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把晾晒架上的植物纤维吹得晃来晃去,像一群吊在半空的细面条。陈浩盯着看了好一会儿,手指无意识地搓着刚才那根断掉的纤维,越搓越紧,最后“啪”一声,线没成,倒把自己指头勒出一道红印。
他甩了甩手,“嘶”了一声。
娜娜转过头,“你被纤维割伤了。”
“哪能,这是战略勒痕。”他揉了揉手指,“我在测试它的抗拉强度——结果是,不如鞋带。”
她没接话,只是看着他重新弯腰,又捡起一段更长的纤维,这次没搓,而是两头捏住,轻轻一拉,整条纤维绷直了,在阳光下泛着微黄的光泽。
“你说,咱们现在有陶罐、有粮、有工具,连机油麻布都搞成了封口套装。”他忽然开口,“可穿的呢?总不能一直拿破布缠腰吧?”
“当前衣物损耗率每月百分之三点二,按现有储备可维持十七个月。”
“十七个月之后呢?裸奔迎新年?”
“建议提前规划。”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他撇嘴,“所以我在想,这些纤维,要是能自动拧成线,再织成布……咱是不是就能告别‘布艺乞丐’时代了?”
娜娜沉默了一秒,眼底闪过一串数据流似的光,“你指的是机械加捻?”
“对!就是那个‘转’的东西。”他抬起手臂,手腕一旋,“像风车一样,自己转,带着线轴转,一边送纤维,一边拧成一股绳——有没有这玩意儿?”
“有。”她说,“手摇纺车,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结构简单,核心为锭子与牵伸装置,通过人力驱动实现纤维连续加捻。”
陈浩眼睛亮了一下,“那你早不说?咱这基地缺的就是这个!”
“此前你未提出需求。”
“我哪知道你们机器人脑子里还存着原始纺织史啊。”他挠了挠头,“所以……能做吗?”
“理论上可行。”
他刚扬起的笑容立刻垮了半边,“又来这套?上次我说造犁,你也说理论上可行,结果我焊了三天,成品比石头还硬。”
“那次你把加热温度调高了两百度。”
“那是因为我觉得‘热一点才有效果’!谁知道金属也会中暑。”
娜娜没笑,但语气里多了点东西:“这次可以先做模型。”
“模型?”
“简化结构,仅演示加捻原理。材料用废弃支架和旧轴承,动力源可用手动曲柄。若运行稳定,再考虑动力升级。”
陈浩摸着下巴,来回踱了两步,“听上去……好像没那么吓人。”
“失败成本低。”她补充,“最多浪费一根铁棍和三分钟时间。”
“你这话听着怎么像在激我?”
“我只是陈述事实。”
他站定,盯着终端投影区,“那你把图纸调出来看看。”
娜娜指尖轻划,空气中浮现出一张简略的线框图:一根竖轴,顶端带钩,下方连着转盘,旁边标注着“锭杆”“导纱钩”“手柄联动机构”。
“就这么点东西?”陈浩凑近,“看起来还没咱做的继电器复杂。”
“功能单一,目的明确。”
“那它怎么保证一边转一边送线?不会卡住?”
“需要配重牵引系统,使纤维保持恒定张力。你手里那根纤维,如果悬个重物,就会自然绷直。”
“哦——”他拖长音,“就像挂腊肉那样,下面吊块石头?”
“类比恰当。”
“等等。”他突然抬手,“要是真能做成,咱们是不是还能改造成脚踏的?解放双手?”
“可实现。”
“再往后,能不能接上风力?或者用水流带动?”
“技术路径存在。”
“哇。”他后退一步,双臂张开,“咱这不是要做纺车,是要搞纺织工业革命啊!”
“目前计划仅限于制作一个能转动的模型。”
“梦想要从娃娃抓起,项目要从小样做起!”他一拍大腿,“干了!就当是给未来厂长练手!”
娜娜看着他兴奋地原地转了个圈,差点撞到工具架。
“你确定要现在开始?”
“当然!”他伸手去翻角落里的零件箱,“趁我现在还有劲,还没想起这事儿有多麻烦。”
箱子打开,里面堆着各种拆下来的金属片、螺丝、坏掉的小齿轮。他扒拉了几下,拎出一个锈迹斑斑但还算完整的轴承。
“这玩意儿能用不?”
“清洗后可用。”
他又摸出一段弯曲的铁条,“这根能掰直吗?”
“可用液压钳校正。”
“太好了!”他把东西一股脑抱起来,往工作台走,“咱先把架子搭起来,轴装上去,再想办法让这破轴承转得顺溜点。”
“建议先列出所需组件清单。”
“清单?”他放下东西,歪头,“你不是有数据库吗?直接报数呗。”
“我可以提供标准配置,但需根据现有材料调整。”
“那就边做边改。”他摆手,“计划赶不上变化,我这人最擅长临场发挥。”
娜娜调出界面,开始记录:
【项目名称】:简易纺车原型试验
【目标】:验证纤维加捻可行性
【阶段】:设计构想 → 模型搭建 → 动态测试
【负责人】:陈浩
【技术支持】:娜娜
“你把我名字写头上了?”他探头看了一眼。
“你是发起者。”
“听起来像背锅的。”
“记录真实即可。”
他咧嘴一笑,“行吧,反正失败了我也认。不过——”他顿了顿,“要是真做成了,能不能在标签上写‘陈浩牌自动纺线机’?”
“设备命名需符合编号规范。”
“就不能破个例?”
“可以申请特批,前提是该设备通过三项以上稳定性测试。”
“啧,官僚作风。”他摇头,“等我做出十台,我就自立门户,开个‘浩式手工坊’,专治各种懒癌晚期。”
“客户群体预估不足三人。”
“你算一个。”
“我不需要衣物。”
“那你算观众,鼓掌的那种。”
她没回应,只是将草图放大,指着锭子部分:“下一步,确认旋转轴的固定方式。建议采用双轴承支撑结构,减少晃动。”
“也就是说,得用两个轴承?”
“最优方案。”
他回头看向零件箱,“那我还得再找一个……希望别又是那种转半圈就卡死的残废款。”
他蹲下身继续翻找,嘴里念叨:“上次修电机,前脚刚夸‘这零件真精神’,后脚它就冒烟了。咱基地的备件是不是都被诅咒过?”
“概率问题。”
“我觉得是命运。”
娜娜走到他身边,扫描仪轻扫过一堆金属件,“第三层左侧,蓝色胶带缠绕的那个,型号匹配。”
他伸手掏出来,是个外表完好、油脂未干的轴承。
“哟,状态不错。”他吹了吹,“这回运气站我这边了?”
“可能是库存轮换时新放入的。”
“不管怎么说,这是个好兆头。”他把两个轴承并排放桌上,“你看,哥俩好,一起干活不累。”
娜娜调出模拟动画:手柄转动,带动轴旋转,虚拟纤维被缓缓拧成一股细线,平稳送出。
“如果实际效果接近模拟,成功率可达百分之八十二。”
“八十二?那还有十八会翻车?”
“包括打滑、缠绕、断裂、动力中断等情况。”
“听起来像是随时准备给我泼冷水。”
“我只是提醒风险。”
“我知道。”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圆,“但我还是想试试。以前在学校抄作业都靠手速,现在好歹是为自己干活,总得有点进步。”
他抬头看她,“你说,咱们折腾这么多,是不是也在一点点变强?”
娜娜停顿了一瞬。
“你的动作协调性提升了百分之十九,焊接失误率下降至百分之五点三,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意愿增强。”
“这不是数据,这是成长。”
“在我的记录里,两者等价。”
他笑了,把笔往桌上一扔,“那就从今天开始,记录我的第零次纺织尝试。”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把锉刀、一卷铜线、几个垫片,一一摆在台面上。
“先做支架。”他说,“再装轴。然后——”他顿了顿,看向晾晒架上随风轻摆的纤维,“让那些细面条,真正变成绳子。”
娜娜同步更新日志:
【项目状态】:启动
【当前进度】:材料准备中
【预计首测时间】:72小时内
陈浩拿起铁条,比划着长度,嘴里哼起不成调的曲子。这一次,调子居然没跑偏。
他用记号笔在铁条上画线,准备截断。
娜娜忽然说:“你刚才哼的,是上周循环播放的第十三首背景音乐。”
“啥?”
“基地能源系统待机时的舒缓旋律。”
“难怪听着耳熟。”他挠头,“我以为是我原创的灵感神曲。”
“建议命名为《铁条进行曲》。”
“可以。”他笑着举起锉刀,“献给所有被手工折磨的灵魂。”
他开始打磨切口,金属碎屑簌簌落下。
娜娜站在一旁,目光落在他微微出汗的侧脸。
风从通风口吹进来,掀动了桌角的一张草图。
图上画着一个简陋的转轴,旁边写着一行字:
“能转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