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上午9点,国家体育总局的会议室里,16位奥运选拔赛选手围着长桌坐成一圈,桌上放着白色的分组信封,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这次选拔赛采用“蛇形分组”,4个小组,每组4人,小组前两名晋级八强,而分组结果,将直接决定前半程的难度。
屈正阳坐在樊振东旁边,手指敲着桌面,节奏均匀——这是他紧张时的习惯动作,但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慌乱。他在心里对系统说:“扫描所有选手的近期训练数据,预测分组结果,分析各组实力分布。”
【系统提示:扫描完成,16人近期实力排名:1.张继科(95)、2.马龙(94)、3.屈正阳(93)、4.樊振东(92)、5.许昕(91)、6.林高远(90)、7.闫安(89)、8.周雨(88)……预测分组概率:宿主与张继科、林高远、周雨同组(死亡之组)概率70%;该组平均实力89.5,为所有小组最高,晋级难度增加40%。】
“现在开始分组抽签,从第一种子张继科开始……”乒羽中心副主任刘凤岩拿起抽签盒,抽出第一支签:“张继科,A组!”
接下来是马龙,抽入b组;许昕抽入c组;屈正阳作为第四种子,伸手从抽签盒里拿出一支蓝色签,展开一看——“A组!”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樊振东凑过来小声说:“阳哥,真跟张继科一组了,还有林高远,这组不好打啊。”
屈正阳却笑了,眼神里透着兴奋:“不好打才有意思,早碰强手,早发现问题,总比到决赛再碰强。”他看向张继科,对方也正好望过来,两人眼神交汇,没有说话,却都带着一丝战意——这是老对手之间的默契,也是针尖对麦芒的较量。
最终A组名单确定:张继科(种子1)、屈正阳(种子4)、林高远(种子6)、周雨(种子8)——名副其实的死亡之组。b组:马龙、闫安、刘丁硕、马特;c组:许昕、梁靖崑、方博、徐晨皓;d组:樊振东、周启豪、于子洋、崔庆磊。
分组结束后,张继科走到屈正阳面前,拍了拍他的肩:“小组赛见,别让我失望。”
“放心,”屈正阳语气硬气,带着自信,“我会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国术乒乓。”
回到训练馆,秦教练拿着分组表,眉头微皱:“A组确实难打,张继科的霸王拧现在能到195km\/h,林高远的反手快撕也涨到190km\/h,你得针对性练两个战术:一是用【钻拳】发球打张继科正手(他正手摆短失误率30%),二是防林高远快撕时,【如封似闭】后引幅度增加0.01厘米,化解侧旋。”
“我已经让系统生成了他们的模拟模型,”屈正阳拿出平板,调出训练计划,“每天上午练2组张继科对抗,下午练2组林高远对抗,晚上和东哥练双打,保证兼顾。”
樊振东也走过来说:“阳哥,我d组出线应该没问题,到时候八强赛咱们说不定能碰面,到时候可别手下留情。”
“谁手下留情还不一定呢,”屈正阳笑着说,“你小子最近进步也快,【炮拳】都能到193km\/h了,我得小心点。”
傍晚,屈正阳给爸爸屈建国打了电话,说分组结果。电话那头,屈建国的声音很平静:“分组难不怕,你从小就不怕硬茬,当年在省队打比赛,也是跟种子选手一组,最后不也拿冠军了?好好练,爸相信你。”
挂了电话,屈正阳走到训练馆的窗边,看着外面的夕阳。他知道,死亡之组只是奥运选拔赛的第一关,后面还有更难的挑战在等着他。但他不怕,有系统的辅助,有家人的支持,有教练和队友的帮助,他有信心闯过这关,向着奥运资格,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