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的疯狂反扑如同淬毒的冰雨,将山城重庆笼罩在恐慌与怀疑的阴霾之中。特别行动组在泥泞与荆棘中艰难支撑,林闻溪更是多方受敌,心力交瘁。就在这内忧外患达到顶点的时刻,一道来自遥远西方、措辞严谨的电文,通过外交部的特殊渠道,被直接呈送到了委员长的案头,其内容足以让任何深陷困局的政治家为之动容。
这封电报源自瑞士,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暨国际红十字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此时,虽因战争影响,国联作用式微,但由主要盟国发起、旨在协调战时难民救助与公共卫生危机的“盟国间战时医疗与防疫协调特别会议”即将在此召开。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应对轴心国可能实施的、日益凸显的生物战与细菌战威胁。
电文并非泛泛的邀请函。它明确指出,与会各国注意到中国战区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面对复杂疫情(隐晦地指向了获取的相关情报)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与独特的应对智慧”(Remarkable resilience and unique adaptive strategies),尤其是“非传统医疗体系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探索性实践”(exploratory practices integrating non-conventional medical systems with modern medicine),引起了诸多与会国专家的“浓厚兴趣与高度关注”(considerable interest and close attention)。
“……基于共享知识、共同应对全球性威胁之精神,组委会谨代表与会各国,诚挚邀请中华民国政府派遣高级别医疗专家代表团莅临本次会议,分享贵国之宝贵经验与数据,以启迪盟国策略,丰富人类对抗瘟疫之共同武器库……”
这封邀请函,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重庆高层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委员长的深谋远虑即刻被激活。他看到的远不止是一次学术交流:
1. 打破外交孤立: 这是在世界大战背景下,一次难得的在国际多边舞台上展示中国正面形象、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的机会。
2. 揭露日寇暴行: 提供了一个将日寇进行细菌战的罪行半公开化地推向国际舆论场的绝佳平台,若能出示有力证据,将在道义上沉重打击日本。
3. 争取实际援助: 有望借此机会,争取到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英国)的医疗物资和技术援助。
4. 内部政治加分: 成功参与并影响此类国际会议,无疑是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绩。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做出批示:“准予参加,并应列为当前要务。着卫生部牵头,组建精干代表团。林闻溪必须作为核心专家与会,宣介我国医结合之成果。所需经费、手续,一律从速从简,如有阻碍,以贻误战机论处!”
消息迅速传到已被森田的反扑搞得焦头烂额的南岸行动组。起初,众人几乎无法相信。国际会议?日内瓦?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
“这是……这是要把我们架在火上烤啊!”张医生脱口而出,既有兴奋,更有巨大的惶恐,“我们的数据、我们的方法,能经得起那些外国专家的审视吗?万一……”
顾静昭则显得更为冷静,但眼中也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这是一个机会,闻溪。一个让世界听到我们声音、看到敌人罪恶的机会。但也是一场硬仗,语言、文化、学术体系的差异,每一个都可能成为攻击我们的武器。尤其是,汤姆森那样的人,必定会在场质疑。”
林闻溪接过电文副本,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连日来的疲惫似乎被这薄薄纸张上的文字驱散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和被认可的微弱激动。他明白委员长的意图,也深知其中的风险。
“静昭说得对,这不是领奖台,是战场,是另一个形式的战场。”林闻溪抬起头,目光扫过团队成员,“他们因为我们的‘独特’而邀请我们,也会用他们的‘标准’来审视我们。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迎合他们的标准,而是要用无可辩驳的实效、严谨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让他们的标准不得不容纳我们的‘独特’!”
他立刻下达一连串指令,语气果断:
1. 数据国际化处理: 责令张医生带队,将所有相关疫情数据、防控效果对比数据,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医学统计规范进行重新整理、分析,制作成中英文对照的图表和报告,“每一个数字都要经得起拷问!”
2. 证据链梳理: 整理“黑太阳”计划及“樱花计划”的相关情报摘要(经最高层审批可公开部分),翻译成英文,作为背景材料。准备好黑水峪样本的初步检测报告(尽可能提供科学依据)。
3. 实物准备: 精选“辟瘟解毒饮”的药材样本、成品,进行规范化包装和说明标注。
4. 模拟答辩: 立即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场景,由顾静昭和张医生扮演质疑者(尤其是扮演汤姆森),对林闻溪进行“残酷”的提问演练,锤炼其应对能力。
与此同时,重庆高层内部围绕代表团具体组成的暗战也随之展开。何敬之派系力图安插人手,试图分一杯羹或暗中制衡,但在委员长的明确意志和陈济棠的力争下,最终代表团以陈济棠为团长,林闻溪为首席医疗专家,顾静昭、张医生及外交部指派的优秀翻译、秘书为核心成员的格局得以确定。
赴日内瓦,已不再是简单的学术交流,而成了一场关乎国家荣誉、抗战大局和医学话语权的特殊远征。林闻溪将携带着祖国的伤痛、战士的嘱托、民族的智慧,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走向那个着名的国际讲坛。
前方的日内瓦,等待他的不仅是聚光灯,更是看不见硝烟的激烈交锋。
第四十一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