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江南,烟雨朦胧,苏州府衙门前的“百姓意见箱”前,每日都有百姓驻足。这日清晨,差役刚打开箱子,便取出一封泛黄的信纸,纸上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情真意切——原来是城郊养蚕农户王阿婆所写,说今年春蚕收成好,却因本地绸缎商联合压价,上好的蚕茧卖不出好价钱,一家人眼看要白忙活一场,恳请官府为百姓做主。
差役不敢耽搁,即刻将信呈给苏州知府。知府看完,当即召集绸缎商议事。大堂之上,商人们起初还想狡辩,说“市价如此”,知府却拿出王阿婆的信,又唤来几位农户当场对质,还出示了往年蚕茧的价格记录。铁证面前,商人们只好认错,承诺按合理价格收购蚕茧,还与农户签订了长期收购契约,保证日后不再压价。
消息传到城郊,王阿婆捧着刚卖蚕茧换来的银子,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邻里去府衙门前叩谢:“知府大人为咱们百姓撑腰,往后养蚕再也不怕被欺负了!”此事很快传遍江南,百姓们见意见箱真能解决问题,纷纷提笔写信,小到街巷积水、学堂缺书,大到粮价波动、徭役不均,都愿意向官府倾诉。
与此同时,贤能官员巡回宣讲也在山东曲阜开讲。此次主讲的是山东兖州知府,他曾在任内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黄河水患,还带领百姓开垦荒地,让兖州从“歉收之地”变成了“粮仓”。宣讲台上,他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拿着一幅黄河治理图,向台下官吏细细讲解:“治水如治政,既要堵得住缺口,也要疏得通河道。就像对待百姓,既要解他们的急难,也要给他们谋生的门路——当年我带着百姓修堤坝时,顺带教他们种耐旱的谷子,即便汛期延误播种,也能有收成。”
台下的官吏们听得入神,不少人还提笔记录。曲阜知县会后上前请教:“知府大人,曲阜多山地,百姓靠种杂粮为生,收成不稳定,您看该如何改进?”兖州知府笑着回道:“山地可种果树、养山羊,再组织百姓织山货,朝廷有通商优惠政策,你们可帮百姓联系商人,打通销路。只要真心为百姓想办法,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出效益。”
曲阜知县深受启发,回去后便组织农户开垦山地种核桃,还请织工教百姓编竹篮,不到半年,曲阜的山货便通过运河销往江南,百姓收入翻了一倍。他特意写了奏折,向康熙汇报成效,还在折子里称赞巡回宣讲“让官吏知民生、明方向”。
这些消息传到京城,康熙正与英台、胤禛商议吏治优化的后续方案。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康熙笑着说:“百姓意见箱畅通了民意,巡回宣讲提升了官德,这两项举措真是选对了。如今各地官吏越来越亲民,百姓也越来越信任朝廷,这才是盛世该有的样子。”
英台补充道:“父皇,如今吏治清明,还可进一步推广‘官民共议’制度——让各地官员每季度召集百姓代表,商议地方事务,比如修桥铺路、兴办学堂等,让百姓也参与到治理中来。这样既能让政策更贴合民生,也能让百姓更有归属感。”
胤禛当即附和:“英台所言极是。百姓最了解本地情况,让他们参与议事,能少走很多弯路。儿臣这就草拟方案,报给父皇审阅。”
不久后,“官民共议”制度在全国推行。在东瀛省,胤禵组织渔民、工匠、学子代表议事,渔民提出“增设渔港灯塔”,工匠建议“开办技艺学堂”,胤禵一一采纳,还让代表们监督工程进展;在台湾,胤禟与百姓代表商议后,决定在夜市旁建“便民市集”,让农户直接售卖新鲜蔬果,既方便了百姓,也增加了农户收入。
这日,康熙带着弘历来到京郊的卢沟桥,远远便看到百姓与官员围在一起议事,讨论如何修缮周边的灌溉渠。弘历指着那片热闹的景象,对康熙说:“皇爷爷您看,官员与百姓一起商量事情,就像一家人一样。往后孙儿也要像您这样,多听百姓的话,多为百姓做事。”
康熙摸了摸弘历的头,眼中满是期许:“好!朕等着看你将来成为一个百姓爱戴的君主。记住,治国的根本是民心,只要民心所向,大清的江山就能永远稳固。”
此时的卢沟桥畔,官员与百姓正笑着握手,约定好次日便动工修渠;京城的乾清宫内,康熙正批阅着各地的“官民共议”成效奏报;东瀛的渔港边,工匠们正忙着建造灯塔,渔民们在一旁帮忙递工具。一幅“官民同心、共治天下”的图景,在大清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卢沟桥畔,官民围坐议事,笑容满面;东瀛渔港,灯塔建设如火如荼;台湾便民市集上,百姓忙着采购蔬果。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民意润政、官民同心”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民心凝聚、天下安康的太平印记。从百姓意见箱到巡回宣讲,从官民共议到各地民生向好,大清用“以民为中心”的治理智慧,将每一份力量汇聚成盛世的洪流。这份藏于朝堂与民间、官员与百姓之间的默契与担当,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每一寸土地上长久闪耀,书写着属于大清的永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