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前后,南昌城突发一桩奇事:连日来,多家医院陆续接诊上吐下泻的患者,症状相似,皆称食某家饼铺的月饼后不适。起初只是零星病例,未引起重视,直到江西中西医院一日内接诊十余例类似患者。
“群体性食物中毒?”麦克莱恩教授警觉起来,立即召集急诊科、内科及中西医结合科会诊。
林闻溪检查最早入院的患者:老塾师孙先生。老人呕吐不止,泻下如水,已现目眶凹陷、皮肤干皱之象。 “霍乱?”梁启远查看症状,“需立即隔离!” 林闻溪切脉察舌:“脉濡数,舌苔白腻,吐泻并作,此为霍乱样症。然与时疫霍乱略有不同。”
更多患者被送来,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感恶心不适,重者已濒临脱水休克。询问得知,皆食过“福满斋”月饼。
“立即上报卫生署!”麦克莱恩果断决定,“所有患者隔离治疗,取样送检!”
医院顿时忙乱起来。西医侧重补液消炎,控制症状;中医尝试辨证施治,调和脾胃。
林闻溪发现一奇特现象:同食一种月饼,发病程度却大相径庭。壮年车夫症状轻微,而老弱妇孺病势沉重。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他想起祖父教诲,“同一病源,因人体质不同而表现各异。”
更令人忧心的是,疫情仍在蔓延。次日又收治二十余患者,且传出其他医院同样人满为患。
卫生署派人调查,“福满斋”已被查封。初步检验显示月饼馅料变质,但具体病原不明。
第三日,事情出现转折:患者中开始流传此非普通食物中毒,而是“霍乱瘟疫”,恐慌迅速蔓延。有人甚至冲击“福满斋”,要求老板偿命。
麦克莱恩忧心忡忡:“恐引起社会动荡,必须尽快查明真相。”
林闻溪主动请缨:“学生愿往患者家中走访,或可发现线索。” 梁启远也表示同行:“需要科学调查方法,我可协助。”
二人深入患者家中,发现一个重要共同点:所有患者都是在农历十五前后购买的月饼,且多存放在闷热潮湿处。
“月饼变质与储存环境有关。”梁启远判断。 林闻溪却注意到另一个细节:症状最重的几位患者,都提到月饼馅料中有种“特殊的香甜味”。
他们立即前往已被查封的“福满斋”。在残存的原料中,林闻溪发现一桶已开封的馅料,嗅到一丝若有若无的苦杏仁味。
“这不是普通变质!”林闻溪警觉,“可能掺有他物。”
正当此时,卫生署检验科送来报告:月饼馅料中检出过量甜味剂及少量有毒物质,疑似为降低成本而掺假。
真相大白:“福满斋”为牟暴利,在馅料中掺入廉价甜味剂甚至工业用添加剂,遇高温高湿环境产生毒素,导致食用者中毒。
“这不是天灾,是人祸!”麦克莱恩震怒,“必须彻查此类食品掺假事件!”
在治疗方面,中西医各展所长:西医快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中医则用藿香正气散、半夏泻心汤等辨证施治,效果显着。
林闻溪发现,经中药治疗的患者,恢复期明显缩短,且少有后遗症。 “中医强调扶正祛邪,调理整体,故恢复更全面。”他向麦克莱恩解释。
最令人欣慰的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一人死亡。
事件平息后,卫生署召开总结会。麦克莱恩特别提到:“此次事件警示我们,公共卫生不仅关乎医疗,更关乎食品监管、社会环境。中西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有优势:西医长于应急控制,中医善于整体调理。”
林闻溪在会后陷入深思:以往学医,只考虑个体诊疗;此次事件却让他看到,医者责任远不止于此。
他拜访赵海桥主任,请教中医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智慧。 赵主任欣然道:“中医自古重视防疫治未病。《黄帝内经》云:‘上工治未病’。古人用艾熏、药浴、服散等诸多方法防治瘟疫。这些经验至今仍有价值。”
受此启发,林闻溪提议编写《常见公共卫生事件中西医结合防治手册》,得到院方支持。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有消息称,周边地区出现真正霍乱疫情,且正在向南昌蔓延。
麦克莱恩召集紧急会议:“真正的考验来了。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防疫方案,中西医都要做好准备。”
林闻溪主动请缨:“学生可整理中医防疫方法,如药烟熏蒸、辟瘟药囊、预防方剂等。” 梁启远也道:“我愿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毒方案。”
昔日因学术分歧而疏远的同窗,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再度携手。
夜幕降临,林闻溪在灯下翻阅祖父留下的瘟疫论着作。其中一段批注格外醒目:“大疫当前,医者毋分中西,惟以救人为念。防治之道,贵在因地制宜,中西互补。”
他合上书卷,望向窗外寂静的街巷。一场更大的考验即将来临,而这一次,中西医将共同面对。
在日记中,他写道:“今日初涉公共卫生领域,方知医者责任之重,非止个体诊疗,更关群体安康。中西医于此,各有其用:西医善应急防控,中医长调理预防。若能融汇二者,必能更好地守护众生健康...”
月光如水,照着他清瘦而坚定的面容。在这个多事之秋,年轻的医者正在经历着从个体医者到公共卫生守护者的转变。而这条道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