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灭“过天星”的捷报,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遍四方,自然也迅速抵达了京城。
这一次,朝堂之上的反应与之前弹劾时截然不同。
捷报详细列举了战果:阵斩巨寇张彪,歼敌一千七百余,俘获五百,缴获兵器、粮草、金银无算。更重要的是,大名府新军自身伤亡极小,堪称一场完美的胜利。
崇祯皇帝在朝会上手持捷报,激动得手指微微颤抖,连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当众对陈远大加赞赏:“陈远以文臣之身,总揽军政,调度有方,旬月之间,荡平积年巨寇,扬我国威,壮我军心!此乃不世之功!传朕旨意,嘉奖大名府上下有功人员,陈远……加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仍总管大名府试点事宜!”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这是正四品的京官衔,虽然仍是虚衔,但代表着极高的清望和地位。这意味着陈远正式进入了朝廷高官的行列,再无人能以“幸进”、“微末小吏”视之。
朝堂之上,那些之前拼命弹劾陈远的官员,此刻大多哑口无言,面色尴尬。在实实在在的军功面前,任何诋毁都显得苍白无力。首辅周延儒也只能领着群臣,高呼“陛下圣明,天佑大明”。
大名府城内,更是万人空巷,欢庆胜利。陈远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数据郎中”、“陈青天”的名号不胫而走。百姓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位年轻的钦差,不仅能让他们吃饱饭,还能保护他们不被匪寇侵害!
王朴、沈炼等有功将士得到了丰厚的赏赐,数据组的成员也得到了提拔和奖励。整个大名府改革集团士气高昂。
在一片凯歌之中,陈远却保持着异常的清醒。
庆功宴后,他独自在公署书房,看着墙上那幅愈发详尽的《大名府资源与风险综合评估图》。剿匪的胜利,只是扫清了一个巨大的外部风险,但内部的隐患和来自更高层面的威胁,依然存在。
“大人,京城密信。”沈炼无声无息地出现,递上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陈远拆开,依旧是王承恩的笔迹,内容却比上次更耐人寻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功高……亦震主。慎之,慎之。”
陈远看着信,沉默了许久。
王承恩的提醒,意味深长。“功高震主”四个字,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因胜利而产生的些许燥热。
是啊,他现在手握重兵(新军),掌控一府财权,又刚刚立下赫赫战功,民心所向。这一切,看在多疑的崇祯皇帝眼中,会是什么感觉?那些被他打击的朝中势力,又会如何利用皇帝的猜忌心?
“沈兄,”陈远将信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你说,我们是该继续高歌猛进,还是……暂避锋芒?”
沈炼沉吟片刻,道:“大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今大名府已成标杆,无数双眼睛盯着。若我们放缓脚步,反而会让人以为我们心虚力怯。唯有继续做出更大的成绩,让所有人都离不开我们,让陛下觉得动我们的代价远超收益,我们才能真正安全。”
陈远点了点头,沈炼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退缩没有出路,只有不断创造价值,将自已与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深地捆绑在一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那就继续我们的计划。”陈远目光坚定,“接下来,我们要推动‘税制改革’和‘吏治考核’的深化。同时,新军的训练不能停,要朝着更强的方向发展。”
他走到窗边,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心中已有决断。
他要将大名府,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坚不可摧的“样板区”,一个足以影响大明国策的“改革特区”!只有这样,他才能拥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未来更大的风浪。
凯旋的欢呼声犹在耳畔,但陈远知道,水面之下,更汹涌的暗流正在涌动。他与旧势力、与时间、甚至与皇权的赛跑,还远未结束。
(第19章结束。主角因军功获得封赏,声望达到顶峰,但收到功高震主的警告。主角决定以进为退,继续深化改革,展现了其政治远见和坚定决心。故事在胜利的欢呼与潜在的危机感中推进,张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