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盯着那只小鸡看了好几秒,它嘴巴一张一闭,像在说话,又像只是打了个哈欠。他揉了揉眼睛,把记录板往桌上一拍,转身就朝实验室门口走。
“行吧。”他说,“那就种地。”
娜娜没动,机械臂还停在样本提取的预备位置。“你刚才说‘种地’?”
“不然呢?”他拉开储物柜,从一堆备用零件底下翻出一个锈迹斑斑的旧式施肥袋,“x-07都搞出来了,总不能只拿来救鸡。再说了,咱这生态圈里最缺的不是药,是饭。”
他抖了抖袋子,灰尘扑簌簌往下掉。“先拿最烂的那块田试,反正那片地连杂草都懒得长。”
娜娜扫描了一遍农业数据库,调出土壤报告。“东区三号地块,有机质含量不足百分之零点二,ph值偏碱,氮磷钾全面缺失。过去十二轮播种,平均出苗率百分之三十七。”
“完美。”陈浩拎起装着紫色粉末的小瓶,“死马当活马医,最多再死一次。”
他们花了半小时把晶体研磨成极细的粉末。这回没再用金属工具,全靠陶瓷杵和玛瑙研钵一点点碾。陈浩一边磨一边哼歌,调子跑得离谱,像是某种情绪失控的背景音效。
“你知道吗?”他突然抬头,“我们学校生物老师说过,基因改造作物十年内会统治餐桌。我当时问他,那穷人吃不起怎么办?他说——‘他们可以吃纸’。”
娜娜看着他:“这句话没有记录在教育资料库中。”
“当然没有。”他撇嘴,“老师说完就后悔了,下一节课改口说‘未来人人平等’。”
粉末准备完毕,浓度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点五。这个数值是昨晚反复测试得出的安全上限,再多一点,细胞就会像泡发的木耳一样膨胀炸裂。
下午四点十七分,陈浩穿上防护服,背上施肥袋,像个进城卖化肥的老农,晃晃悠悠下了坡道。
风刚好从西边来。
“顺风撒粉,事半功倍。”他站在田埂上,拉开袋子底端的小口,“这叫天时地利人和。”
细如烟尘的紫色粉末随风飘散,像一场微型沙暴掠过干瘪的麦苗。地面传感器实时反馈沉积密度,偏差控制在百分之八以内。
“均匀度达标。”娜娜的声音从耳麦传来,“建议停止播撒。”
“再给角落补两把。”他扭着身子往北侧挪了几步,用力抖了抖袋子,“最后一撮,图个吉利。”
最后一缕紫粉落地时,夕阳正好压到地平线。
他们站在田边看了一会儿。什么也没发生。
“你觉得明天能见效吗?”他问。
“植物生长周期受光照、温度、水分多重影响。”她说,“最快也要四十八小时。”
“哦。”他拍拍裤子,“那我先去睡一觉,梦里说不定能看到麦子跳舞。”
第二天早上六点三十九分,警报响了。
不是红灯,也不是尖锐蜂鸣,而是系统自动推送的一条绿色通知:【东区三号地块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2%,平均株高增长110%】
陈浩被闹醒,迷迷糊糊抓起平板一看,差点从床上滚下来。
“这玩意儿疯了?”
他套上鞋就往外冲,连防护服都没穿全。跑到田边时,整个人愣在原地。
昨天还蔫头耷脑的麦苗,今天已经齐腰高,叶片宽厚油亮,叶脉间隐隐透出淡紫色光晕,像是血管里流着星空。
“它们……在发光?”他蹲下身,伸手碰了碰一片叶子。
指尖传来轻微的温热感。
“不是发光。”娜娜启动采样程序,“是荧光。植物体内正在大量合成一种新型类花青素,具备强抗氧化性和能量转换功能。”
“翻译一下。”
“这些麦子,可能比牛肉还补。”
陈浩二话不说,直接揪下一穗未成熟的麦粒,塞进嘴里嚼了两下。
“甜?”他瞪大眼,“真他妈甜!”
他又抓了一把塞进去,腮帮子鼓得像仓鼠。“比我小时候偷喝的蜂蜜罐子还带劲!”
“建议停止直接摄入。”娜娜取出检测仪,“未知成分可能引发迟发性反应。”
“迟发性我也要吃。”他抹了抹嘴,“我都饿出幻觉了,刚才嚼的时候好像听见麦穗在唱歌。”
数据很快出来:蛋白质含量提升4.8倍,维生素E翻了六倍,膳食纤维密度接近竹炭水平。更离谱的是,碳水化合物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部分糖链呈现出螺旋嵌套形态,疑似具备缓释供能特性。
“这已经不是粮食了。”陈浩盯着报告,“这是外星压缩饼干。”
“需要扩大观测范围。”娜娜调出红外影像,“根系活动异常活跃,地下菌丝网络扩张速度超出常规三十倍。”
他们沿着田边走了一圈。泥土松软湿润,哪怕这几天没下雨,湿度也维持在理想状态。一些细小的紫色菌丝从土缝里钻出来,缠绕在麦秆底部,像是给每株植物穿上了隐形护甲。
“这些东西……是新长出来的?”陈浩蹲下,用手指轻轻拨开表层土。
“二十四小时前不存在。”娜娜确认,“推测为x-07诱导土壤微生物群落重构的结果。”
“所以它不光改植物,还改地?”他抬头,“下一步是不是连蚯蚓都要进化出六块腹肌?”
“目前未发现动物参与突变。”她说,“但生态系统平衡可能面临挑战。”
“怕啥。”他站起来拍拍手,“有吃的就行。大不了以后管这田叫‘紫薯命田’。”
第三天清晨,整片麦田泛起了淡淡的紫光。远远看去,像一块铺在地上的星云。晨风吹过,麦浪起伏间闪烁着流动的光纹,仿佛大地本身有了呼吸。
陈浩站在观控平台上,手里攥着半截麦秆,另一只手正往嘴里塞烤饼——用第一批收割的麦粉做的。
“说实话。”他嚼着饼,“这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的早餐。”
“营养吸收率监测显示,你当前代谢效率提升了22%。”娜娜说,“不排除心理暗示作用。”
“别扫兴。”他咽下最后一口,“我可是实打实感觉到精神了。昨天搬设备都没喘。”
他忽然停下,看向田中央。
“等等……那边是不是动了一下?”
娜娜立刻调转摄像头。画面放大,聚焦在一片密集麦丛中。一根麦穗微微晃动,不是风吹的节奏,而是像被什么东西轻轻碰触后弹回。
“没有昆虫记录。”她说,“环境探测器未捕捉到飞行或爬行生物信号。”
陈浩眯起眼,慢慢蹲低身子。
就在这时,麦秆之间的空隙里,一道极细的反光闪过。
不是金属,也不是水珠反射,而是一种近乎透明的薄翼,在晨光下短暂显形。
紧接着,第二道、第三道出现在不同位置。
它们贴着地面滑行,动作轻巧,避开了所有传感器的主扫描区。
“你看到了吗?”他压低声音。
“观测到三处微扰动。”娜娜调整焦距,“初步判断为小型节肢生物,体长不超过两厘米,移动轨迹呈现趋光性。”
“趋光?”他盯着那片闪过的透明翅,“它们是冲着紫色来的?”
“可能性极高。”她启动局部隔离预案,“建议立即设立警戒线。”
陈浩没动,反而往前走了两步。
他伸手拨开面前一丛麦子。
麦根处,一只通体半透明的小虫正趴在菌丝上,背部微微隆起,像是背着一层水晶壳。它的触须轻轻颤动,对着上方散发紫光的麦穗,一动不动。
他屏住呼吸,慢慢凑近。
虫子没逃。
反倒缓缓转过头,复眼里映出他放大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