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的钢管在晨光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苏晚仰头看着延伸到五层的架体,手里攥着扭矩扳手的检测记录——刚才抽查的10个连接点里,有3个螺丝的扭矩值只有25N·m,远低于规范要求的40N·m,还有2个少了防滑垫片,手一碰就能感觉到轻微晃动。“必须全部加固!”她对施工队的张队喊道,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让工人分成三组,从下往上逐点检查,扭矩不够的重新拧紧,缺垫片的立刻补上,每检查完一个点就贴‘合格标签’,没贴标签的绝对不能让任何人上去!”
张队不敢耽误,立刻召集工人分发工具。顾沉舟走到苏晚身边,注意到她指尖因用力而泛白,递过一瓶温水:“先歇两分钟,加固需要时间,急不来——李科长已经跟嘉宾沟通好了,先去雨水回收系统展示区,等这里处理完再回来查核心筒,不会影响观摩会整体流程。”
苏晚接过水,喝了一口,才发现手心全是汗。她蹲下身,看着刚贴好的“合格标签”——红色的圆形贴纸,上面印着工作室的logo,是小杨昨晚临时赶制的,既能标识合格点,也能防止被人偷偷撕掉。“刚才贴纸条的工人怎么样了?”她突然想起关键线索,抬头问周明。
周明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笔录:“他全交代了!说那个藏在施工队里的同伙,穿的是洗得发白的旧工装,袖口有个三角形的破洞,昨天下午还在材料仓库偷换过脚手架扣件——他只知道对方叫‘阿力’,是陈立东的远房侄子,没见过全名。”
“材料仓库?”苏晚心里一紧,“我们昨天刚补的一批国标扣件,不会被他换成劣质的吧?”她立刻朝着材料仓库跑,顾沉舟和周明紧随其后——仓库里的扣件堆得像小山,原本码得整齐的国标扣件(外壳印着“Gb -2006”字样),边缘混进了几袋没有标识的灰色扣件,袋口还敞着,露出里面生锈的卡扣。
苏晚拿起一个灰色扣件,用手一掰,卡扣竟然直接变形了——国标扣件的抗拉强度至少60kN,这种劣质扣件撑死只有20kN,一旦受力就会断裂。“果然被换了!”她立刻让安保把仓库门口封了,“周明,查昨天下午的仓库监控,看‘阿力’换了多少袋扣件,换下来的国标扣件藏在哪——必须全部找出来,不能让一个劣质扣件用在架体上。”
监控画面很快调了出来:昨天下午三点,一个袖口破洞的男人趁仓库管理员吃饭,偷偷扛了5袋劣质扣件进去,换出5袋国标扣件,藏在仓库最里面的货架后面,还用废弃的防水布盖着。“找到了!”周明掀开防水布,露出崭新的国标扣件,“数量对得上,没被运出去,幸好发现得早!”
顾沉舟看着那堆劣质扣件,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把这些劣质品送去第三方检测,出份正式报告,以后用来指证陈立东的同伙——张队,让工人把仓库里的扣件全倒出来,逐袋检查,国标扣件贴红标,劣质的贴黑标,分开放置,派两个人盯着,不准再有人调换。”
上午九点半,脚手架的加固终于完成。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技术员拿着扭矩扳手,随机抽查了20个连接点,所有扭矩值都稳定在40-45N·m,防滑垫片也全部补齐。“没问题了,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要求,可以上人参观。”技术员在检测报告上签字,递给苏晚。
苏晚松了口气,转身看向等候在楼下的嘉宾——李科长正拿着光伏幕墙的宣传册,给嘉宾们讲解年发电量的计算依据,偶尔有人提问,小杨也能准确答出“测试数据来自连续72小时的实地监测,有市计量院的盖章报告”,现场的气氛渐渐恢复了之前的热烈。
“我们过去吧,别让嘉宾等太久。”顾沉舟轻轻碰了碰苏晚的胳膊,目光里带着暖意,“你刚才在仓库蹲了半小时,膝盖肯定酸了,等下上楼慢一点,我扶着你。”
苏晚的脸颊微微发烫,点了点头——从凌晨到现在,她一直紧绷着神经,连膝盖发麻都没察觉,顾沉舟的细心像温水一样,悄悄熨帖了她的疲惫。两人并肩走向嘉宾群,李科长看到他们,笑着迎上来:“加固好了?嘉宾们都等着看核心筒的结构呢,刚才我跟他们说你们的混凝土强度比设计值还高5%,他们都特别好奇。”
“确实值得看。”苏晚拿出平板,调出混凝土的回弹检测报告,“核心筒第一层墙体的回弹值是42mpa,设计值是38mpa,而且碳化深度只有0.5mm,说明养护做得好,后期强度还能再提升一点。”
嘉宾们跟着他们走上加固后的脚手架,有人伸手摸了摸墙体表面,光滑平整,没有蜂窝麻面。“这混凝土打得真不错,比我们公司之前的项目质量还好。”一个开发商代表忍不住称赞,“你们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水泥?养护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措施?”
“用的是‘海螺牌’p.o42.5R水泥,养护时用的是‘覆膜+喷淋’双保险,湿度保持在90%以上,温度控制在20-25c,每天记录三次数据。”苏晚熟练地报出参数,又指向墙体上的预埋传感器,“这个是温度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避免温差过大产生裂缝——数据都同步到云端了,大家扫码就能看。”
嘉宾们纷纷拿出手机扫码,看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温度、湿度数据,频频点头。顾沉舟站在一旁,看着苏晚从容讲解的样子,嘴角不自觉上扬——从竞标会时那个敢当众指出方案漏洞的犀利设计师,到现在能游刃有余应对嘉宾提问的项目核心,她的专业始终耀眼,而这份耀眼背后,是无数个熬夜改方案、跑工地的付出。
就在这时,周明匆匆跑上来,脸色有些急:“顾总,苏工,刚才抓住‘阿力’了!他想躲进工地的厕所隔间,被安保堵住了,他交代说,陈立东还有个后手——有人在核心筒的混凝土养护喷淋系统里,加了‘速干剂’,会让混凝土表面快速结壳,内部水分流失,后期容易开裂!”
“速干剂?”苏晚的心脏猛地一沉——混凝土养护的关键是保持水分,速干剂会让表面水分在1小时内蒸发,形成干缩裂缝,虽然初期看不出来,但后期承重时很可能发展成贯穿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她立刻朝着养护喷淋系统的控制箱跑,顾沉舟和嘉宾们也快步跟上。
控制箱设在核心筒西侧的墙角,苏晚打开箱门,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扑面而来——里面的喷淋水管上,接了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淡黄色液体,管子已经被剪开,液体正顺着管道往喷淋头流。“就是这个!”苏晚立刻拔掉瓶子,用密封袋装好,“老郑,快用检测仪测一下这是什么成分!”
老郑接过密封袋,连上检测仪,屏幕上很快跳出“氯化钙含量30%,属于强速干剂,会加速混凝土水分蒸发”的提示。“还好发现得早!”老郑关掉喷淋系统,“管道里的速干剂只流了不到100毫升,只影响了西侧10米范围的喷淋头,还没大面积扩散。”
顾沉舟立刻安排:“张队,马上换掉被污染的喷淋管,用清水冲洗管道,再重新调配养护用水,加入‘保水剂’,弥补水分流失;周明,让‘阿力’交代是谁放的速干剂,有没有其他喷淋点被动手脚——今天必须把所有养护系统都查一遍,不能留任何隐患。”
嘉宾们看着眼前的一幕,有人忍不住说:“你们这项目真是多灾多难,不过你们应对得够快,专业度也够,换成我们,说不定早就乱了阵脚。”
李科长笑着接过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他们做‘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不仅技术过硬,应急能力也强,能扛住这么多考验,说明项目的质量底子扎实。”
中午十二点,喷淋系统的更换和冲洗终于完成。苏晚看着重新启动的喷淋头,细密的水珠均匀洒在混凝土墙上,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顾沉舟递过一份盒饭,语气带着心疼:“你从早上到现在只喝了半瓶水,先吃点东西,‘阿力’那边周明在审,养护系统的全面排查也有张队盯着,不用你事事亲力亲为。”
苏晚接过盒饭,坐在脚手架的休息平台上,看着远处正在参观雨水回收系统的嘉宾,忽然问:“顾沉舟,你说我们这个项目,是不是真的太扎眼了?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盯着找漏洞?”
顾沉舟坐在她身边,目光落在她沾了点水泥灰的发梢上,伸手轻轻拂掉:“不是扎眼,是因为我们做得好——好的项目才会让人忌惮,才会有人想搞破坏。但你看,我们每次都能解决问题,不是吗?从设计草稿被篡改,到今天的脚手架、速干剂,每一次危机,都让我们的项目更扎实,也让我们更清楚该怎么守护它。”
苏晚看着他眼底的坚定,心里的不安渐渐消散。她咬了一口盒饭,忽然笑了:“也是,至少我们现在知道,养护系统要加双重锁,还要装摄像头盯着,以后再也不会让人轻易动手脚了。”
下午两点,观摩会按调整后的流程顺利结束。嘉宾们离开时,纷纷表示要借鉴他们的绿色建筑技术和应急管理经验,李科长更是拍着顾沉舟的肩膀说:“下个月的绿色建筑行业峰会,我已经推荐你们做主旨发言,到时候好好分享一下经验,让更多人学习。”
送走嘉宾,工地终于恢复了平静。苏晚和顾沉舟站在核心筒前,看着工人正在拆除临时的观摩通道,周明拿着一份新的审讯记录走过来,脸色有些凝重:“顾总,苏工,‘阿力’交代了一个重要信息——陈立东在被抓前,曾跟一个叫‘老吴’的人联系过(不是之前的安保队长老吴,是另一个同伙),说要在‘核心筒的混凝土试块’上动手脚,让第三方检测时出问题,影响竣工验收。”
“混凝土试块?”苏晚心里一紧——混凝土试块是检测强度的关键依据,要是试块被替换成劣质的,就算实体强度合格,检测报告也会显示不合格,项目照样不能竣工验收。她立刻拿出手机,给第三方检测机构打电话:“我们之前送的核心筒混凝土试块,现在还在养护室吗?有没有人接触过?”
电话那头的检测员语气紧张:“半小时前,有个自称‘工地资料员’的人,想把你们的试块换成另外一组,被我们拦住了,现在人还在我们这!”
顾沉舟和苏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警惕——看来陈立东的同伙还没清完,而混凝土试块,就是他们接下来要守护的关键。“我们现在就去检测机构!”顾沉舟立刻拉开车门,“必须确认试块没被动过,还要抓住那个想换试块的人,查出他背后的‘老吴’是谁!”
车子朝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方向疾驰,苏晚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心里清楚——这场围绕项目的较量还没结束,混凝土试块的危机,将是他们下一阶段的核心战场,而那个神秘的“老吴”,很可能是陈立东留下的最后一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