他公使也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接下来是炮兵方阵。m1897型75毫米野战炮被骡马牵引着通过广场,炮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法国公使佩里惊讶地站起身——这种被称为\"法国小姐\"的速射炮,连法国本土部队都未完全列装。
但真正的震撼还在后面。当六门63式107毫米火箭炮出现在广场尽头时,观礼台上爆发出一阵骚动。这种多管火箭炮在1912年无疑是划时代的武器。
\"这是什么武器?\"倭国公使小泉纯一郎失声问道,脸色变得苍白。
唐启假装没注意到小泉的失态,平静地解释:“这是西南军工的最新成果,射程八公里,一次齐射可以覆盖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
小泉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他匆忙起身:“抱歉,我突然感到不适,需要先行离开。”
唐启与蔡锷交换了一个眼神。龙骧立刻会意,利剑小队的队长徐长三悄悄跟上了离场的小泉。
阅兵式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除了常规武器展示外,唐启还特意安排了工兵部队演示快速架桥和道路修复——这正是针对运输线遭破坏的回应。
当晚,总督府内灯火通明。唐启正在听取龙骧的汇报。
\"小泉离开后直接回了领事馆,但在此之前,他在城中绕了很大一圈。\"龙骧汇报道,“我们的人发现他在一家茶馆停留了十分钟,与一个商人模样的人交谈。”
\"查清那个商人的身份了吗?\"唐启问道。
“初步调查是倭国三井商社的代表,但深入核查发现,此人经常出现在被破坏的运输路线附近。”
蔡锷猛地拍桌:“果然是他们!倭国人最不愿看到中国拥有自己的工业体系。”
唐启却显得异常冷静:“不要急于下结论。小泉的反应确实可疑,但这可能是他个人的擅自行动,而非倭国政府的官方政策。”
“那我们接下来…”
\"继续监视,收集更多消息。\"唐启站起身,走到窗前,“同时加快攀钢二期建设,运输线路增派武装护卫。无论敌人是谁,我们都不能被他们拖慢脚步。”
窗外,昆明的夜空繁星点点。唐启知道,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西南六省就像一叶扁舟,既要面对惊涛骇浪,又要警惕暗礁险滩。但今晚的阅兵,已经向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西南不再是沉睡的雄狮,而是一支正在觉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