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赛的出色表现,让屈正阳在队内的地位悄然发生变化。以前那些对他持怀疑态度的老队员,现在看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压力和期望。
王建军教练在他的训练计划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你的正手已经很有威胁,但现在对手都在研究你。下一步要重点提升你的反手进攻能力。\"
于是,每天的训练中,反手技术的比重明显增加。从基本的拨、带到进阶的撕、拉,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反复打磨。屈正阳发现,反手技术的提升比正手要困难得多,这需要改变很多已经形成的发力习惯。
\"手腕要放松,用腰胯带动!\"王建军不厌其烦地纠正着他的动作,\"不要用手臂去够球,要用步伐去找球!\"
在一次多球训练中,屈正阳因为反复练习一个反手技术动作,右膝又开始出现反应。但他这次学乖了,立即向教练报告了情况。
王建军马上调整了训练内容:\"今天剩下的时间做手上技术训练,步伐训练减量。\"
这种科学调整让屈正阳既完成了训练任务,又避免了伤情加重。他越来越体会到,职业运动员不仅要会训练,更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与此同时,队内的竞争也在加剧。新调入的几名年轻队员都展现出很强的实力,这让屈正阳感受到了压力。特别是在一次队内测试中,他在与新人的交手中意外落败,这给他敲响了警钟。
\"怎么了?被打懵了?\"训练结束后,王建军把他叫到办公室。
\"有点不适应他的球路。\"屈正阳老实承认。
\"这就是你接下来要学习的。\"王建军正色道,\"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选手。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你要学会见招拆招。\"
为了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屈正阳开始更加系统地研究各种打法。他把队内每个主要对手的技术特点都整理成资料,详细分析每个人的优势和弱点。同时,他还在王建军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根据对手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战术。
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以前太过依赖个人技术,缺乏战术变化。现在,他开始尝试在不同的战术体系间切换,这让他的比赛更加难以预测。
随着训练的深入,屈正阳的右膝始终是个不确定因素。有时感觉良好,有时又会突然出现反应。队医老陈建议他定期复查,随时调整训练强度。
\"这是慢性伤,要学会与它共存。\"老陈说,\"重要的是找到那个平衡点,既能保持训练质量,又不让伤情加重。\"
这个平衡点的把握,成了屈正阳面临的新课题。他开始更加细致地记录每天的训练感受和身体反应,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
与此同时,队里传出一个消息:即将举行一场重要的选拔赛,表现优异的选手将有机会参加全国青少年锦标赛。这个消息让所有队员都跃跃欲试,训练馆里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屈正阳知道,这将是他伤愈后面临的第一个重要考验。
(第3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