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微微颔首,“陆鹏负责辅助,朱传武要去前线联系358团。山寨的防守重任就落在你肩上,你得替我坐镇后方,灵活应对。这一环至关重要,务必小心谨慎。”
小鱼儿若有所思,“这么说来,整个计划不止是攻城拔寨,还包括县城的情报行动?”
许平挥了挥手,“所以要分头行动。你带两千人偷袭粮仓并守住山寨,我带三千人围攻大沽镇。关键在于后续如何行动——如果鬼子死守大沽镇,双方僵持不下,我们就得考虑撤退。”
“等鬼子重新集结兵力追击粮食时,他们必定会猛攻山寨。那时我们从大沽镇撤回黑云寨接应你,实在守不住就退往后山打游击。”
“第三种可能是鬼子在大沽镇损兵折将。若我们能歼灭他们两三个连队,余部就会龟缩回县城,黑云寨自然安全。你要根据战局变化随机应变。”
小鱼儿轻叹一声,“老大,这担子太重了。要不让朱副官来帮我?”
许平摇头道:“看情况吧。若大沽镇战事顺利,他就不过去了。若是前两种局面,鬼子大举进攻黑云寨,我会派朱传武支援,甚至亲自带你们突围。”
许平和小鱼儿继续前行,小鱼儿眉头紧锁,思索片刻后开口:\"老大,您交代的任务实在太重要了!\"
\"我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所以一直想请朱副官协助。但这事得从两方面看——您觉得扫荡结束后,朱传武还能留在我们这儿吗?\"
许平笑而不语,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小鱼儿摊开双手:\"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老大您也这么认为。从他身上能学到很多,但恐怕很难留住他。\"
\"眼下鬼子扫荡,各方势力都在生死存亡之际,合作很正常。358 他来协助指挥也合情合理。可一旦扫荡结束......\"
许平笑着鼓励他继续分析。
小鱼儿望向远方,沉吟道:\"要留住他,需要多方努力。首先358团是否放人?其次他本人是否愿意留下?最后,老大您有什么办法?\"
许平笑道:\"关键在于收服人心。你读过《三国演义》吗?\"
小鱼儿摇头:\"听过评书,知道些精彩片段,像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这些。\"
许平接着说:\"关羽曾暂投曹操,为其立下大功。曹操明知关羽心系刘备,仍承诺若知其下落便放行。后来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果然挂印封金,千里寻兄。\"
\"这段典故中,曹操的胸襟气度,正是留人之道。\"
“这段故事讲得不多,因为它既不是精彩的对话,也不算曲折的情节。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衣带诏那段也很平淡。不过话说回来,曹操不仅让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还把吕布的赤兔马赐给了他!”
“关羽真的空手离开吗?他最后可是骑着赤兔马走的,怎么能说啥都没拿呢?”
小鱼儿点点头:“这事我略有耳闻,但细节不清楚。老大的意思是想效仿曹操,先把朱先生——不,这么说太难听了,应该是朱副官留下?”
许平摆摆手:“我倒觉得曹操算是种下善缘。小说故意这么写,因为曹操对关羽有情有义,所以赤壁之战惨败后,关羽还是放了他,这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实诸葛亮早就算到这点,才派关羽守最后一关。你可以理解为帮关羽还人情,也可以说曹操当年的情义救了自己。”
“我们对待朱传武,倒不必照搬曹操对关羽那套,但道理是相通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想让人留下,就得留住他的心。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化解358团楚云飞对朱传武的器重,以及朱传武是否愿意留在山寨。”
“不过你可能听说了,358团并不待见朱传武,毕竟西北军大多是本地人,排外情绪很重。”
“放虎归山虽是玩笑话,但确有这种可能。朱传武立下大功,如果因此调去新组建的三营当副营长,不仅工作难开展,这个副营长也不好当。”
“楚云飞若能力排众议重用朱传武,那得有足够魄力。问题在于,我认为他恰恰缺乏这种魄力!”
“虽然楚云飞堪称猛将,在抗日战场上与八路军旗鼓相当,甚至被誉为抗日名将,但他用人过于保守。这倒不是他本意,更多是迫于各方压力。”
“想想看,楚云飞一心抗日,可358团竟出了个汉奸三营,说明晋绥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这种腐蚀之风吹到了358团,难道不是他的失职?他或许赏识朱传武,但顾虑重重。”
“真要用人就该像曹操对关羽那样,直接表明态度:‘这是我的爱将!’其他人见关羽虽是外来户,却能斩颜良诛文丑,岂不更好?”
\"朱传武的本事不输常山赵子龙,若让他为楚云飞的部队建功立业绝非难事。可惜楚云飞始终未能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楚云飞对三营的情况掌握有限,可见他虽然抗日心切,却在细节上有所疏忽。他过分信任那些所谓的嫡系部队,特别是那些西山籍的官兵。\"
\"另一方面,他对朱传武也过于谨慎。第二战区长官部乃至整个晋绥军都格外看重嫡系与外来之分,连楚云飞自己也难以免俗。\"
\"正因如此,他既未能察觉三营长的叛变,在任用朱传武时又过分小心。为避免他人嫉妒,他将朱传武安排在方副团长手下当副官。\"
\"楚云飞明知朱传武的能力远不止于此。尽管朱传武甘愿从基层做起专心抗日,但如此用人实在不妥。让一个将才屈居副官之位,既辜负了人才,也寒了人心。\"
\"楚云飞为平衡各方关系,没有将朱传武留在身边,反而交给方副团长。方副团长岂会不明白其中用意?但他自有盘算......\"
小鱼儿轻叹道:\"您说了这么多,我大致明白两点:其一,楚云飞识得朱传武是人才却不会善用;其二,这样下去只怕会伤了朱传武的心。\"
\"您是否担心让朱传武报告三营叛变之事会引发不良后果?\"
许平摇头道:\"非也。其一他行事谨慎,其二我又再三叮嘱。虽无饺子饯行,但我请他吃了碗长寿面,嘱咐他谨言慎行,避免引起方副团长乃至楚云飞的猜疑。\"
\"但这终究是个隐患。即便楚云飞和方副团长不起疑,一营二营的 们也难免对朱传武心生芥蒂。纵使三营重组换将,朱传武晋升营长的机会依然渺茫。\"
\"有功之臣不得重用,平庸之辈坐享其成——这才是症结所在!\"
\"记得我曾与你谈及老张家旧事?第一次直奉战争时,若非少帅与其良师益友力挽狂澜,老张家险些全军覆没。待到第二次直奉战争,又是少帅亲率三旅精锐,在其战友辅佐下攻克天下第一关,这才扭转战局。这两场大战的成败,都与这对师徒密不可分!\"
最终,老帅仍采取了这一手段,这正是旧军阀的作风。晋西北第二战区的长官与老帅相差无几,只是年纪比老帅小十岁左右。
若与蒋光头相比,他大约年长十来岁。而当年那位在火车站遇袭身亡的老帅,如今算来也该七十有余了。但无论如何,晋绥军早已被这位第二战区长官深深打上了烙印。
这种影响根深蒂固,要说楚云飞完全不受其影响,根本不可能。
许平皱眉思索片刻,道:“正因如此,朱传武即便立下奇功,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358团自身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山寨绝不允许出现!”
“在八路那边同样不允许。所以从各方面来看,如果朱传武去了八路,他一心抗日,我们便很难争取他。但偏偏他去了358团,我们反而有了机会。”
“不过这其中微妙之处在于,你不能主动劝他留下。上次他虽表露真心,但那种表态受限于诸多条件,未必能作数。”
“楚云飞若不放人,朱传武绝不会主动投奔我们。即便他在358团不受重用,他仍愿留在 序列,这才是关键。”
许平叹了口气,看向小鱼儿,摆手道:“有些话不便明说,免得挫伤士气。但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即便他最终不加入我们,只要他仍在抗日,无论是358团还是其他部队,都是华夏的国防力量,这一点无可厚非!”
小鱼儿郑重地点了点头。
而此时,他们口中的“国防力量”——朱传武,已大步踏入团部大堂。按规矩,他本不该以这身装扮进入,但方副团长得知他提前返回,极为不满,以楚云飞不在为由,勒令他必须换装前来复命。
朱传武心中抵触,许平曾再三叮嘱,进入团部务必低调。若楚云飞真不在,汇报也需隐秘进行。可方副团长偏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见他,还强令换装。
最终,朱传武索性未换 ,拽着传令兵一同进去,沉声道:“你随我一起,有事我担着!我必须尽快汇报,然后立刻离开!”
诡异的是,楚云飞究竟是真不在,还是另有隐情?朱传武心中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朱传武顾不得许多,身为联络官又是方副团长亲自安排的人,他没工夫在这儿耗时间,一把拽过传令兵闪身进了大堂。
堂内虽不算喧闹,但七嘴八舌的议论声让朱传武心头火起。方副团长这般作派实在蹊跷——即便是寻常军务也该避人耳目,何况自己带来的可是绝密情报?
他猛地扯住传令兵衣襟:\"去告诉方副团长,就说黑云寨许大当家的事耽误不得!\"
这招果然见效。不多时传令兵折返,面露难色地指了指侧屋:\"副团长正会客,请您先到隔壁候着。\"
朱传武心头突地一跳——方才厅内谈笑声里,莫不是混着三营长那熟悉的嗓音?他急忙追问:\"你没当众嚷嚷吧?\"
\"哪能呢!\"传令兵憨厚地挠头,\"看您这打扮就晓得是机密差事。\"
\"好兄弟!\"朱传武重重拍他肩膀,\"今日之事切莫声张。\"待传令兵离去,他闪进侧屋连灌两杯冷茶。冰凉的茶水滑过喉头,却浇不灭心头焦灼。
许平临行前的叮嘱言犹在耳:速报军情,莫带成见,更不可打草惊蛇。可若见不着楚云飞本人,单凭方副团长转述......
指节无意识地敲击茶盏,朱传武盯着墙上作战地图出神。团部不宜久留,可若就此折返,黑云寨那头又该如何交代?
朱传武眉头紧锁,眉间拧成一个疙瘩。幸好身份尚未暴露,他 于此等候方副团长到来。眼下只能寄望于方副团长,即便无法说服对方,至少也要确保消息不会泄露。至于那边,日后再想办法传话。只要部队能攻上山头,把消息带给黑云寨大当家就行!
思前想后,朱传武心中泛起一丝懊悔,却又无可奈何。世事往往阴差阳错,专程来寻楚云飞,偏巧对方外出未归。这能怨谁呢?他只得闷坐此处,百无聊赖地啜饮着温吞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