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北战局稳固、藏地布局推进,京城政务愈发繁忙。胤禛正为统筹军需、协调地方事务分身乏术时,一则喜讯从南方传来——此前奉命治理淮河水灾的十三阿哥胤祥,已顺利完成堤坝修缮与灾民安置,即将启程回朝。
胤祥抵京当日,胤禛亲自到城外迎接。兄弟二人见面,无需过多言语,只一个重重的拥抱,便化解了多日未见的牵挂。“十三弟,你回来得正好,如今西北需持续供应粮草,朝中还要筹备皇爷爷的六旬大典,正缺你这样懂实务、能扛事的人。”胤禛拍着胤祥的肩膀,语气中满是依赖。胤祥笑着应下:“四哥放心,我这就去军机处报到,你交代的事,我定办妥。”
果不其然,胤祥回朝后很快接手了军需调配与地方新政督查,将繁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让胤禛得以腾出精力专注于大典筹备。一日,胤禛在朝堂上与大臣商议大典细节,提到需编撰一部《康熙盛典书》,记录皇爷爷登基以来的功绩,却迟迟未定下编撰人选。
这时,胤禛突然开口:“臣弟举荐三阿哥胤祉负责此事。三哥饱读诗书,主持过《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撰,对史料整理与文辞润色极为擅长;且皇爷爷的功绩需有学识深厚之人执笔,才能尽显其厚重与荣光。”
此言一出,不仅朝臣惊讶,连站在一旁的三阿哥胤祉也愣住了。他此前因与胤禩有过往来,虽未参与谋逆,却也一直被边缘化,早已没了参与核心事务的念头。此刻听到胤禛举荐,他眼眶瞬间泛红,上前一步躬身道:“四弟……你竟还记得我擅长此事?”
胤禛走上前,扶起他道:“三哥的学识,朝臣有目共睹。编撰大典书是国之大事,唯有三哥能担此任,这不是‘记得’,是‘理应如此’。”康熙看着兄弟二人的互动,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当即准奏:“就依胤禛所奏,命胤祉为《康熙盛典书》总编撰,所需人手与物资,朝廷全力支持。”
胤祉接旨后,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臣定不负皇阿玛与四弟所托,定将皇爷爷的功绩详尽记录,让后世知晓大清的兴盛不易!”此后,胤祉每日闭门在书房查阅史料,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到推行新政、安抚百姓,每一件事都反复核对细节,力求精准无误。
胤祥见状,还特意从军机处调来历年的政务档案,送到胤祉书房:“三哥,这些都是各地呈上来的实录,或许能帮你补充细节。咱们兄弟同心,把大典书编好,也让皇爷爷高兴。”胤祉接过档案,对胤祥拱手道谢,心中满是暖意——他终于明白,过往的派系隔阂,在“为大清做事”的目标面前,早已变得微不足道。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深夜的书房里,胤祉伏案疾书,案上堆满了史料与草稿;胤禛与胤祥偶尔会来看望他,三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盛典书的编撰思路,灯光下,兄弟三人的身影格外和睦。玉佩在案头轻轻晃动,泛着柔和的光,像是在为这份“兄弟同心、共襄盛举”的画面祝福。
虫洞的光芒渐渐温润,像是将朝堂的忙碌与书房的专注连在一起——十三阿哥归朝助政务,三阿哥执笔书盛典,胤禛则居中协调,兄弟三人各展所长,不仅让康熙大典的筹备顺利推进,更让朝堂上的“同心之气”愈发浓厚,为大清的安稳又添了一重保障。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兄弟同心”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胤祥回朝迎接、胤祉编撰盛典书的场景,并陈列了《康熙盛典书》草稿的复刻本。游客们看到胤禛举荐胤祉、兄弟三人携手做事的画面,纷纷感叹:“最好的朝堂氛围,不是一人独断,而是兄弟同心、各展所长。胤禛能放下过往,举荐有才华的三哥,胤祥与胤祉能全力相助,这份‘为公忘私’的默契,正是大清走向盛世的关键。”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兄弟三人在书房议事的画面,与盛典书草稿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江山的兴盛,从来不是靠一人之功,而是靠兄弟同心、朝臣协力;每一份放下隔阂的信任,每一次各展所长的付出,都在为盛世的延续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