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的雷霆手段,为林峰市扫清了最表层、也是最狰狞的障碍。沈青云深知,清除毒瘤仅仅是第一步,要让这座老工业城市重新焕发生机,更需要的是“固本培元”——夯实产业基础,重塑干部队伍,赢得更广泛的民心。一场更深层次、更需耐心的治理变革,悄然展开。
---
一、 产业破冰:“无中生有”与“老树新枝”
示范区建设的障碍被清除,如同一股清风,吹动了林峰沉寂已久的产业水面。沈青云抓住时机,全力推动他构想的“两条腿走路”战略。
一方面,他力主“无中生有”,培育新动能。他亲自带队,多次奔赴省城乃至更远的科技发达地区,拜访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推销林峰的优势(土地、政策、工业基础),恳切寻求合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家专注于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的科技公司,被林峰市的诚意和相对低廉的综合成本所吸引,决定将中试生产基地落户在示范区。虽然初始投资规模不算巨大,但其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象征意义非凡,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了林峰的土地上。
另一方面,他推动“老树新枝”,升级传统产业。他并没有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对传统重化工业一关了之,而是提出了“绿色化、精细化、循环化”的改造路径。他选择了一家规模中等、设备尚可、但环保压力巨大的化工厂作为试点,亲自协调省里的技改资金和环保领域的专家,帮助企业设计升级方案,引入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循环生产流程。改造过程虽然痛苦,投入不菲,但完成后,企业的能耗和排放大幅下降,产品附加值提升,反而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下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这个成功的案例,为其他观望中的传统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打消了他们的部分疑虑。
然而,推动产业转型,资金是最大的瓶颈。林峰市财政本就捉襟见肘,马卫国虽然迫于形势,不敢再明目张胆地阻挠,但在资金审批和调度上,依旧能拖则拖,试图延缓沈青云的布局速度。
---
二、 人心向背:“暖心工程”与“效能革命”
沈青云明白,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在推动产业转型的同时,他启动了一系列被称为“暖心工程”的民生项目。
他强力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优先解决矿区居民的住房安全问题;他协调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在矿区设立便民医疗点,组织尘肺病等职业病的专项筛查和救治;他推动市教育局,针对矿区下岗职工子女,设立专项助学金和技能培训基金……
这些举措,或许不如一个大项目那样引人注目,却像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一点点修复着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凝聚着人心。矿区那位曾向他诉苦的老矿工,如今见到他,脸上不再是愁苦,而是带着一丝希望的笑容,还会拉着他的手,说说家里孩子参加了技能培训、找到了新工作的好消息。这种来自基层的、朴素的认可,是任何政绩报表都无法替代的。
与此同时,沈青云在政府内部掀起了一场“效能革命”。他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开承诺“最多跑一次”。他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行暗访和评议,结果与年度考核、干部评优直接挂钩。起初,一些习惯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干部颇有怨言,但在沈青云的强硬推行和严厉问责下,风气开始逐渐扭转。办事窗口的笑容多了,推诿扯皮少了,企业的获得感增强了。
---
三、 暗流未平:马卫国的“软抵抗”与宋清河的“平衡术”
马卫国在正面交锋受挫后,策略变得更加隐蔽和“高明”。他不再公开反对沈青云的决策,反而在某些场合还会表示“支持”,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却大搞“软抵抗”。
例如,对于沈青云看好的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他在资金配套上“严格审核,按部就班”,导致项目前期推进缓慢;对于那家成功改造的化工厂,他授意相关部门,在后续的扩产审批、优惠政策落实上“研究研究”,使其示范效应大打折扣。他利用自己在林峰经营多年形成的人脉网络,在干部中间散布“沈市长步子太大,迟早要出事”、“外来和尚念不好本地经”等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干部队伍的思想动态。
市委书记宋清河,则继续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他乐见沈青云打破僵局,推动转型,因为这符合省委的期望,也能为他带来政绩;但他又不希望沈青云势力过度膨胀,彻底打破他掌控下的班子平衡。因此,他对马卫国的“软抵抗”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沈青云与马卫国矛盾激化时,还会出面“调和”,要求“团结”、“顾全大局”。这种看似公允的态度,实际上给了马卫国继续周旋的空间。
一次市委常委会上,沈青云提出要调整一名在马卫国“软抵抗”中扮演不光彩角色的关键部门负责人,宋清河便以“稳定干部队伍”、“需要更稳妥的接替方案”为由,将此事暂时压了下来。沈青云心中了然,知道在林峰,他远未到能够随心所欲推行自己意志的时候。
---
四、 契机显现:省级现场会与突发事件
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省政府决定召开一次全省范围内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民生改善”现场会,经过多方考察和激烈竞争,林峰市凭借示范区建设、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以及“暖心工程”等亮点,成功争取到了主办权!
这对沈青云和林峰市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机遇,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成功,则能赢得省委省政府的更大支持,吸引更多关注和资源;失败,则可能前功尽弃,沦为笑柄。
沈青云将筹办现场会作为头等大事,亲自抓总,要求各部门全力配合,务必展现出林峰最好的面貌和最新的变化。整个林峰市都动员了起来,示范区的工地上日夜赶工,城市主干道进行了绿化美化,政务服务窗口开展了专项提升培训。
然而,就在现场会召开前一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矿区一处废弃尾矿库的局部渗漏险情!虽然由于预警及时、处置得力,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大的环境污染,但这个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给即将到来的现场会蒙上了一层阴影。
马卫国一系的人暗中窃喜,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足以让沈青云的“政绩工程”现出原形。甚至有人开始散布谣言,将险情与示范区建设过度开挖联系起来。
面对这起突发事件和随之而来的舆论压力,沈青云临危不乱。他一方面指挥继续做好险情处置和后续加固工作,另一方面,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回避,不隐瞒,将此次险情应急处置和后续治理方案,也列为现场会的一个考察点!
“我们要让领导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粉饰太平的林峰,而是一个敢于直面历史欠账、正在奋力解决问题的真实的林峰!”沈青云在筹备会上坚定地说。
---
扬帆起航
全省现场会如期举行。各级领导、兄弟城市的代表、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云集林峰。
他们看到了规划有序、初具雏形的绿色转型示范区,看到了经过绿色化改造、焕发新生的传统企业,看到了棚改新区居民脸上满足的笑容,也看到了那个发生过险情、但已得到有效控制和技术加固的尾矿库,以及林峰市制定的、系统性的矿区环境修复规划。
沈青云在现场汇报时,没有夸夸其谈,而是用翔实的数据、具体的案例和坦诚的态度,介绍了林峰转型的探索、成效、困难与下一步打算。他的务实、担当和清晰的思路,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现场会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省委领导在总结时,高度肯定了林峰市在推动转型、改善民生、敢于碰硬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认为林峰的经验和做法,对全省同类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场会的成功,如同给沈青云和林峰的改革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马卫国等人制造的舆论迷雾,也迫使宋清河必须更加明确地支持沈青云的工作方向。
站在新的起点上,沈青云知道,林峰这艘巨轮,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调头期,开始驶向更广阔的海洋。虽然前路仍有风浪,有暗礁,有内部不同的声音,但航向已然明确,动力正在积聚。他站在市政府大楼顶楼,俯瞰着这座正在悄然变化的城市,心中充满了继续前行的力量。固本培元,非一日之功,但他有信心,也有决心,带领林峰人民,驶向光明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