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计划”在清河路社区的推行,如同在厚重的冻土上凿开了一道缝隙,虽然缓慢而艰难,却也让生机得以悄然渗透。沈青云密切关注着那里的点滴变化,周为民和小李们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让他欣慰,每一次遇到的阻力也让他对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刻骨的认识。他正筹划着将“微光计划”的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并在省内选择几个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社区进行扩大试点,力求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西南模式”时,一个来自省委的内部会议通知,将他引入了另一片需要深耕的领域。
---
初秋的昆明,天高云淡。沈青云在办公室里审阅着来自几个不同州市关于申请加入“微光计划”下一轮试点的报告,以及清河路社区报送的最新一期“微光”简报。简报上记载了消防通道联合整治方案已进入施工阶段,社区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开展的“银龄关爱”项目成功匹配了第一批独居老人与低龄健康志愿者,笔迹间透着基层工作者特有的质朴与干劲。他提笔在简报上批示:“根基在民,力量在民。望持续探索‘五社联动’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就在这时,秘书敲门进来,送来了省委办公厅关于召开“全省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暨社会稳定形势分析会”的预通知,会议将由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并要求沈青云做重点发言,全面分析当前全省社会稳定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并提出系统性应对策略。
沈青云放下笔,揉了揉眉心。这意味着,他需要暂时将更多精力从社区治理的“微观察”中抽离出来,投向更宏观、更复杂的全省稳定“大棋局”。这既是职责所在,也是对他统筹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又一次考验。
他拿起内部电话,拨通了省维稳办、公安厅、信访局等几个核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电话,要求他们立即准备相关材料,并约定第二天上午召开一个预备会。“材料要实,问题要准,分析要透,对策要可行。”他言简意赅地交代。
---
第二天上午的政法委小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各部门负责人汇报的情况,勾勒出一幅并不轻松的图景:经济下行压力向社会领域传导的趋势明显,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引发的劳资纠纷、债务矛盾增多;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因环保、征地等问题,潜在的群体性事件风险不容忽视;历史遗留的信访积案化解难度依然很大;边境地区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网络安全领域面临新的挑战……
省信访局局长提到一个典型案例:位于昭云市的省属老牌国企“红星机械厂”,因转型升级缓慢、连年亏损,近期计划大规模裁员以自救,涉及近千名职工,矛盾一触即发,厂区内已出现小范围聚集,情绪激动。
“昭云市方面什么态度?预案做了吗?”沈青云追问,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昭云市压力很大,主要是安置资金和再就业岗位缺口太大,他们希望省里能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预案有,但……主要还是以防为主,缺乏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的有效抓手。”信访局长回答。
沈青云沉默了片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维稳问题,背后是传统产业转型的阵痛、是职工家庭生计的维系、是地方政府财力的困窘,是一个典型的系统性风险。简单地派警力维持秩序,只能是扬汤止沸。
他想到了“微光计划”中尝试的“联动解难题”机制。基层社区的难题需要上级部门“报到”,一个地市面临的全局性难题,省一级是否也应该建立更有效的协同响应机制?
在随后向省委常委会的汇报中,沈青云没有就事论事地罗列风险点,而是提出了构建 “分层分类、协同联动”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体系 的思路:
1. 精准识别,动态监测: 建立覆盖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等各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动态评估,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
2.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明确省、市、县各级在风险防范化解中的主体责任,压实属地责任,防止矛盾上交、责任下推。
3. 协同联动,源头化解: 针对跨领域、跨层级的复杂风险,建立由省委政法委或相关省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涉事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主体和社会力量,推动政策协同、资源整合,力求从政策完善、利益调节、帮扶救助等源头入手化解矛盾。
4. 法治保障,框定边界: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解决矛盾和问题,既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也依法处置违法行为,防止“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误区。
他以“红星机械厂”事件为例,建议立即成立由省国资委、人社厅、财政厅、昭云市政府、企业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省政法委协调,不仅研究裁员补偿方案,更要重点研究产业转型辅导、职工技能培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等长远之策,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
省委书记高世宏在总结时肯定了沈青云的思路:“青云同志的建议,体现了系统思维和担当精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就按这个思路,政法委牵头,尽快细化方案,特别是‘红星机械厂’的问题,要作为典型案例,全力稳妥化解。”
领受任务后,沈青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比指挥一场边境反恐战斗或查处一个司法腐败窝案更为复杂,涉及面更广,利益的平衡更加微妙。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有一种迎接挑战的亢奋。
他亲自带队,数次前往昭云市,深入“红星机械厂”调研。在充满机油味的老旧车间里,他与头发花白的老技师交谈,倾听他们对工厂的感情和对未来的担忧;在拥挤的厂区宿舍里,他看望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诉求;他与昭云市委市政府班子反复磋商,与省直部门负责人据理力争,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这个过程异常艰难,充满了争吵、妥协和反复。有时会议开到深夜,各方仍僵持不下。沈青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但每当想起那些职工期盼又带着疑虑的眼神,他就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下去。他将“微光计划”中磨练出的耐心、细致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带入到这场宏观层面的博弈中,反复强调:“我们制定的每一个政策,划拨的每一笔资金,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家庭,是他们的饭碗和希望。”
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个多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终于达成:省里给予专项转型扶持资金和税费优惠,企业拿出部分资产盘活收益,市政府提供配套政策和公益性岗位,对符合条件的职工进行差异化补偿和精准就业帮扶……当方案在职工代表大会上以高票通过时,许多老工人流下了眼泪。
站在“红星机械厂”刚刚改造升级、准备投入新项目生产的车间外,沈青云没有太多胜利的喜悦,只有深深的疲惫和一丝慰藉。他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引爆的重大风险,但他知道,在全省范围内,类似的风险点还有不少,新的挑战还会不断出现。
回到省委政法委办公室,他站在那幅巨大的西南省地图前,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边境线或某个社区,而是扫过每一个州市,思考着如何将这次处置“红星机械厂”事件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制度性的成果,嵌入到正在构建的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中。
他的深耕,不再局限于政法业务的条线,而是扩展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深度融合的更广阔领域。他意识到,政法委书记的岗位,就是一个需要在不同治理维度间不断切换、平衡与融合的平台。而这,或许比单纯职务的升迁,更能锤炼一个领导干部的真正能力。
下一步,他要在继续呵护“微光计划”生长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完善全省社会治理体系、筑牢安全稳定屏障这项更为宏大、也更为根本的工程上来。脚下的沃土依然深厚,等待他耕耘的领域,依然广阔。他的步履,不敢有丝毫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