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内,沉香缭绕。崇祯皇帝端坐御榻,面色沉静如水,目光扫过下方分列两班的文武重臣。今日这场经筵,主题非同寻常——评议三府KpI考核试点成效,议决是否推广全国。
内阁首辅周延儒垂首侍立,仿佛老僧入定;次辅温体仁目光闪烁,不时瞥向对面的都察院队列;兵部尚书张凤翼手按玉带,神情凝重。所有人都明白,今日之议,将决定大明吏治的走向。
左副都御史王志道率先出班。他手持玉笏,声音洪亮中带着悲愤:
“陛下!臣闻治国之道,在正人心、厚风俗。今陈远在三府推行所谓KpI考核,驱使官吏沦为刀笔簿书之奴,使斯文扫地,仁政不施!其法之酷,堪比暴秦;其政之苛,尤甚莽新!长此以往,必致天下骚然,国本动摇啊陛下!”
他话音刚落,吏科给事中刘宗周立即跟进:“王都宪所言极是!臣闻州县之官,如今终日埋首案牍,忙于应付各类报表,何来精力劝课农桑、教化百姓?此乃舍本逐末之举!且陈远专权跋扈,广平知府刘正清不过稍有异议,便遭构陷身死。此例一开,将来封疆大吏,谁敢直言?”
“臣附议!”
“KpI考核,实乃亡国之政!”
“请陛下即刻废止新政,召回陈远!”
顷刻间,七八名言官相继出列,弹劾之声此起彼伏。他们引经据典,从三代之治说到祖宗成法,将KpI考核批得一无是处。殿内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崇祯面无表情,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待弹劾声稍歇,他才缓缓开口:“众卿家言陈远之法酷烈,致使民怨沸腾。然朕近日却收到一份密奏,”他目光扫过王志道等人,“言三府之地政通人和,百姓称颂。不知孰真孰假?”
王志道梗着脖子道:“定是陈远欺瞒圣听!其人所报数据,必是弄虚作假...”
“王都宪此言差矣。”
一个清朗的声音突然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却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宋士淳出列表奏。
王志道愕然:“宋御史,你...”
宋士淳向御座躬身一礼,从容道:“陛下,臣月前奉密旨前往大名等处暗访,历时二十三日,遍走三府七县。所见所闻,与王都宪所言,大相径庭。”
他从袖中取出一本奏折,却不急于展开:“臣先至大名府,见街巷整洁,市井井然。在城西官仓,亲见官吏当众清点漕粮,每袋过秤,数据即时记录,透明公开。问及民夫,皆言:‘这下好了,谁也别想贪墨’。”
“臣又至南乐县,假装查档。县衙书吏不索贿、不推诿,半炷香时辰便找出隆庆年间的田契。问其故,答曰:‘陈巡抚要求,查档不得超过半个时辰’。”
“在米铺前,见常平仓粮价公示,老农告诉臣:‘上月买救济粮,价格与告示一分不差’。在社学工地,见工头与乡老认真核验木料瓦片,言:‘这是考核要查的,不能建豆腐渣工程’。”
宋士淳每说一处,便报出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对话,细节之详实,令人无从反驳。殿内渐渐安静下来。
“臣最后至广平府,”宋士淳继续道,“正值刘正清案发之后。只见漕运畅通,新补官员恪尽职守。问及商贾,皆言:‘税卡少了,路引快了’。问及百姓,则说:‘冤有处申,苦有处诉’。”
他终于展开奏折,朗声读道:“据臣实地查访,三府试行KpI考核以来:赋税征收效率提升三成,积案清理率超六成,漕运损耗降至千分之二,新垦荒地增百分之十八,吏治腐败投诉降五成,民生建设建议增三倍...”
一个个具体数字回荡在文华殿内,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官员心上。
“这...这不可能!”王志道失声道,“定是陈远刻意安排...”
“王都宪!”宋士淳突然提高声量,“你说数据可以造假,难道满城百姓的笑容也是造假?商贾便利也是造假?沟渠畅通也是造假?臣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莫非都是幻象不成?!”
他转身向御座深深一揖:“陛下,臣以往也对新政心存疑虑。但此番暗访,让臣不得不承认:KpI考核或许严苛,却真正做到了吏治清明、政令畅通!若说这是苛政,臣倒要问:从前的宽纵,纵出了多少刘正清?纵出了多少民怨?!”
这一问,石破天惊!
崇祯皇帝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过全场:“好一个‘从前的宽纵’!宋爱卿问得好!朕这些年,对你们不够宽纵吗?可宽纵出了什么?宽纵出了辽东溃败!宽纵出了流寇肆虐!宽纵出了国库空虚!”
他抓起御案上另一份奏章,狠狠摔在地上:“这是陕西巡按的急奏!又一个知县贪墨赈灾粮款,饿死百姓三百人!这就是你们要的宽纵?!这就是你们说的仁政?!”
天子震怒,满殿皆惊。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在地。
崇祯走下御阶,拾起宋士淳的奏折,声音冷冽如冰:“数据不会说谎,民心更不会说谎!陈远用数据说话,用实绩证明,他那一套,行得通!而且比你们那一套更好!”
他回到御座,斩钉截铁道:“传旨:KpI考核试点成效卓着,着即日起,在北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全面推行!擢陈远为右副都御史,总督三省考核事宜!”
“陛下圣明!”宋士淳率先叩首。
周延儒、温体仁相视一眼,也只得跟着叩首:“陛下圣明...”
王志道等人面如死灰,瘫软在地。他们知道,大势已去。
当圣旨传出文华殿时,远在大名府的陈远,正在审核一批新制定的考核指标。他并不知道,一场决定新政命运的风暴刚刚平息。
但冥冥中,他抬起头,望向京城方向,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乾坤已定。大明的车轮,正在数据的轨道上,驶向一个全新的方向。而这条路上,注定还有更多的风雨等着他。
(第9章结束。本章通过激烈的朝堂辩论,将新政推行以来的矛盾推向高潮,以宋士淳的实地考察报告为转折,最终奠定KpI考核在全国推广的基调。辩论场面生动,人物立场鲜明,情节张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