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厅的水晶吊灯在投影屏幕上折射出冷冽的光,苏晚的指尖悬在动态模拟系统的操作界面上方,掌纹里还沾着实验室特有的混凝土粉尘。顾沉舟将存有区块链存证的硬盘推到评审长面前,金属外壳与桌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响:“根据《巴黎公约》第10条,我们要求启动技术基因比对。”他的声音像冰锥刺破空气,“苏小姐的分子键合技术采用独创的三维蜂巢结构,而欧科的参数不过是对表面数据的拙劣模仿。”
挪威评委埃里克突然起身,手里挥动着一份打印文件:“我刚收到国际材料数据库的更新记录,欧科去年提交的技术白皮书里,碳足迹计算模型用的还是2023年的旧版公式。”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而苏小姐的系统里,这个公式在2024年就被修正过三次——这些修正记录都在她的实验记录本里。”
苏晚点开动态模拟系统的分子层级视图,六边形的蜂巢结构在全息投影中缓缓旋转。她调出欧科的参数曲线,两条看似重合的碳排放量线在放大百倍后出现细微偏移:“评委们请看,当搅拌速度达到1200转\/分钟时,我们的硅灰会形成这种纳米级的键合网络。”她用激光笔指向晶格间隙,“而欧科的参数里,这里是断裂的——这意味着他们的材料在极端气候下会脆化。”
托马斯突然从观众席站起来,西装口袋里的钢笔滚落在地:“这不可能!我们的工程师逆向工程了你们的废弃样本——”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因为顾沉舟已经将一段监控录像投上屏幕:去年暴雨夜,欧科合资企业的代表从苏晚工作室的废料箱里偷走混凝土块的画面清晰可辨。
“逆向工程只能得到配比比例,却复制不了分子键合的动态过程。”苏晚调出一段量子模拟视频,碳原子在磁场中跳跃形成复杂的化学键,“这个过程需要特定的温度梯度和磁场强度,而这些参数都记录在我的实验记录本第47页。”她举起泛黄的笔记本,纸页间夹着顾沉舟用修正液画的笑脸。
大赛主席接过记录本,手指停在红笔标注的“搅拌速度未达1200转\/分钟时硅灰无法分散”处。这时,苏晚的手机震动,国内传来消息:住建部刚刚将她的低碳混凝土纳入“一带一路绿色基建标准”,首批应用项目将在印尼光伏电站启动。她将手机屏幕转向评委席:“中国政府的背书,比任何资本游戏都更有说服力。”
现场突然响起掌声,埃里克评委带头起立:“苏小姐的技术让我想起挪威峡湾的冰川——看似冰冷的数据下,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智慧。”他转向托马斯,“而欧科的参数,不过是人工堆砌的冰雕。”
欧科的律师团队试图反驳,却被顾沉舟打断。他打开一份加密文件,里面是欧科2024年技术研讨会的会议记录:“他们在讨论如何掩盖分子键合缺陷时,提到了‘用表面涂层欺骗检测机构’。”他调出欧科实验室的监控录像,画面里工程师正在给混凝土块喷涂纳米涂层。
苏晚趁机展示第三方检测报告:“这是我们在零下40度的漠河做的实地测试,数据显示我们的材料强度比欧科高18%。”她的声音突然放柔,“而欧科的测试报告,连实验地点都不敢标注——因为他们根本不敢在真实环境中验证。”
最终,大赛组委会宣布苏晚的技术通过终审,并暂停欧科的参赛资格。当苏晚站在领奖台上时,顾沉舟悄悄将一枚刻着“2023.12.15”的戒指戴在她无名指上——这是他匿名注资的日子,也是她测出第一组合格数据的日子。
颁奖典礼结束后,一位非洲评委找到苏晚,手里拿着她的实验记录本:“您的故事让我想起肯尼亚的土坯房——用当地材料建造的房屋,比进口钢筋水泥更能抵御飓风。”他指向窗外的柏林大教堂,“真正的文明对话,不是用资本碾压,而是用技术扎根。”
深夜,苏晚和顾沉舟站在酒店顶层,俯瞰柏林的万家灯火。顾沉舟展开“绿色种子计划”的最新方案,新增的“技术开源”条款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从明天开始,我们的技术将向全球开源。”他吻去她眼角的泪痕,“让那些因为资金困境而放弃环保的年轻人,都能用上中国工程师的智慧。”
苏晚靠在他肩头,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导师办公室看到的获奖作品。那时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站在国际赛场,用技术与资本博弈,用初心对抗暗流。而此刻,她手里握着的不仅是奖杯,更是中国绿色建筑走向世界的钥匙。
庆功宴上,苏晚收到一个匿名快递,里面是欧科cEo的致歉信和500万欧元支票。信中写着:“您的技术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不是交易品,而是文明的火种。”与此同时,顾沉舟的手机收到席故渊的消息:“欧科的母公司正在秘密收购顾氏集团的股票,一场更大的资本战争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