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初秋,梧桐叶开始泛黄。沈青云坐在省委大院的会议室内,心情却不像窗外阳光那般明媚。
这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每个县区的党政一把手都要参加。沈青云作为清源县的代县长,第一次以地方主官的身份参加这样高规格的会议。
\"下面请清源县沈青云同志发言。\"主持会议的省委副书记点名道。
沈青云整理了一下警服——虽然已经转任地方,但在重要场合,他仍然习惯穿着这身警服。这既是一种身份认同,也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沈青云的声音沉稳有力,\"清源县在这次洪灾中损失惨重,但也让我们看清了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
他打开投影,展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照片:被冲毁的农田、倒塌的房屋、群众期盼的眼神。
\"灾后重建不仅是修复工程,更是发展机遇。我们提出了'三个重建'的思路:重建家园、重建产业、重建信心。\"
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沈县长,我听说你们清源在灾后重建中搞'一刀切',强制群众搬迁?\"
发言的是邻县东川县的县长赵永康,五十多岁,头发梳得油亮。沈青云听说过这个人,以\"会来事\"着称,据说在省里有靠山。
沈青云不慌不忙:\"赵县长听到的可能是谣言。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比如在靠山乡,我们提供了集中安置、原址重建、生态移民三种方案,由群众自主选择。\"
他调出一段视频,画面中是靠山乡群众正在投票选择重建方案的场景。
\"而且,\"沈青云话锋一转,\"我们在重建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降雨,清源县的损失比邻县严重?除了地理因素,是不是还有人为因素?\"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沈青云展示了一张对比图:\"这是清源县和东川县的水利设施分布图。大家可以明显看到,东川县的主要河道都进行了综合治理,而清源县很多水利工程还停留在图纸上。\"
赵永康的脸色变得难看:\"沈县长这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沈青云目光如炬,\"防灾减灾不能各自为政,应该全省一盘棋。我建议建立跨县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资源互通、信息共享。\"
这个建议得到了省委副书记的肯定:\"沈青云同志的建议很好。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
座谈会结束后,沈青云在走廊被赵永康拦住。
\"沈县长,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也要懂得规矩。\"赵永康皮笑肉不笑地说,\"有些话,不能乱说。\"
沈青云平静地看着他:\"赵县长,我只是就事论事。如果有什么得罪的地方,还请见谅。\"
\"哼,好自为之。\"赵永康冷哼一声,转身离开。
看着他的背影,沈青云若有所思。他想起在清源县调查时发现的一些线索:有群众反映,东川县的一些企业在清源县非法采砂,破坏河道,这可能是导致洪灾加重的原因之一。
晚上,沈青云来到父亲家。沈振邦正在书房练字,见他来了,放下毛笔。
\"今天在会上跟赵永康起冲突了?\"沈振邦直接问道。
沈青云一愣:\"您的消息真灵通。\"
\"赵永康不简单,他在省里经营多年,关系网很深。你刚到处级,要懂得保护自己。\"
\"爸,我不是要惹事。但如果在原则问题上让步,我还配穿这身警服吗?\"沈青云指着身上的警服说。
沈振邦叹了口气:\"你这倔脾气,跟我年轻时一模一样。但是青云,你要明白,在官场上,直来直去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要学会借力打力,团结大多数。\"
正说着,沈青云的手机响了,是周晓卉打来的。
\"听说你今天在会上很威风?\"周晓卉的语气中带着担心,\"但我爸说,赵永康这个人睚眦必报,你要小心。\"
\"放心吧,我有分寸。\"
挂断电话,沈振邦意味深长地说:\"晓卉是个好姑娘,她父亲在省发改委,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帮助。\"
沈青云摇头:\"爸,我不想靠这些关系。\"
\"这不是靠关系,而是合理利用资源。\"沈振邦严肃地说,\"你想为群众做更多事,就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这需要智慧,而不只是一腔热血。\"
第二天,沈青云没有立即返回清源,而是去了省水利厅。他要去核实一个情况。
在水利厅的资料室,他查到了令人震惊的信息:去年省里下拨给清源县的水利专项资金,有相当一部分被调剂到了其他项目。审批签字的是——赵永康的妹夫,时任水利厅规划处处长!
\"果然有问题。\"沈青云暗自思忖。但他没有声张,而是悄悄复印了相关文件。
从水利厅出来,沈青云又去了省审计厅,找到在大学时的师兄。
\"师兄,我想请你帮个忙。\"沈青云开门见山,\"清源县想要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一次全面审计,需要专业的指导。\"
师兄推了推眼镜:\"你这个时机抓得好。现在全省都在关注灾后重建,开展审计名正言顺。不过......\"他压低声音,\"我听说有些人在打重建资金的主意,你要小心。\"
返回清源县的路上,沈青云一直在思考。看来,清源县的问题不只是天灾,更有人祸。而要破解这个局,不能硬碰硬,必须讲究策略。
回到县里,沈青云立即行动起来。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成立灾后重建资金监管委员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参与监督。
第二,启动全县水利设施大排查,对存在的问题登记造册,明确整改时限。
第三,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主动曝光重建中的问题和困难,争取舆论支持。
这些举措很快见效。一天,《省报》记者突然到访,要求采访灾后重建情况。
\"沈县长,我们接到举报,说清源县在重建中存在优亲厚友的问题。\"记者直截了当地问。
沈青云不但不回避,反而笑着说:\"欢迎监督。这样,我陪你们随机走访,你们想看哪里就看哪里。\"
他带着记者走访了三个乡镇,五个安置点。在青龙村,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老人。
\"老人家,您觉得重建工作公平吗?\"
老人激动地说:\"公平!沈县长说了,所有补助名单都要公示。我侄子想多要补助,被沈县长当场批评了!\"
采访结束后,记者感慨地说:\"沈县长,您是我见过最坦荡的干部。\"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一周后,沈青云接到市纪委的电话:有人举报他在灾后重建中收受贿赂。
\"举报信说您收了建筑商20万,帮他们中标。\"市纪委的同志说。
沈青云笑了:\"清源县所有的重建项目都是公开招标,全程录像。如果我真收了钱,请你们严查。\"
调查很快有了结果:举报纯属诬告。而举报人,竟然是县政府办公室的一个副主任。
沈青云把这个副主任叫到办公室。对方吓得脸色惨白:\"沈县长,我是一时糊涂,是赵......\"
\"不用说了。\"沈青云打断他,\"你去纪委把事情说清楚,我可以考虑从轻处理。\"
副主任如蒙大赦,连连道谢。
这件事让沈青云意识到,必须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否则还会有人兴风作浪。
第二天,他召开了全县干部大会。会上,他出示了水利厅的那些文件。
\"同志们,我今天要说的是'责任'二字。\"沈青云的声音在会场回荡,\"为什么我们的水利设施如此薄弱?为什么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责任的缺失!\"
他宣布:\"从今天起,清源县要实施'责任清单'制度。每个干部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完不成的要问责,乱作为的要追责!\"
会场上鸦雀无声,很多干部低下了头。
散会后,王大山找到沈青云:\"县长,您这一招很高明。既敲打了干部,又避免了直接冲突。\"
沈青云望着窗外:\"老王,你说我们为官一任,到底该留下什么?是高楼大厦,还是民心所向?\"
王大山沉思片刻:\"我觉得,是希望。让老百姓看到改变的希望。\"
\"说得对。\"沈青云转身,\"所以,我们要尽快让清源县焕发新的生机。\"
在沈青云的推动下,清源县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齐头并进。更难得的是,干部队伍的作风明显转变,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幅提升。
一个月后,在全省县域经济考评中,清源县从倒数第三跃升至中游。省委副书记在点评时特别表扬:\"清源县在困境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值得学习!\"
消息传来,清源县干部群众欢欣鼓舞。但在庆祝的人群中,沈青云却保持着清醒。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那天晚上,他独自登上县城旁的小山。俯瞰着万家灯火,他想起父亲的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手机响起,是周晓卉发来的照片:她站在清源县新建的安置小区前,身后是群众幸福的笑脸。配文是:\"来看你战斗过的地方,为你骄傲!\"
沈青云会心一笑。在这条问鼎之路上,他并不孤单。有群众的信任,有亲人的支持,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而此时,在省城的一间办公室里,赵永康正对着电话低声说:\"这个沈青云,必须想办法压一压......\"
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