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训练馆还浸在薄雾里,屈正阳握着球拍的手已经沁出冷汗。昨天系统建议的“反手钻拳平移训练”刚进行到第三组,他就感觉右臂肌肉在跟大脑“作对”——每次试图用反手发出钻拳的螺旋劲,小臂总会不自觉地往正手方向偏移,球要么出界,要么下网。
“又偏了!”马龙放下发球机,走过来捡起地上的球,运动服上的北京队队徽蹭过球台边缘,“你这反手发力总带着正手的影子,是不是练太久正手,肌肉记忆改不过来了?”
屈正阳揉了揉发酸的小臂,心里泛起无奈——这是第一个细节冲突:系统应急训练与现实肌肉记忆的撕裂。系统提示“将正手钻拳技巧平移至反手,可短期提升熟练度至50%”,但现实中,他练了十年正手发力,手臂早已形成“正手为主、反手为辅”的肌肉记忆,强行扭转就像让左撇子用右手写字,每一次发力都透着别扭。
【检测到肌肉记忆冲突,建议开启“神经反馈训练”,消耗50点经验值(当前795\/800),通过虚拟场景强化反手发力神经通路,可缩短适应时间50%。】系统的提示弹出来。
“试试闭眼练?”马龙突然提议,“别盯着球,靠手感找发力点,我以前改反手拧拉时也这么练过。”
屈正阳眼前一亮,决定同时采纳:一边闭眼靠手感调整,一边在心里确认“开启神经反馈训练”。虚拟场景瞬间展开,张继科的虚拟影像站在对面,反手拧拉如暴雨般袭来。他按照系统提示,刻意放松小臂,让力量从腰腹顺着经络流到反手,手腕轻轻一拧——“啪”的一声,现实中的球精准落在马龙反手死角。
“成了!”马龙兴奋地喊,“就这感觉,再来!”
可没练几组,新的问题又冒出来。屈正阳的额头渗出冷汗,呼吸也变得急促——:体系运转的体力消耗与备战时间的矛盾。“太极刺客,三盘合一”的体系需要全身协同发力,光是反手应急训练,每小时消耗的体力就比常规训练多30%。王教练走过来时,正好看到他扶着球台喘气,立刻皱起眉:“怎么练这么猛?4强赛还没打,体力就见底了,明天怎么跟张继科拼?”
“我想多练会儿反手,怕比赛时跟不上。”屈正阳赶紧直起身。
“停了!”王教练把战术板往地上一放,“跟我去做恢复训练,体力分配比反手重要。你这体系我看了,耗体力太厉害,必须留着劲儿到比赛后半段。”
可系统的提示截然相反:【警告!应急训练进度仅40%,若今日中断,反手熟练度将回落至35%,对阵张继科反手被克制率将升至88%,建议继续训练1.5小时,可搭配太极松沉恢复操缓解体力消耗。】
屈正阳站在原地,进退两难。最终,他还是跟着王教练去了恢复室——现实中的体力崩溃比系统数据更可怕。但在做恢复操时,他偷偷按照系统提示,把太极松沉劲融入拉伸动作:沉肩坠肘时引导气息下沉,拉伸小臂时用“松而不懈”的力道,既完成了教练要求,又悄悄维持了训练效果。
模拟训练数据与真实对手的偏差。下午马龙继续陪练拧拉,可练着练着,屈正阳发现不对劲——马龙的拧拉虽然力道足,但旋转比系统模拟的张继科弱了15%,而且落点更偏向中路,和他在虚拟场景里练的完全不一样。
“怎么了?总接不准?”马龙擦了擦汗,“我这拧拉跟继科不一样,他的更转,落点也更刁,我只能模仿个七八成。”
屈正阳心里一沉,系统的“体系推演实验室”是基于张继科过往比赛数据,可真实对手的状态会变,模拟数据再准也有偏差。【检测到陪练数据与目标对手偏差15%,建议开启“实时数据采集”,消耗30点经验值,将马龙拧拉数据修正为张继科风格,训练效果提升40%。】
他咬咬牙,在心里确认开启。瞬间,马龙的拧拉突然变“凶”了——球落在台面上后,几乎是贴着台面滑向反手死角,旋转强度比刚才强了一大截。屈正阳下意识用太极松沉劲卸力,脚下八卦摆扣步一滑,侧身正手攻球得分。
“可以啊!刚还接不准,怎么突然会了?”马龙惊讶地问。
屈正阳赶紧找借口:“刚才没找到节奏,现在适应了。”他不敢说,是系统实时修正了数据,让训练终于贴近真实对手。
直到傍晚训练结束,屈正阳的反手熟练度才勉强达到45%,经验值也降到了715\/800。走回宿舍的路上,他看着自己的右手——手腕旧伤隐隐作痛,小臂肌肉也透着酸胀。他知道,这场备战4强的战役,比比赛本身更难打,但为了晋级,为了离国家队更近一步,他只能咬牙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