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说下关于这故事的一些情况。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一直装着个核心想法——就是唯物辩证法里说的,事物从来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就像顾维钧,早年在外交场上为国家争取过尊严,可后来的选择却让他偏离了最初的方向;还有李绅,写出“粒粒皆辛苦”时,想必是怀着对百姓的体恤,可到了后来,却成了鱼肉乡里的酷吏。其实很多人都不是一开始就走偏的,往往是环境的推移、欲望的牵引,慢慢就“变了色”。
所以我特别想在书里探讨“不变色”这件事。
我没打算把主角写成完美的圣人,他也会有软弱的时候,会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改变而感到无力,甚至会在深夜里怀疑自己的坚守有没有意义。
但他心里始终有一份不愿放弃的东西,是对一件事的初心,是一份不愿违背的底线。
可我也常常忍不住想,这世上真正能从头到尾不变色的人,到底能有几个呢?
或许真的不多。
但正因为这份“少”,我才想把这样的主角写出来——不是要给出什么标准答案,只是想和大家聊聊:当周围的一切都在改变时,我们心里那些最珍视、不想丢掉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守住?不知道你们在读的时候,会不会也想起自己生活里,那些始终没“变”的人和事,或者自己心里那份不愿妥协的坚持?
再说说时间线,其实它和《名侦探柯南》的时间逻辑类似,不是按每天的日常一步步写,而是等有需要展开的关键事件时,我才会动笔。这样能更聚焦每个事件的细节,也希望大家能适应这样的节奏。
另外,得跟大家说声抱歉。之前存稿里有些内容,我觉得太过压抑,怕影响大家的阅读心情,就直接删掉了,没想到反而让情节出现了断层,不少人说看不懂,实在抱歉!
不过大家不用着急,之前删掉的内容一直都在存稿里放着,我会好好梳理细节、打磨语言,将那些太过压抑的内容改写一下,把这些情节顺顺畅畅地补回去,尽量把大家觉得困惑的地方都填补好。
还有就是番外的事儿,其实就是想补充点正篇里没来得及展开的细节。正篇主要写关键事件,但角色们解决完事情后,私下里的状态、一些没说透的想法,这些内容放番外里,能让他们显得更真实些,不是只走剧情的角色。
然后说下投错章节的情况,之前好几次想更第二卷的内容,结果投到第一卷里了,内容还删不掉,没有办法只能有这个番外的环节,估计有人会纳闷,是不是这本小说烂尾了才往这儿塞东西?其实不是,第一卷完结,只是主线里一个大篇章结束了,第二卷的内容我早就规划好了,肯定不会烂尾。
跟大家接着唠两句,除了故事的事儿,还有件糟心的事儿想吐槽——就是那个洛阳建桥信息咨询中心,现在已经拖欠了100多号人的工资,有的人甚至被拖了半年!
之前有人想着找上门要说法,结果找了他们给的三个地址,全是空的,早就搬得没影了。有老师打电话催工资。他们居然报警说有人骚扰他们。
更气人的是,这公司明明欠着一堆工资没给,竟然还天天正常派单,该安排活儿照样安排,这操作真是又离谱又让人生气,欠着钱躲着人,活儿倒一点没落下,哪有这么欺负人的!
甚至听说其他地方的建桥信息家教也是这么回事。
其实写这本小说的念头,说起来就是因为这件事——当时知道建桥信息咨询中心欠了一百多人工资,有人拖了半年,找三个地址全空着,对方却还照样派单,心里头一直堵得慌。自己也要不回工资,就总想着找个出口把这股气捋顺了。
后来琢磨着,不如把我幻想的理想世界,揉进故事里。
均不是完全平均,而是保证每个人都有够生存下来的资源,剩下的多劳多得。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也可以随时跟我说。谢谢大家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