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铁流浩荡。第27集团军的庞大行军纵队,如同一条钢铁巨蟒,在华北平原通往北部草原的公路、铁路线上蜿蜒前行,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空中,偶尔有直升机编队低空掠过,进行侦察和警戒。
在车队中部,一辆经过特殊改装、拥有多种通信天线和加强底盘的大型方舱式指挥车内,气氛凝重而专注。
这里便是集团军的前进指挥所,虽然空间远不如702团那固化的中心宽敞,但所有关键指挥要素一应俱全,保证了在机动过程中对部队的不间断指挥。
叶修作为重要的合成战术单元指挥官,也在指挥车内拥有一席之地,随时接收指令并汇报情况。
在一次短暂的通信窗口期,一份加密等级极高的最终版《“砺剑-2001”演习任务书及敌情通报》通过数据链下发至他的终端。
他迅速输入复杂的密码,文件解锁。当目光扫过上面的文字时,即使是以叶修的沉稳,瞳孔也不由得微微收缩,一股混合着凝重和兴奋的情绪涌上心头。
任务:进攻!
敌情: 他们的对手,那个神秘的“蓝军”,终于揭开了面纱——来自额第三军区,常年驻守高原戈壁、功勋卓着的“新西兰”师及其所在的第33集团军。
叶修对这支兄弟部队久闻大名。他们被誉为“高原铁拳”,极其擅长在恶劣环境下进行高强度、大纵深的装甲突击和闪电般的火力突袭,作风彪悍,战斗意志极其顽强。将他们模拟为假想敌,其扮演的必然是一支装备精良、进攻性极强的重装突击力量。
演习想定:
· 蓝军(“新西兰”集团):已提前完成部署,完全展开防御态势。他们占据了草原深处一片预设的、地形相对复杂(可能包含丘陵、河谷、部分荒漠)的广阔区域,并构建了绵密、纵深的防御体系。
其配属的空军、地空导弹、远程火箭炮(可能模拟更先进的战术导弹)部队,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空中掩护和远程火力打击能力。
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利用坚固防御和强大火力,消耗、迟滞直至粉碎红军(第27集团军)的进攻,守住其防御地域内的关键地标城市,演习中设定为一个名为“磐石市”的核心节点。
红军(第27集团军):作为进攻方,任务极其艰巨——必须远程机动至陌生地域,在对方严阵以待的情况下,强行撕开其防御体系,最终攻克“磐石市委”,并在演习裁判规则判定下,基本歼灭或迫使蓝军主力失去作战能力。
这是一场典型的“硬碰硬”的攻坚战、突击战!
红军要面对的是:以疲惫之师劳师远征,对抗以逸待劳、占据地利、同样拥有强大火力和装甲力量的守军。
蓝军“新西兰”师赖以成名的装甲反冲击和火力突袭,将在防御作战中给进攻方带来巨大的威胁和伤亡。
叶修快速消化着这些信息,大脑飞速运转:
草原地域开阔,利于装甲部队机动和发扬火力,但也意味着暴露程度高,易遭敌远程火力和空中打击。蓝军选择的防御区域必然有其地利优势。
“新西兰”师官兵适应恶劣环境,吃苦耐劳,战斗作风顽强。其指挥官必然深谙装甲兵运用之道,绝不会被动挨打,一定会寻求一切机会进行凶狠的反击。
这绝非简单的步兵冲锋或坦克对决。从任务书看,双方都得到了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加强。制空权的争夺、电子战的较量、远程精确火力的对轰、后勤补给线的保护与破袭,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他打造的702团信息化指挥系统,将在这种复杂的体系对抗中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在广阔的陌生地域,如何率先发现敌主力部署、火力配系和薄弱环节?如何保护己方的机动不被发现?这将是战役发起前最重要的无声较量。
指挥车内,其他高级指挥员显然也收到了同样的信息。气氛变得更加凝重,能听到高级参谋们压低声音的激烈讨论和地图沙沙作响的声音
李军长盯着电子地图上那片代表着蓝军防御区域的、被标注为红色的区域,眉头紧锁,目光深邃。
“通知各部主官,”李军长沉声对参谋长道,“利用机动间隙,立即组织团以上干部进行电子沙盘推演!
重点研究如何破除敌坚固阵地防御,如何应对敌装甲部队反冲击,如何有效协同空中和远程火力!我们要在到达集结地域前,拿出初步的战役构想!”
命令被迅速下达。整个行军纵队,虽然身体在颠簸前行,但所有高级指挥员的大脑都已经提前进入了那片未知的“战场”。
叶修也闭上了眼睛,靠在椅背上。但他的大脑并未休息,而是在脑海中快速构建着战场模型,推演着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702团在这种大规模进攻战役中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其“尖刀”作用。
他知道,这场演习的难度远超以往。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被动的靶子,而是一头磨利了爪牙、盘踞在巢穴中的猛虎。
“新西兰”这块硬骨头,不好啃。第27集团军这柄利剑,能否劈开“磐石镇”,必将经过一番惨烈至极的龙争虎斗。
车轮不停,向着那片注定要燃起电子烽烟、回荡着铁甲轰鸣的草原深处,坚定地前进。一场考验勇气、智慧、装备和意志的巅峰对决,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