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瑞和叶修对视一眼后,彼此心领神会。团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
“瞧,这就是我们一直等待的倒逼机会啊!赶紧把咱们的‘需求清单’整理出来,尤其是那些被卡脖子的关键环节,绝对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天下午,叶修马不停蹄地赶到装备处,紧急召集了一场重要会议。
会议室里,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紧张而凝重。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技术需求,这些都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第一项是国产化抗干扰芯片,其性能要能够对标美国的 SAASm 模块。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二项是微型原子钟,它将应用于星载和地面站。这种高精度的计时设备对于精确导航和通信至关重要。
这里写一下为什么导航卫星需要高精度的授时: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定位原理是 “测时测距”
卫星发射信号时携带精确时间戳,接收机通过计算信号传播时间(乘以光速)得到与卫星的距离。
通过三维定位,建立方程组求解用户位置。
卫星时钟误差
卫星使用高精度原子钟(如铯钟、氢钟),但仍可能有 **1~10纳秒(ns)的偏差。
1 ns 误差 → 约0.3米 定位误差。
若卫星时钟误差 1微秒(μs)→ 300米定位误差。
第三项则是抗辐照半导体材料,这是在极端环境下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如此等等,清单上足足列出了二十七项技术需求,每一项都如同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而在每项需求的后面,叶修还特意标注了国内可能的研制单位,这些信息都是他通过自己的权限查询军内登记的研究单位目录得来的。
“把这些需求分级。”叶修面色凝重地对技术组的军官们说道,他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军官们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他的意思。
叶修接着解释道:“A类需求是绝对必要的,没有这些我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b类需求虽然不至于致命,但会对我们的战斗力产生重大影响;c类需求则是可有可无的,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说到这里,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然后语气坚定地说:“当调研组来的时候,我们要先强调A类需求!”
众人听后,先是一阵哄笑,但笑声中却透露出一种沉重。他们都深知这份需求清单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个“马卡洛夫时刻”——那些被人扼住咽喉、无法自主的艰难时刻,那些因技术受制于人而遭受的憋屈和痛楚。
夜幕逐渐降临,城市的喧嚣渐渐被黑暗吞噬。叶修独自留在办公室里,灯光昏黄,他静静地整理着汇报材料。每一页纸都承载着技术组的心血和期望,也记录着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手机震动,俞青姝发来一张照片:实验室里,几个年轻人围着一个金属箱体忙碌。
附言:\"爷爷特批的'争气钟'项目,目标是三年内造出比GpS更小的星载原子钟!团队平均年龄28岁。\"
叶修放大照片,注意到角落白板上写着的豪言壮语:\"造不出原子钟,我们集体转业卖红薯!\"他忍不住笑出声,回复道:\"告诉他们,702团全体官兵等着用'争气钟'打'洋钟'!\"
窗外,漆黑的夜空中,一颗流星如闪电般疾驰而过,瞬间划破了黑暗的天幕。
这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宇宙间的一场盛大演出,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叶修静静地站在窗前,凝视着流星划过的轨迹,思绪却早已飘回到了他重生前的最后一个任务。
那时候,他带领着团队在高原上进行某型终端的测试工作。
然而,就在关键时刻,信号突然受到了强烈的干扰,整个演习几乎面临着崩盘的危险。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经历,叶修和他的队友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搏斗。
尽管最终他们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但那次任务的惊险程度却让叶修至今难以忘怀。
而如今,尽管前路依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至少南斗斗的星光已经照亮了东大军人的征程。
叶修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到书桌前,打开抽屉,取出一份标着“南斗二期构想”的文件夹。他轻轻翻开第一页,郑重地写下了一句话:
“木桶理论的反向应用——以最长板带动短板整体提升。”
接着,他继续写道:“建议以军事需求为牵引,打造‘星-弹-芯’三位一体攻关模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我国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
随着笔尖在纸张上舞动,叶修的思路也越发清晰起来。
他知道,要实现这个构想并非易事,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为国家的军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如同春蚕食叶。在这静谧的夜里,一场比技术革新更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从\"等靠要\"到主动突围,从模仿追随到自主创新。
当全军最普通的坦克兵都能熟练操作国产导航终端时,当每一个短板领域都有一群\"卖红薯\"的科研人员在拼命时,这支军队的蜕变就已势不可挡。
叶修停下笔,望向窗外的星空。银河如练,繁星似尘。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702团的主干道和会议室上,原本平凡的地方此刻却显得焕然一新。
团部大楼门口悬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热烈欢迎上级首长及院校专家莅临指导”。
上午八时许,一辆师部的大巴车缓缓驶入702团,车上坐着总装和国防科工委联合调研组的成员们。
车刚停稳,王庆瑞团长、政委、高飞参谋长以及叶修等团部领导便快步迎上前去,他们面带微笑,热情地与调研组的同志们握手寒暄。
经过短暂的交流后,王庆瑞团长转身走在前面,引领着大部队朝着会议室走去。
叶修则静静地跟在队伍的最后,他的目光扫视着整个调研组,心中暗自观察着这些来自上级的重要人物。
通过观察,叶修惊讶地发现此次调研组的规格相当高。队伍的前列是总装的一位中将副部长和国防科工委的一位常务副局长。
而在他们身后,紧跟着一群来自装甲、飞机、导弹等不同单位的教授级别专家。
这些专家们神情严肃,目光专注,显然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
叶修注意到,其中一些专家的面孔他在后世披露出的公开资料中曾经见过。
这些人都是军方科研领域的核心力量,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都是军方的高度机密,绝不容许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