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港的改革,如同驶入了布满暗礁的狭窄水道,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滚装码头的合资谈判、剥离三产的人员安置、以及通远港看似友好实则叵测的“合作”提议,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考验着沈青云的政治智慧和驾驭能力。
与“东海航运”和“环球港务”的谈判均陷入了僵持。“东海航运”在控股权问题上寸步不让,其首席谈判代表甚至在一次非正式会面中,带着些许傲慢对周国梁说:“周董,恕我直言,以滨州港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不确定性,除了我们,很难有哪个战略投资者愿意承担如此大的风险,并投入核心资源。51%的股权,是我们评估风险后的底线。”
周国梁将原话转述给沈青云时,语气中带着压抑的怒气。
沈青云没有动怒,他站在办公室的白板前,上面画着两家企业的优劣势对比图。
“国梁,我们不能被对方的强势带了节奏。”沈青云用马克笔敲了敲白板,“他们抓住了我们急于引入资源、盘活资产的心理。但我们也有我们的筹码——滨州港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深水岸线资源,以及北阳省乃至国家层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支持背景。谈判是博弈,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长远账。”
他沉吟片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冷却与‘东海航运’的谈判,对外释放信号,表明我们并非只有他一个选择。同时,加大对‘环球港务’的沟通力度,但在管理权和技术标准本地化问题上,我们要准备更详尽的、具有说服力的替代方案。我们可以同意引入其核心管理系统,但必须组建由双方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本地化适配小组’,确保系统既能提升效率,又能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和监管要求。这是我们的底线,也是展示我们合作诚意和专业性的机会。”
他指示周国梁,组织集团内部的技术骨干和熟悉国内法规的专家,连夜加班,针对“环球港务”提出的标准体系,逐条分析,拿出具体的本地化修改建议和过渡期安排。“我们要用专业对专业,用诚意打动诚意。”
职工安置工作总体平稳,但个别棘手案例开始浮现,考验着政策的刚性与执行的温度。一名五十多岁的装卸工老刘,是原三家问题公司的老员工,技术单一,家庭负担重(妻子卧病,孩子上大学)。他不符合内部退养条件,转岗培训学习新技术又非常吃力,多次考核不合格,面临被买断工龄后进入社会的困境。
老刘情绪崩溃,几次到安置工作组哭诉,甚至一度爬上港区废弃的龙门吊,以死相逼,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现场图片和视频迅速在部分职工微信群中流传,刚刚平复的群体情绪再次变得躁动不安。
沈青云接到紧急报告后,立刻指示:第一,确保人员安全,由经验丰富的公安干警和心理辅导员进行疏导劝解;第二,严格控制信息扩散,防止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第三,他亲自与老刘进行视频通话。
视频接通,画面中的老刘蹲在几十米高的龙门吊横梁上,老泪纵横:“沈书记!我没路走了啊!我除了扛包啥也不会,家里还指着我这碗饭呢!你们不能这样把我推出去啊!”
沈青云通过手机屏幕,看着那张被海风和岁月刻满皱纹、此刻充满绝望的脸,心中沉重。他没有讲大道理,语气平和而坚定:“老刘师傅,你的情况,工作组已经详细向我汇报了。请你相信市委市政府,绝不会让任何一个为港口付出过汗水的职工走投无路!你先安全下来,我以市委书记的名义向你保证,一定为你,也为所有像你一样有实际困难的老师傅,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或许是沈青云的职位带来的公信力,或许是他语气中的诚恳打动了对方,老刘最终在劝说下安全返回地面。事后,沈青云立即召集人社局长、国资委主任、港务集团和工会负责人,专题研究此类“夹心层”职工的安置问题。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沈青云定下调子,“对于老刘这样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家庭确有特殊困难的职工,不能简单地用‘培训不合格’就推向社会。我们可以探索设立‘后勤保障’、‘园区协管’、‘技能辅导员’等辅助性岗位,虽然收入可能不如一线,但能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这笔钱,市财政和集团可以想办法分担一部分。”
他特别强调:“改革要力度,也要温度。个案处理好了,就能稳定一大片;处理不好,就可能成为引爆全局的导火索。”
针对老刘的“辅助性岗位”方案迅速制定并落实,同时,工作组对类似情况的职工进行了全面摸排,准备出台补充安置办法。这一举措,有效安抚了潜在的不稳定情绪,体现了执政的弹性与人性化。
与通远港业务部门的初步接触已经开始。通远港方面派出了一个级别不低、由规划和发展部负责人带队的团队,带来了厚厚一叠关于“环渤海组合港”的构想资料。会谈中,对方言辞恳切,大谈“避免内耗”、“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但沈青云在听取周国梁和市发改委主任的汇报后,敏锐地抓住了几个关键点:对方提出的“信息共享”平台,要求滨州港开放核心的货物数据、船期动态;“统一调度”试点,建议初期由效率“更高”的通远港主导部分航线资源的分配;“合作基金”的设立和管理,也隐约流露出由他们主导的倾向。
“这哪里是合作,这分明是想逐步蚕食我们的自主权,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喂给港!”发改委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
沈青云冷笑一声:“看来钱董事长是换了一套更精致的马甲。他们的算盘打得很精,用‘协同’的名义,行‘整合’之实,最终达到削弱甚至控制滨州港的目的。”他指示:“继续接触,但要提高警惕。他们提方案,我们也要有我们的方案。核心原则是:平等互利,各自保持经营和战略决策的独立性。合作可以,但不能被捆绑,更不能被架空。所有涉及数据共享、资源调配的提议,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协议和对等基础上。”
他让政策研究室牵头,组织力量,研究反制性的合作方案,重点突出滨州港在散货、能源运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如何在合作中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把皮球踢回去,让他们知道,滨州港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沈青云深知,不能仅仅被动应对,必须主动出击,寻找能够打破僵局、提升滨州港战略地位的新的支点。他将目光投向了更高层面的国家战略。
他让市发改委密切关注国家关于“新一轮东北振兴”、“一带一路”陆海联运通道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动向和项目布局。很快,一个机会浮现出来:国家发改委正在规划一条新的“北煤南运”战略铁路通道,其出海口的选择尚未最终确定,滨州港和通远港都在备选之列。
沈青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能争取到这个国家级战略项目的落地,滨州港的战略地位将得到极大提升,不仅能为港口带来稳定巨量的货源,更能极大增强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话语权和谈判筹码,无论是面对“东海航运”的强势,还是应对通远港的“合作”,都将占据绝对主动。
他立刻行动起来,亲自带队,组织最强的专业班子,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多次奔赴北京,向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委汇报沟通,全力争取这个项目。他在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汇报中,更是将此事提升到“关乎北阳省长远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高度,请求省里给予全力支持。
一时间,围绕这个国家级项目的争夺,在更高的层面上悄然展开。沈青云知道,这步棋如果走活,整个滨州港的改革棋局,都将满盘皆活。
夜色中,沈青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方港口依稀的灯火,眼神锐利而充满期待。眼前的困局固然艰难,但他已经找到了破局的方向——以国家级项目为杠杆,撬动整个改革全局。这场围绕滨州港未来的博弈,正在向着更深远、更宏阔的层面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