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补队员的身份如同一道分水岭,将屈正阳的职业生涯划分出清晰的阶段。王建军教练为他量身打造的训练计划,在保持其标志性正手威力的同时,开始系统性地填补技术版图上的空白。训练馆的灯光见证着这个年轻人的蜕变,从清晨到日暮,汗水成为他最忠实的伙伴。
清晨五点半,屈正阳已经出现在力量房。这是他新增的早课,专门针对核心肌群的训练。平板支撑时,他的身体绷成一条直线,汗珠沿着下颌线滚落,在训练垫上晕开深色的印记。
\"注意膈式呼吸,保持核心稳定!\"体能教练的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核心力量是你的发力之源,更是保护膝盖的关键。\"
屈正阳咬紧牙关,感受着腹横肌的灼烧感。前世江湖经历让他深谙\"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道理。如今他将这份领悟运用到乒乓球训练中,每一个基础动作都倾注全力。
上午的技术训练课,王建军将重点放在了他的反手体系构建上。多球训练中,发球机以不同的旋转和节奏吐出白色小球,屈正阳在球台前辗转腾挪,反复锤炼着反手技术。
\"手腕要像鞭子,不要像棍子!\"王建军在场边指导,\"用身体带动,小臂顺势发力。你的反手不需要追求一击致命,但要能为正手创造杀机。\"
起初,屈正阳总是下意识地加力,导致动作变形。但在王教练的耐心调教下,他逐渐掌握了发力精髓。反手拨球时,他的手腕变得柔和,击球点更加精准;反手撕扯时,腰胯的转动带动手臂,出球质量显着提升。
\"很好!保持这个感觉!\"王建军难得地露出笑容,\"记住,技术不是孤立的,要融入你的战术体系。\"
下午的队内对抗,屈正阳迎来了老对手张勇。这一次,张勇的战术更加明确:用强烈的下旋球控制屈正阳的反手位,伺机突击正手空当。
然而屈正阳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他的反手不仅能稳稳扛住旋转,还能在相持中突然加力,打乱对手的节奏。在关键的第九分,张勇企图用一记正手爆冲结束战斗,屈正阳却用一个灵巧的侧身避让,反手一记诡异的直线,直接得分。
\"漂亮!\"场边的樊振东忍不住喝彩,\"这球有想法!\"
但就在这个精彩得分的瞬间,屈正阳的右膝传来一阵刺痛。他强忍着不适完成比赛,额角的冷汗却暴露了他的状况。
训练结束后,队医老陈照例为他做放松治疗。当按压到髌骨下方时,屈正阳不自觉地绷紧了肌肉。
\"这里疼了多久?\"老陈眉头紧锁。
\"就这几天...\"屈正阳支吾以对。
老陈叹了口气:\"年轻人,瞒伤比受伤更可怕。这是典型的髌腱炎前期症状,必须引起重视。\"
当晚,屈正阳独自留在训练馆加练发球。但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盲目苦练,而是带着思考。每个发球后,他都会停顿片刻,在训练笔记上记录出手感觉和旋转效果。
王建军不知何时出现在场边,静静观察着他的训练方法。
\"教练。\"屈正阳连忙起身。
\"继续。\"王建军摆摆手,\"我看你最近训练很有章法。\"
屈正阳如实汇报:\"我在尝试把发力分解开来研究。比如这个侧上旋发球,腰胯转动占三成力量,手臂挥动占四成,手腕发力占三成...\"
\"很好。\"王建军眼中闪过赞许,\"懂得分解技术,说明你开始用脑子打球了。不过...\"他话锋一转,\"伤情汇报要及时,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屈正阳面露愧色:\"我明白了,教练。\"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训练馆,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在这个平凡的夜晚,屈正阳不仅夯实着技术根基,更在构筑一个职业运动员应有的专业素养。前路漫漫,但他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第3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