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根基固,王道渐铺陈
卢俊义率领的梁山西征军,如同一条闯入平静水潭的蛟龙,在宋、夏边境地带掀起了滔天巨浪。其兵锋直指西夏盐州,摆出了一副要与其一决高下的姿态,引得天下侧目。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一场大战即将爆发之际,徐庶的真正意图才逐渐显露——西征,更大程度上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佯动和武力侦察,其核心目的,是为梁山的巩固发展赢得时间、空间和主动权。
第一幕:以攻为守,边贸暗生
西征军并未急于与西夏主力决战。卢俊义依照徐庶“稳扎稳打,示形以强,迫和为上”的方略,一方面陈兵边境,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不断进行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战术试探,摸清西夏军的虚实和作战特点;另一方面,却暗中通过俘虏的西夏将领和边境商人,向西夏释放出“梁山意在打通商路,而非灭国”的信号。
西夏国主李乾顺面临两难选择:东方的梁山军彪悍善战,刚刚击败辽国,气势正盛;若倾力东顾,则南方的老对手宋朝必然趁虚而入。权衡之下,西夏竟默认了梁山对边境部分区域的实际控制,并开始有边境将领和部落首领,为了利益,私下与梁山军进行以战马、皮毛换取茶叶、丝绸、铁器的贸易。一条隐秘的“战时边贸通道”悄然形成,梁山获得了宝贵的战马来源。
与此同时,梁山的强势西进,极大地震撼了宋廷。原本计划中的围剿计划被迫搁置,朝廷内部主抚派的声音暂时压过了主剿派,他们生怕把梁山彻底推向西夏一方,甚至出现宋、梁(山)联合伐夏的可怕局面(尽管可能性极小)。这为徐庶赢得了最宝贵的战略喘息期。
第二幕:燕云改制,化剑为犁
就在西线剑拔弩张之际,徐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新收复的燕云地区的消化和巩固上。他深知,这片土地是梁山能否蜕变为王霸之基的关键。
1. 军政分离,设立行台: 徐庶正式在幽州设立“河北道行台”,作为统治燕云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任命以稳重和治理能力见长的宋江为行台左丞,总揽民政;以熟悉边事、威望素着的闻焕章(原辽国降官,有气节才能者)为右丞,辅佐宋江。林冲则担任大都督,总领留守燕云的军事防务。此举将军事指挥权与行政管理权相对分离,避免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2.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立即宣布废除辽国的苛捐杂税,推行梁山自定的《均田令》草案,将无主荒地、部分辽国贵族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耕种,税率远低于辽、宋时期。同时鼓励流民返乡,提供种子农具,三年内免税。这些措施迅速稳定了民心,许多逃往南方的汉人闻讯也开始回归。
3. 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委派懂得水利的头领(如陶宗旺)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修复被战乱破坏的灌溉系统。并从山东梁山本部调来有经验的农人,推广更先进的耕作技术。
4. 胡汉分治,渐行汉化: 对境内的契丹、奚等部族,采取“因俗而治”的策略,承认其头人地位,但要求其遵守梁山法令,并逐步推行汉化教育,鼓励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短短数月,燕云地区,特别是幽州附近,一扫辽国末年的颓败之气,社会秩序初步恢复,生产开始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梁山在此地的统治基础渐渐牢固。
第三幕:梁山本寨,精兵简政
与此同时,山东梁山本寨也在进行深刻的内部调整。徐庶采纳吴用建议,推行“精兵简政”:
- 军队整编: 将主力野战军与地方守备部队分开。野战军全部转为职业军人,装备最精良,待遇最优厚,由徐庶、卢俊义直接指挥,进行更高强度的专业化训练。地方守备和屯田任务,则主要由年龄偏大或受伤的军士以及表现良好的俘虏(降卒)担任。
- 设立讲武堂: 在梁山正式成立“梁山讲武堂”,由徐庶、卢俊义、林冲、吴用等轮流授课,系统培养中低级军官,教授兵法、战阵、骑射以及忠义思想,为军队的长期建设储备人才。
- 鼓励工商: 利用水泊交通便利,设立官营的造船厂、军器监,同时降低关税,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贸易,使梁山成为山东地区一个新兴的商业枢纽,税收大增。
第四幕:文教初兴,礼贤下士
徐庶深知,欲成王业,武功与文治必须并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梁山的“软实力”:
- 尊孔兴学: 在控制区内修缮孔庙,设立官学,不仅招收头领子弟,也向民间聪慧子弟开放,由萧让、金大坚等有学问的头领任教,灌输忠义思想的同时,也培养行政人才。
- 设立史馆: 命圣手书生萧让负责,开始编撰《梁山纪事》,记录梁山崛起历程和各项政策,旨在塑造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与历史地位。
- 招揽士人: 明确打出“唯才是举”的旗帜,不论出身,只要认同梁山理念,有真才实学,皆可量才录用。一些对宋朝失望的底层文人、不得志的士子,开始陆续投奔梁山。
尾声:根基渐固,王道初显
当西线的卢俊义利用军事压力和外交手腕,与西夏达成了事实上的边境停战和有限贸易协议,率军携大量战利品和良马凯旋时,他看到的是一个与出征前截然不同的梁山——一个拥有山东稳固基地、燕云广阔疆域、军政体制初具规模、内部凝聚力空前强大的强大势力。
徐庶在幽州行台接见凯旋将士,犒赏三军。他站在修缮一新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田野中辛勤耕作的百姓和军营中操练的雄壮兵马,对身旁的卢俊义、宋江、吴用等人说道:“数月经营,根基稍固。然此仅万里长征第一步。北有强辽窥伺,西有夏人未平,南有宋廷虎视,内有制度待完善。我等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但他语气中充满自信:“然则,我等已非昔日水泊草寇。今日之梁山,进可问鼎中原,退可割据称雄。下一步,当是南望江淮,静观天下之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