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亲眷的身体调理初见成效后,英台又向康熙提议,让太医院组建“巡诊队伍”,分赴各地为百姓免费检查身体,将“定期查体”的观念传到乡野之间。康熙当即应允,还特意拨了专款,让英台负责统筹此事。
筹备期间,英台亲自为巡诊队伍制定流程:先在各地驿站设临时诊点,提前张贴告示通知百姓;御医们除了查体,还要教百姓辨识常见药材、学习简单的养生操;随行的药童则带着她研制的风寒药、调养膏,免费分发给有需要的老人和孩童。
出发前,胤禛陪着英台去巡诊队伍的驻地。看到御医们正认真核对药材清单,药童们在练习包扎手法,英台欣慰地说:“咱们不仅要给百姓看病,更要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这样,就算巡诊队伍走了,他们也能好好过日子。”胤禛握住她的手,轻声补充:“我已让人通知各地官府,让他们配合巡诊队伍,安排住处、维持秩序。你放心,不会让你们受委屈。”
巡诊队伍出发后,英台每日都会收到各地传来的书信。江南的信里说,有位贫苦老人常年咳嗽,经御医诊治后,用了英台配的润肺方,不到半月就好转了;漠北的信里提到,牧民们跟着药童学做养生操,说“比骑马还能活络筋骨”;台湾的书信更是热闹,说巡诊点前天天排满了人,百姓们还自发送来水果、点心,感谢御医们的到来。
一日,英台收到一封特殊的信——是舟山渔村的老村长写的,说当年平叛时受伤的渔民,在御医的调理下,旧伤终于不再疼痛,还特意托人画了一幅“渔民谢恩图”,要送到王府来。英台拿着信,眼眶微微发热,对胤禛说:“你看,咱们做的这些小事,在百姓心里却是天大的恩情。”
深秋时,巡诊队伍完成任务回京。英台特意在王府设宴,招待御医和药童们。席间,一位老御医感慨道:“福晋娘娘,这趟巡诊让老臣明白了,医者不仅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您推广的查体和养生之法,比开多少药方都管用啊!”
英台笑着回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往后,咱们还要把巡诊变成常例,每年春秋各去一次,让安康的风吹到大清的每一个角落。”
此时,康熙派人送来赏赐——是一块刻着“仁心济世”的金匾,还有几匹西洋进贡的绸缎。太监笑着传达康熙的旨意:“皇上说,福晋为宗室、为百姓操劳,这金匾您受之无愧。往后,还要靠您继续守护大清的安康。”
英台接过金匾,与胤禛相视一笑。她知道,这块金匾不仅是对她的认可,更是对所有守护百姓健康之人的肯定。而她腰间的玉佩,此刻正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呼应这份温暖——跨越七世时空而来,她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而是用一颗仁心,守护身边人的安康,守护这片土地的烟火。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湮灭,留下的是“宗室安康、百姓安乐”的盛景,是“仁心遍施、温情满人间”的画卷。英台与胤禛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结尾,只有细水长流的守护——从研制药方到组织巡诊,从守护亲人到牵挂百姓,每一件事都藏着对家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珍视。这份守护,终将与大清的山河同在,与人间的烟火共存,成为一段永远温暖人心、代代相传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