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捧着猪脚饭,吃得满嘴流油,见光屏里古人还在讨论猪脚饭的滋味,笑着摇了摇头,指尖一划,切换到下一个视频。
屏幕上弹出的标题,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宁愿背负一世骂名,也要将祖国的科技带到世界之巅】。
“科技?世界之巅?”
宋朝的赵匡胤放下手里的饭盒,皱着眉看向下方的赵普,“这‘科技’是何意?”
“‘背负骂名’又为哪般?难不成是有人做了什么招人恨的事?”
他从未听过这两个词,只觉得标题透着一股复杂的意味。
赵普也摸着胡须,眼神疑惑,沉吟片刻后说道:“陛下,依臣之见,‘背负骂名’却要做大事,莫不是有人假意投靠敌国,实则暗中为自己国家做事?”
“说不定是个‘卧底’之类的角色。” 他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猜测,心里也没底。
林远没管古人的议论,继续播放视频,解说声缓缓响起:“他是美国最憎恨的中国教授,却被国人骂了30年‘叛国贼’。
他是祖国花费巨资培养的天才少年,学成后却放弃回国,反而加入美国国籍。殊不知
30年后,他从美国高调带回20多名资深博士,一朝卧薪尝胆,把老美气得直跺脚
老美甚至一气之下,把他的母校拉黑。他,就是和老美玩了30年‘无间道’的中国神童——高华健。”
“无间道?”
大明的朱棣刚把猪脚饭的打包盒收好,还在咂摸着嘴里的卤香
听到这三个字,顿时来了兴趣,身子往前凑了凑,对着光屏笑道
“有意思!这‘无间道’听着就像谍战诡计,朕倒要看看,这高华健是怎么把老美耍得团团转的!”
他向来喜欢谋略交锋,对这种“扮猪吃虎”的故事格外上心。
【视频画面切到黑白老照片,解说声带着敬佩
“1963年,高华健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自幼聪慧过人,读书时连连跳级,是当地出了名的‘神童’。
15岁那年,他就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19岁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25岁时,更是拿下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震惊了全世界的学术界。”】
“15岁考大学?25岁拿博士?”
东汉末年的曹操,刚擦完嘴上的油,听到这话,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对着郭嘉道
“奉孝,你看这高华健,15岁就堪比咱们这边的举人了吧?这等天才,若是生在咱们这儿,定能成大器!”
郭嘉也点头:“主公所言极是,这般年纪便有如此成就,实属罕见,只是不知他为何要加入美国国籍。”
其他朝代的文人也纷纷议论,唐朝的李白晃着酒壶,笑道:“15岁入名校,比当年的神童王勃还厉害!只是这‘美国’是何好?竟能让他放弃自己的国家?”
宋朝的苏轼则皱着眉:“若是真为祖国培养,却转投他国,确实不妥,只是视频说他‘背负骂名’,怕是另有隐情。”
【解说声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沉重:“毕业时,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国家,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给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优厚。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选择回国,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
可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留在了美国的高校任教。”】
“啪!” 曹操猛地一拍桌子,声音洪亮,吓得帐下众人一哆嗦。
他指着光屏,怒不可遏地骂道:“好一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祖国花重金培养他,他却跑去敌国效力”
“这和汉奸有何区别!若是让他出现在吾的面前,定一剑砍了他,以儆效尤!”
他最恨背叛之人,见高华健“弃国投敌”,怒火瞬间烧了起来。
就连刘备也点头赞同,发了条弹幕附和:“曹孟德这话,吾倒是赞同。”
“天才固然难得,但若没有家国之心,再大的本事也无用,反而会成为祸患!”
关羽更是握紧了青龙偃月刀,眼神里满是不屑:“此等不忠不义之辈,不值一提!”
大秦的嬴政却皱着眉,没有跟着骂,反而对着蒙恬道:“蒙恬,你觉不觉得此事蹊跷?”
“视频标题说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带祖国科技到世界之巅’,若是真为‘叛国’,何出此言?说不定他留在美国,另有目的。”
他向来多疑,也最懂“隐忍求存”,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蒙恬也点头:“陛下所言极是,这高华健若是真为‘叛国’,视频大可直接骂他,何必提‘卧薪尝胆’‘无间道’?想来定有我们不知道的隐情。”
弹幕里,网友们的评论也分成两派:
“一开始我也骂他,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潜入美国学术界,偷学核心技术!”
“25岁哈佛博士,留在美国不是为了享受,是为了给祖国培养人才!”
“骂得太早了,等会儿知道真相,怕是要尴尬了!”
“还是有聪明人的,一眼就能看出有蹊跷”
林远看着光屏里古人的反应,笑着摇了摇头,继续吃着猪脚饭。
他知道,等视频播放到高华健带回20多位博士、助力祖国科技发展的情节时,那些骂他的古人,怕是要狠狠“打脸”了。
光屏里的解说声继续,一点点揭开高华健“叛国”背后的真相,语气里满是敬佩
“从此,‘叛国贼’‘牧羊犬’‘白眼狼’的骂声,像潮水般涌向高华健
可他从未辩解一句,只用行动默默践行初心——他要把在美国学到的一切,都带回祖国,只为让祖国的科技能追上世界的脚步。”
“原来如此!”
大明的姚广孝停下敲木鱼的手,眼神里满是赞同,轻声感慨
“老美封锁科技,他便‘曲线救国’,没有合适的环境,就自己创造环境,这份隐忍与谋略,当真是大才!”
他深谙“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高华健的做法,与他当年辅佐朱棣“靖难”时的隐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