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明科技项目的引进在专业层面稳步推进,但沈青云的注意力,却更多地被那片低矮破败的棚户区所牵动。秘书整理报送的资料显示,该区域的改造计划确实蹊跷地拖延了近三年,期间经历了数次规划调整和意向开发商变更,最终都不了了之。
沈青云没有大张旗鼓,只带着秘书,以一种近乎随机调研的方式,走进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彭家远闻讯匆匆从会议室赶来,额上带着细密的汗珠。
“沈市长,您来怎么不提前通知一声,我们好准备汇报材料……”彭家远笑容热情,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不用准备,我就是随便看看,了解下城北那片棚户区的改造规划情况。”沈青云语气平和,目光却扫视着规划大厅里巨大的城市沙盘,最终落在那个被标记为“待改造”的灰色区域。
在彭家远的办公室,规划图纸在桌上铺开。彭家远指着图纸,开始熟练地介绍:
“市长,这片区域情况比较复杂。您看,这里涉及一部分老城的控高要求,那边又靠近规划中的未来城市绿廊,容积率的确定需要非常谨慎。而且,地下管网资料缺失严重,据我们初步勘测,地下可能存在不良地质条件,开发成本会比较高。”
他滔滔不绝,从“城市风貌协调”讲到“基础设施承载力”,再讲到“土地出让金的收益平衡”,一套套专业术语和看似严谨的数据信手拈来,核心思想就一个:改造难度大,需要时间论证,急不得。
沈青云耐心听着,不时插问一两个细节。他发现,彭家远的解释听起来无懈可击,完全站在专业和城市长远发展的立场上,但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回避核心的感觉。
“彭局长,”沈青云打断他,手指点在图纸的核心区域,“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和资金来解决。我想知道的是,三年来,几次意向开发企业都是谁?他们为什么最终都退出了?是哪个环节卡住了?”
彭家远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显得很无奈:“唉,市长,不瞒您说,之前接触过几家,有的是因为自身资金链出了问题,有的是对我们的规划条件有异议,觉得利润空间不够。市场行为嘛,变数大。我们也在积极寻找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来接盘。”
沈青云心中冷笑,又是这套“市场行为”的说辞。他几乎可以确定,彭家远即便不是阻力的一部分,也至少是在用专业壁垒为某些人打掩护。他没有点破,只是淡淡地说:“棚户区里住着的几千户居民,等不起太多的‘市场变数’。规划局要主动作为,拿出一个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尽快推动实质性工作。相关资料,拷贝一份给我。”
离开规划局,沈青云对秘书说:“通知审计局孙悦,让她派两个精干的人,以配合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名义,调阅这片棚户区历次规划调整、土地评估以及与企业接触的全部档案,要细,特别是关注那些中途退出的企业,查查它们的股权结构和背后的实际控制人。”
城投公司是城市建设的平台,棚户区改造的土地一级开发通常由其负责。沈青云选择了周末的傍晚,独自一人散步到了城投公司办公楼附近。他没有进去,而是在街对面的咖啡馆坐下,观察着下班时分从楼里出来的人流。
他并非漫无目的。根据孙悦那边初步反馈的信息,之前一家中途退出的开发企业“鼎峰置业”,其母公司似乎与省里某位已退下来的老领导有些关联。而城投公司作为直接对接方,内部不可能毫无察觉。
就在这时,他看到城投公司分管土地开发的副总经理赵辉,快步从大楼里出来,没有去停车场,而是走向路边一辆不显眼的黑色轿车。车窗降下,驾驶座上的人递出一个厚厚的、像是文件袋的东西,赵辉迅速接过,塞进自己的公文包,左右张望了一下,随即车辆驶离。
这个过程很短,但沈青云看得清清楚楚。那个文件袋,以及赵辉那警惕的神情,绝不像是正常的公务交接。他默默记下了那辆车的车牌号。
“果然有鬼。”沈青云心道。问题可能比想象的更深。城投公司内部有人与外部势力勾结,刻意拖延开发,等待土地升值,或者是在为某些特定企业“锁定的”?他意识到,直接查规划局可能绕圈子,突破口或许在城投,在这个赵辉身上。
他没有打草惊蛇,回到办公室后,才让秘书通过可靠渠道去查那个车牌号,并叮嘱吴军,让他安排经侦的可靠人员,在不惊动对方的前提下,对赵辉的个人及家庭财产状况、社会关系进行一次秘密的初步摸底。
在暗中调查的同时,沈青云决定将民意摆在台面上。他让市政府办公室,真正随机地邀请了十几位棚户区的居民代表,到市政府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小型的恳谈会。他没有让任何街道和区里的领导陪同。
会议室里,起初有些拘谨的居民们,在沈青云诚恳的态度鼓励下,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一位中年汉子激动地说:“市长,我们不是非要住高楼大厦,我们就想有个不漏雨、不透风、上厕所不用跑出去半条街的家!孩子大了,要说亲,都不敢带对象回家看看!”
一位老大娘抹着眼泪:“我老伴肺不好,医生说是环境太潮湿引起的,这破房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相对理性:“沈市长,我们听说规划变来变去,是不是有人想把我们这块地囤着,等以后建高档小区赚钱?我们要求不高,就是原地或者就近安置,别把我们赶到偏远的郊区去就行!”
这些朴实又带着焦虑的话语,重重地敲在沈青云的心上。他认真地记录着,不时询问细节。他向大家保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作,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项工作不会再无限期拖延下去!我们会尽快明确开发模式和时间表,一定会把大家的合理诉求放在心上,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代表们将信将疑,但沈青云的亲自出面和坦诚态度,还是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恳谈会结束不久,张涛副书记的电话就打到了沈青云的办公室。
“青云同志,听说你亲自接见了棚户区的居民代表?”张涛的语气充满关切,“体察民情是好事啊,我完全支持。不过,那个片区的情况比较特殊,历史遗留问题多,牵涉面广。处理起来一定要稳妥,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我们绵水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大局。”
他话里有话地提醒:“有时候啊,老百姓的期望值容易被吊得太高,万一后续工作跟不上,反而容易引发新的矛盾。是不是先让区和街道的同志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我们再从长计议?”
沈青云听着这冠冕堂皇的“关心”,心中明镜似的。张涛这是在暗示他不要碰这个“马蜂窝”,是在用“稳定”和“大局”来给他施压,甚至可能是在为隐藏在其后的利益集团传递信号。
“谢谢张副书记提醒。”沈青云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正因为问题复杂、群众期盼迫切,我们才更需要主动担当,加快解决。我已经要求相关部门抓紧研究,会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地推进。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会在常委会上提出来,请大家共同研究解决。”
他直接堵死了张涛“从长计议”的建议,表明了自己坚决推进的态度。电话那端沉默了几秒,才传来张涛有些干涩的声音:“那好吧,既然青云同志决心已定,我们当然要支持政府的工作。”
挂断电话,沈青云眼神锐利。张涛的反应,更加印证了他的判断——这片看似不起眼的棚户区下面,埋藏着可能触及某些人核心利益的“地雷”。
夜深人静,沈青云梳理着当前局面:
· 产业引进(创明科技):需稳步推进,展现绵水效率。
· 国企改革(绵钢):新总经理即将到位,复杂的资产债务重组和人员安置方案亟待审定。
· 腐败余波(郑春来案):张涛等人虽受挫,但并未伤筋动骨,仍在暗中窥伺。
· 棚户区改造:新发现的突破口,可能牵扯出更深层的利益链,甚至与张涛等人有关,阻力巨大。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再是单一目标的冲刺,而是多条战线同时推进的持久战和消耗战。每一个决策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他需要更精准地判断形势,更合理地分配精力,更需要一支真正能打仗的团队。
他拿起笔,在“棚户区改造”一项下面,重重地划了一条线。这里,很可能成为他与绵水旧有势力进行下一场正面较量的主战场。他需要证据,需要一击制胜的突破口。那个赵辉,和那辆神秘的黑车,成为了他此刻最关注的焦点。
经验的积累,正是在这种多目标、高压力、强对抗的复杂环境中,一点点淬炼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