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工作室的落地窗,落在苏晚手中的国际绿色建筑创新大赛邀请函上,烫金的“china”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她指尖反复摩挲着导师的签名,忽然想起三年前——那时她刚从建筑学院毕业,在导师的办公室里看到过同一大赛的获奖作品,当时她攥着草图小声说“以后我也要带着自己的环保项目站在这里”,如今这个愿望,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看什么?笑得这么甜。”顾沉舟端着早餐走进来,看到邀请函时眼底泛起笑意。他放下餐盘,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笔记本,翻开泛黄的内页——里面夹着一张苏晚去年画的低碳混凝土配比草图,角落写着“若有机会参加国际大赛,必带此技术”。“去年你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在工地办公室画完这张图,说‘等有钱做实验了,一定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低碳技术’,我一直记着。”
苏晚接过笔记本,心脏忽然一暖。她想起去年冬天,工作室账户只剩8000块,她抱着这张草图在实验室哭,顾沉舟悄悄走进来,把一杯热牛奶放在桌上,没提“帮忙”,只说“你的技术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后来他匿名注资两百万到账,第一笔钱就被她用来买了实验器材,完成了低碳混凝土的最终配比——现在想来,他当时肯定早就猜到了她的心愿,才会在注资协议里特意加“支持技术研发”的条款。
“林舟刚才发来消息,大赛评委名单出来了,有位叫托马斯的德国评委,五年前和周明远合作过海外项目,后来因为利益纠纷闹掰,但两人私下还有联系。”顾沉舟的语气变得严肃,指尖点在平板上的评委资料,“警方查到,周明远入狱前,曾给托马斯发过‘顾氏项目数据存疑’的邮件,我们得提前准备,防止他在评审时刁难。”
苏晚的笑容淡了些,却没慌——经历过混凝土掺假、支架危机、环保验收刁难,她早就学会了从容应对。“我们的项目有完整的检测报告和第三方认证,还有三星证书背书,托马斯就算想刁难,也拿不出实质证据。”她翻开参赛资料夹,把去年的资金流水、实验数据、工地现场视频一一归类,“而且我们可以在参赛方案里,详细写低碳混凝土的研发过程——从去年资金困境时的20次失败实验,到现在的成熟技术,这些真实经历,比任何辩解都有力量。”
顾沉舟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忽然想起庆功宴那天。当时有合作方质疑“低碳技术不够成熟”,是苏晚拿着这20次实验的记录,一条条解释“为什么第15次配比失败是因为骨料湿度超标”“第18次如何调整外加剂比例”,最后说“真正的技术,是熬出来的”。那天他在众人面前拿出素圈戒指,说“我想陪她一起熬出更多好技术”,现在想来,那不仅是定情承诺,更是对她梦想的坚定支持。
接下来的一周,两人几乎住在工作室。苏晚负责修改参赛方案,把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细节一一拆解,重点突出“资金困境下的技术坚守”——比如去年没钱买进口骨料,就跑遍12个国企建材厂,最终找到符合要求的本地骨料;没专业检测设备,就借大学实验室的仪器,熬夜做了30组对比实验。顾沉舟则负责对接国际机构,把所有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还特意找了海外环保专家,为低碳混凝土的技术优势做背书。
“苏姐,你看!这是去年我们借实验室时拍的照片,你熬了三天三夜,眼睛都肿了,还在记录数据!”小夏抱着旧相册跑进来,照片里的苏晚穿着沾满水泥灰的外套,手里拿着检测笔,嘴角却带着笑。“当时你说‘等项目成了,这些都会是最珍贵的回忆’,现在真的要带它们去国际赛场了!”
苏晚看着照片,忽然红了眼眶。她想起去年借实验室时,管理员说“只能用晚上的闲置时间”,她和顾沉舟就每天晚上10点过去,凌晨4点才离开,顾沉舟帮她记录数据,她负责操作仪器,饿了就吃泡面,冷了就裹着他带来的厚外套。有天晚上仪器突然故障,顾沉舟冒着大雪跑了三条街,找了家维修店,才赶在天亮前修好——那些日子虽然苦,却成了他们最珍贵的回忆。
参赛方案提交前一天,托马斯突然发来邮件,要求补充“低碳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数据”,还特意注明“需由欧洲认可的机构出具报告”。这明显是故意刁难——长期耐久性数据需要跟踪测试12个月,而他们的项目刚完工6个月,根本没这么久的数据。
“别慌,我们有办法。”顾沉舟拿出手机,拨通海外环保专家的电话,“我之前联系的德国建筑研究所,他们有类似的低碳技术数据库,可以帮我们做模拟耐久性分析,结合我们现有的6个月数据,出具权威报告。”
苏晚看着他有条不紊地安排,心里满是安全感。她想起去年资金困境时,供应商突然断供骨料,也是顾沉舟连夜联系新供应商,才没耽误工期。他总是这样,在她遇到难题时,不慌不忙地找出解决方案,却从不说“我帮了你”,只说“我们一起解决了”。
两天后,补充报告顺利提交。苏晚坐在工作室里,翻着参赛方案的最后一页——那里贴着她和顾沉舟去年在实验室的合影,下面写着“感谢所有在困境中坚守的日子,感谢身边始终并肩的人”。顾沉舟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不管结果如何,你能带着自己的技术站在国际赛场,就已经赢了。”
“我知道。”苏晚转过身,握住他的手,“但我更想赢,想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就算遇到资金困境,也能做出顶尖的环保技术;想让更多像我去年一样的设计师知道,坚持初心,总会有收获。”
就在这时,苏晚的手机收到导师的消息:“托马斯在评审会议上提到你的项目,说‘资金紧张时研发的技术,可靠性存疑’,但其他评委对你的经历很感兴趣,初审应该能过,接下来的现场答辩要好好准备。”
苏晚和顾沉舟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坚定。初审只是开始,托马斯的刁难还在后面,但他们不怕——就像去年面对资金困境、周明远的破坏一样,只要他们并肩作战,守住初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夜色渐深,工作室的灯还亮着。苏晚趴在桌上修改答辩稿,顾沉舟坐在她身边,帮她整理数据图表。灯光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戒指的反光和参赛方案上的烫金字交相辉映,像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梦想、坚守与爱情的故事。他们知道,接下来的现场答辩会是一场硬仗,但他们更相信,那些在困境中熬出来的技术、那些彼此陪伴的日子,终将成为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帮助他们在国际赛场上,赢得属于中国绿色建筑的荣耀。
(文末铺垫:顾沉舟在整理托马斯的背景资料时,发现他不仅和周明远有旧怨,还和一家海外建材公司有利益关联——这家公司的低碳混凝土技术,恰好和苏晚的技术存在竞争关系。他看着资料里的合作协议,眼神渐渐沉了下来——托马斯的刁难,或许不只是因为周明远,更因为害怕苏晚的技术威胁到他背后公司的利益,而这场国际大赛的较量,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