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的冬天来得早,寒风卷着沙砾,抽打着“金湾”基地略显斑驳的外墙。与这严酷自然环境相呼应的,是基地内部持续的低气压。“猎鹰”发动机项目如同陷入泥潭的巨兽,空有力量却无法前行,高昂的成本和滞销的现实,像两把沉重的锁链,拖住了所有人的脚步。马志军虽然暂时被林卫东劝住,但那股想要离开的暗流,依旧在基地许多年轻技术员的心中涌动。
基地主任李主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上级要求“军转民”出成效,职工们要吃饭,要养家。眼看着仓库里积压的发动机和账面上日益减少的经费,他知道,光靠内部闭门造车是行不通了。必须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市场究竟需要什么,别人是怎么做的!
在一次领导班子会议上,李主任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大胆的决定:组织一支精干的技术考察团,由他亲自带队,南下广东,重点考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我们不能总是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想法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们的‘女儿’再漂亮,没人买得起,或者人家觉得不实用,那也只能烂在家里!”李主任语气沉重,“我们必须去看看,那些在市场上活得好的企业,他们是怎么生存、怎么发展的!特别是,他们是怎么控制成本的!”
林卫东和马志军都被选入了考察团。对于这次南下,林卫东心情复杂。一方面,他渴望找到打破困局的方法;另一方面,他也隐隐有些不安,那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弟弟向洋,就在那片土地上,他不知道是否会遇见,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考察团的第一站是顺德的一家乡镇风扇厂。还没进厂区,就看到门口停着大大小小的货车,工人们忙碌地装卸着货物,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进入车间,考察团的技术员们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也困惑了。这里的设备远没有基地的精密、先进,很多甚至是半自动或者纯手工作业。生产线上的工人动作麻利,但操作规范在他们看来,显得有些“粗糙”。
厂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穿着普通的夹克衫,说话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但眼神里透着商人的精明和务实。他热情地介绍着他们的产品:台扇、落地扇、吊扇……种类繁多。
“我们的风扇,不敢说质量全国最好,但肯定是最实惠的!”厂长颇为自豪地说,“同样风力、同样尺寸的风扇,我们的成本能比一些国营大厂低三分之一!”
“三分之一?”李主任和林卫东等人都吃了一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材料、人工、管理成本摆在那里。
厂长带着他们走到一条生产线旁,指着一个工位说:“比如这个电机外壳的铸造,国营厂可能要用昂贵的模具钢,追求光洁度。我们用普通的铸铁,表面处理简化,只要不影响性能和基本美观就行。成本一下就下来了。”
他又指着另一个工位:“还有这个开关,我们不用那种昂贵的进口货,找的是浙江一家小厂定做的,寿命可能短一点,但便宜啊!而且我们算过,在保修期内基本不会坏,真坏了,换一个的成本也很低。”
林卫东看着工人们用看似“土”的办法,快速地进行着组装和检测,效率却奇高。他忍不住问:“厂长,你们这样……不担心影响产品质量和寿命吗?”
厂长笑了笑,反问道:“这位工程师,我问你,老百姓买一台风扇,指望用多少年?”
林卫东一愣:“至少……五六年吧?”
“对啊!”厂长一拍手,“我们设计的寿命就是五到八年!保证在这期间好用、安全!过了这个年限,就算不坏,很多家庭也想换新的、更漂亮的款式了!我们何必为了追求用二十年、三十年,去增加那么多用不到的成本呢?那不是浪费吗?”
“保证在这期间好用、安全!……何必为了追求用二十年、三十年,去增加那么多用不到的成本呢?”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林卫东脑海中固有的思维壁垒!他们设计“猎鹰”发动机时,潜意识里是以导弹部件的标准来要求的,追求的是极限工况下的绝对可靠和超长寿命,却完全忽略了民用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成本约束!
考察的深入,带给林卫东的震撼越来越大。他们参观了一家为电视机配套生产塑料外壳的乡镇企业。有一个外壳上的卡扣设计,基地的技术员可能会用复杂的模具和昂贵的工程塑料来确保万无一失。而这家乡镇企业的老师傅,只是在模具上做了一个小小的、看似简陋的斜角改动,再利用普通塑料的一点弹性,就完美地解决了卡扣问题,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一次,他们看到一家电子厂,为了解决一个电路板的电磁干扰问题,没有采用昂贵的屏蔽罩,而是巧妙地改变了元器件的布局和走线,再用一小块廉价的铜箔贴在关键位置,效果居然很好!
这些“土”办法,在崇尚严谨、精密、高指标的林卫东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但就是这些“离经叛道”的办法,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问题,并且将成本控制到了极致!
他逐渐明白了,民品市场与军品市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军品追求的是在极端条件下的绝对可靠,成本是次要考量;而民品追求的是在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前提下的最佳性价比,成本是生命线!将搞军品的技术思维直接套用在民品开发上,无异于南辕北辙!
考察结束,返回西北的火车上,考察团的成员们都沉默了许多,但眼神里却跳动着思考的火花。窗外是飞速后退的南国景色,与即将返回的戈壁滩形成鲜明对比。
林卫东靠着车窗,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画着。他不再去想那些高精尖的技术指标,满脑子都是“成本”、“需求”、“性价比”。
“卫东,有什么想法?”李主任坐到他旁边,低声问道。
林卫东抬起头,眼神明亮而坚定:“主任,我明白了。我们之前的方向错了。‘猎鹰’不应该是一只用在军事领域的‘高贵猎鹰’,它应该是一只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家燕’!”
他翻开笔记本,指着上面潦草的草图和数据:“我们必须彻底重新设计!一切围绕‘降低成本、满足需求’这八个字来!”
“比如缸体材料,我们能不能不用那种昂贵的特种合金,改用性能稍逊但便宜得多的普通铸铁,通过结构优化来弥补?”
“比如化油器,能不能寻找国内成熟的、成本更低的配套厂,而不是我们自己费时费力去搞一个‘完美’的?”
“还有加工精度,是不是可以适当放宽一些非关键部位的公差?这能极大降低加工难度和废品率!”
“我们得搞清楚,一个买摩托车的普通人,他最关心的是什么?是油耗、是皮实耐用、是买得起、修得起!而不是我们的发动机能在多么极端的条件下工作!”
他的话语速很快,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奋感。这不再是苦闷中的坚守,而是找到了方向的冲锋。
李主任听着,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他重重地拍了拍林卫东的肩膀:“好!卫东,就按你这个思路来!回去之后,由你牵头,成立‘猎鹰’项目改进小组,大胆地改!不要怕失败,我们现在最怕的,是找不到路!”
火车隆隆向前,载着这群刚刚上完一堂生动“市场课”的技术人员,返回那片需要他们用新思维去改造的戈壁基地。一场从思想到实践的艰难转型,终于透出了真正的曙光。而此刻,无论是林卫东还是林向洋,都还不知道,一场将彻底改变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影响无数人命运的春雷,正在天际酝酿,即将炸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