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赛前适应性训练:破场地难题,磨搭档默契
2011年11月13日清晨,曼谷的湿热空气裹着阳光钻进训练馆,屈正阳刚握球拍站定,就觉得手心黏了一层薄汗。他试着发了个侧旋短球——球在台面上弹了一下就往下坠,直接下网。再试正手爆冲,平时能砸出清脆声响的球,此刻却软趴趴地落在对方半台,力道减了大半。
“球台弹性比基地软10%,樊振东没骗你吧?”张宇凑过来调侃,手里还拿着瓶冰水,“我刚也试了,反手快撕总打偏。”屈正阳点点头,想起前一天大巴上樊振东的微信提醒,正想调整,秦志戬教练推着测弹性的仪器走了过来,仪器屏幕上“弹性系数45”的数字格外显眼。
“抛球高度从16厘米提到18厘米,爆冲时腰腹多转15度,”秦教练指着球台示范,“别光靠胳膊甩劲,用国术的‘沉劲’把力道顺到底,球才能借上劲。”屈正阳按教练说的调整:抛球时手臂抬高半寸,爆冲时刻意转腰,腰腹的劲顺着脊椎传到手臂,球拍击球的瞬间,他明显感觉到球的反弹力回来了——球擦着边线落在对方反手位,没下网!
系统面板亮起:【适应球台弹性,发球成功率提升至90%,经验值+2】,数值从207章结尾的202\/5000更新为204\/5000。屈正阳心里悄悄泛起暗喜:国术的“沉劲”果然能补球台弹性的短板!加上樊振东的提醒、教练的调整,这简直是全方位应对,没有死角,看来场地问题不算难。
可没等他高兴多久,新的麻烦来了——训练馆顶的灯光斜照在正手位,球飞过来时总泛着晃眼的光,屈正阳接发球时好几次看错旋转,把侧旋当成了上旋。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突然想起应对水谷隼主场干扰时用的国术“凝神”:闭上眼睛深呼吸,让耳边的球声、队友的说话声慢慢淡去,再睁眼时,视线里只剩白色的乒乓球,灯光的干扰瞬间小了。
下一个发球,对方发强旋长球,屈正阳盯着球的旋转轨迹,【如封似闭70\/100】的卸力技巧展开,球拍轻贴球体后引,再衔接【炮拳27\/100】反击,球直奔对方正手死角!系统提示:【“凝神”技巧适应灯光环境,接发球准确率+5%,经验值+1】,数值变成205\/5000。
上午单打训练结束,屈正阳和张宇开始练男双衔接。刚练两组,张宇就皱起眉:“我反手快撕总打空,你送球的力道能不能轻点儿?”屈正阳突然想起国术“顺劲”的要诀——顺着球台弹性送球,别硬发力。他调整送球力度,像扔羽毛一样轻推,球落在张宇反手位时又稳又低,张宇的快撕终于“啪”地击中球,得分!“对!就这劲!”张宇兴奋地喊。
两人连续练了40分钟,从基础衔接练到对角配合,成功率从75%涨到90%。系统提示:【男双磨合升级,战术大师初级LV.3→LV.4,经验值+3】,数值变成208\/5000。屈正阳刚想咧嘴笑,秦教练就走了过来:“别得意,下午混双练应对偷袭发球,李雪正手衔接慢,你得提前送球。”暗喜瞬间收了回去——他差点忘了混双还有短板要补。
下午混双训练,李雪的正手爆冲果然受场地影响,力道弱了不少。屈正阳刻意调整回球角度,把球多往李雪正手位送,还提前0.1秒送球,给她留足启动时间。第15组时,两人打出了“李雪发球→屈正阳卸力→李雪爆冲”的完美组合,连陪练都忍不住鼓掌。秦教练在场边笑着点头:“你们这默契,世青赛混双有戏!”
训练结束后,屈正阳没走,在训练馆角落练了30分钟太极站桩——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抱球,腰腹下沉,感受气息在丹田流转。湿热的空气里,他的汗水湿透了训练服,却觉得核心越来越稳。系统提示:【站桩达标,核心稳定性+1,如封似闭71\/100,经验值+2】,数值变成210\/5000。
他擦了擦汗,摸了摸球拍包上晓萌送的乒乓球挂坠,心里格外踏实——球台弹性、灯光、双打默契的问题都解决了,接下来只剩把绝招练得更熟。掏出手机给樊振东发微信:“球台调整好了,谢了兄弟,等我小组赛赢了第一时间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