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觉得布列松的理论是反人类,但有人觉得合理,还大肆推崇。
比如《出租车司机》的编剧保罗·施拉德就是,他在执导《第一归正会》的时候,就要求伊桑·霍克采取面瘫式表演,还严格规定眨眼频率。
这一点和布列松一样,布列松的要求是演员每分钟眨眼不能超过三次……
还有丹麦鬼才导演拉斯·冯·提尔,他在拍《狗镇》的时候,就要求妮可·基德曼不得使用任何方法派技巧,只能以“提线木偶”的状态完成表演。
演员方面,最推崇布列松的是吕文之前在圣塞巴斯蒂安见过的伊莎贝尔·于佩尔,她在演《钢琴教师》的时候,就曾经精确地计算过呼吸间隔,连每次吸气都是固定的3.2秒。
《电影手册》称之为“新模特理论的人形终端”。
伊莎贝尔·于佩尔也在接受《视与听》的专访时说过,“布列松教会我,最高级的痛苦不需要眼泪,只需要眼睑颤抖0.5毫米。”
当然,吕文觉得这是在扯淡,呼吸3.2秒和眼睑颤抖0.5毫米是怎么计算的?用秒表?还是用尺子?
还有一个布列松的拥趸是瑞恩·高斯林,他特别喜欢面瘫式表演,称之为极简表演派,类似的代表人物还有迈克尔·珊农和鲁妮·玛拉。
既然有支持派,就有反对派,最有名的导演应该就是马丁·斯科塞斯了,人家直接说了,“电影不是布列松的福尔马林标本。”
演员方面扛大旗的是梅丽尔·斯特里普,人家在《铁娘子》中能从容控制面部27块肌肉单独运动,堪称对“模特理论”的技术碾压……
吕文肯定是不喜欢布列松那一套的,但他也觉得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方式太极端了,演员带入真情实感就够了,搞什么单独控制肌肉,吕文可控制不来。
阿郎又震惊了,“你不支持去表演化?”
“我为什么要支持?演员必须真情实感地投入到角色中,当工具人能拿影帝吗?”
“呃……”
现在的伊莎贝尔·于佩尔还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持布列松呢,阿郎也没什么例子好举,直接被吕文给干沉默了。
沉默了一会儿,阿郎才反问道,“可泰石不就是一个被命运操控的提线木偶吗?”
吕文乐了,“你如果这么想,那谁都是提线木偶,泰石是,我是,你也是,这没有意义,演员,要演的是当下的泰石,要把这个角色传递给观众,而不是痴迷什么理论。”
阿郎又开始沉默了,方捷见主编,也是自己的师父被吕文问住了,连忙岔开了话题,“那些空镜头呢?呃……是出于什么考虑?”
吕文差点笑出声,他能看出来方捷要替阿郎解围,可方捷没记住阿郎刚才说的人名。
“你是说空镜头和列斐伏尔的‘空间诗学’?”
“啊,对对对。”
方捷松了口气,“就是那些睡衣、剩饭和红酒什么的,是不是刻意安排好的?”
“还真不是。”
“啊?”
阿郎顾不上沉默了,连忙问道,“金基德导演不是特意拍的这些空镜头?”
“肯定是刻意拍的啊,但和空间诗学没什么关系,他是要表达现代韩国人传统文化的缺失,睡衣是洋货,冰箱是洋货,红酒也是洋货。”
“啊?”
阿郎麻了,他分析了好几天,结果人家根本就不是这么想的?
“那你用高尔夫球打碎落地窗的戏份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要刻意放慢镜头的速度?”
“这个啊,当时金导觉得高尔夫球打不碎玻璃,我就给他展示了一下,然后他就吓到了,一看监视器,发现速度太快,这个镜头用不了。别墅又要到期了,换玻璃也不划算,就直接放慢速度了。”
“那浴室里的三重反射呢?”
“这个也是意外,人家浴室就有那么多镜子,没办法都挡上,就只能这么拍了,巧合,不是什么螺旋构图。”
“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呢?”
见吕文一脸迷茫,阿郎解释道,“就是如果在一座监狱里面造一个中央了望塔,典狱长就可随时观察所有囚室,但囚犯们无法确认是否被监视,从而自我规训……”
“本质是通过可见性不对称与不确定性威慑实现低成本高效控制,将外部强制转化为内在自律。”
吕文啊了一声,这不就是未来的天网吗?
当然,天网是必要的,而且比较晚,早一些的也有,比如很多硅谷科技公司会刻意设计一种全开放式的办公室,表面上是自由、开放,实际上管理者在办公室一坐,谁摸鱼,谁干活,一看便知……
老板在的话,一般人也不敢摸鱼,这何尝不是一种威慑呢?
这样一来,吕文就懂了,所谓的全景敞视主义倒置,就是完全反过来,囚犯开始监视典狱长了。
比如未来十几年,谁都能拿着手机录视频。
不过弊端很大,因为他们不会隐身,还是会被找到,就不是完全的倒置。
而泰石就不一样了,他是真的倒置,谁都看不见他,他永远在被人的视野盲区,要不怎么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呢?
不过吕文可以确定,金基德没考虑过什么全景敞视主义,这是管理学书籍,他初中都没念完,根本不知道这个理论。
人家就是单纯地想到了这个点子,觉得不错,就有了《空房间》。
阿郎感觉自己都要崩溃了,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威尼斯最佳导演和影帝居然一点电影理论和知识都不懂?那怎么能拍出来这么好的电影?
吕文乐了,这就是理论派和实践派的区别,阿郎知道很多吕文和金基德不知道的理论和主义,甚至是表演和导演方式,但他真拍不好电影。
知道的越多,顾虑也就越多。
接下来的专访就无聊多了,阿郎没什么心思问了,方捷倒是问得很开心,得到了不少秘闻……
其实就是吕文说出来给观众听的拍摄时小趣事,没什么新意,但大家就爱看这玩意。
送走了阿郎和方捷,李雪才说道,“要不你把刚才阿郎说的那些人名背下来,以后采访的时候用?”
吕文嘿嘿直笑,李雪就是典型的经纪人思维,总想着给手里的艺人立人设,李白莲的称号,也源自李雪,非让李兵兵在采访中说自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
就算是真的,也不能这么说,谁都知道娱乐圈是大染缸,就你白莲花是吧?
同样的情况还有不知道知网的翟博士和诺贝尔数学奖靳西……
李雪也没强行让吕文立人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已经开始越来越相信吕文的判断了。
曾佳则是拉着吕文去她的办公室,“最近又收到了一些剧本,正好拿给你看看,你现在是威尼斯影帝,递过来的剧本更多了……”
吕文差点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他下飞机就接受专访,现在又要看剧本?他是人,不是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