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的初冬,晨雾弥漫。沈青云天不亮就起床,在县委招待所的小院里打了一套擒敌拳。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拳风猎猎,驱散了寒意,也让他头脑格外清醒。
今天,他要做一件在清源县堪称\"破天荒\"的事——召开全县殡葬改革动员大会。这件事,他酝酿了两个月,调研了全县所有乡镇,深知其中的阻力。
\"县长,车备好了。\"秘书小刘轻声提醒。
沈青云收起拳势,擦了擦汗:\"走吧。记得把咱们准备的宣传材料都带上,特别是那个新式公墓的规划图。\"
\"都带着呢。\"小刘拍了拍鼓鼓囊囊的文件袋,\"不过县长,我听说今天不少老同志都要来,他们可能......\"
\"我知道。\"沈青云系好衬衫最上面的扣子,\"改革总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不能因为难就不做。\"
会场设在县委大礼堂。还不到八点,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除了各乡镇的干部,还有很多自发前来的群众,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
\"沈县长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人群自动让开一条路。
沈青云没有直接进会场,而是走到几位老人面前:\"老人家,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在家休息?\"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激动地说:\"沈县长,我们听说你要平我们的祖坟,这是真的吗?\"
沈青云扶住老人,语气温和:\"老人家,您误会了。我们不是要平祖坟,而是要建一个更好的安息之地。您看——\"
他从小刘手中接过规划图展开:\"这是咱们规划的青松园公墓,背山面水,四季常青。里面不但有专人维护,还会种上松柏,比现在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坟茔不是好多了?\"
\"可是......这要迁坟啊!\"另一位老人插话,\"动了祖坟,坏了风水,要倒大霉的!\"
\"老人家,\"沈青云耐心解释,\"去年洪水,全县被冲毁的坟茔有上百座,很多先人的遗骨都找不到了。如果建在规划的公墓里,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这时,青龙村的村支书李老栓挤过来:\"县长,人都到齐了,就等您了。\"
沈青云点点头,最后对老人们说:\"请各位放心,改革一定会尊重大家的意愿。我们准备了多种方案,绝不会强拆强迁。\"
走进会场,沈青云能明显感觉到气氛的凝重。台下坐着的乡镇干部们,有的低头不语,有的面露难色,还有几个老资格的脸色很不好看。
主持会议的王大山副书记刚要开口,就被沈青云制止了。
\"今天的会,咱们换个开法。\"沈青云走到台下,站在干部们中间,\"先不急着讲政策,我想听听大家的心里话。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土生土长的清源人,对殡葬改革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会场一片寂静,没人敢第一个发言。
沈青云笑了笑,点名道:\"靠山乡的王书记,你先说说。\"
王大山硬着头皮站起来:\"这个......殡葬改革确实有必要。现在到处是坟头,影响土地流转和机械化耕作。但是......\"他欲言又止。
\"但是什么?直说无妨。\"
\"但是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太难做了。去年我们想迁一座坟,那家人拿着锄头就要跟我们拼命。\"
这话引起了一片共鸣,干部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诉苦:
\"是啊县长,这事吃力不讨好!\"
\"弄不好要出群体性事件的!\"
\"我们乡有个老板,光修祖坟就花了二十万,这怎么改?\"
沈青云静静地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
\"同志们说的都是实情。但是——\"他话锋一转,\"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明明是对群众有利的事,却推不动?\"
他走到投影仪前,调出一张照片:\"这是我在青龙村拍到的一幕。一户人家,爷爷的坟在东坡,奶奶的坟在西坡,儿子每年清明要翻两座山。如果建了集中公墓,老人扫墓是不是更方便?\"
又调出另一张:\"这是洪水时被冲毁的坟茔,家属跪在泥水里痛哭。如果早一点推行殡葬改革,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可以避免?\"
会场安静下来。
\"我知道,\"沈青云语气诚恳,\"改革很难。但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带头。今天我在这里表个态:我父亲去年过世,埋在老家。等清源的公墓建好,我第一个把他迁过来!\"
这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干部们面面相觑,都被这个表态震惊了。
\"另外,\"沈青云继续说,\"我已经和几个重点村的红白理事会谈过了。他们算了一笔账:现在办一场丧事,少则两三万,多则十几万。如果推行文明殡葬,费用能减少一半以上。这笔钱,用来供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不是更好吗?\"
他这番推心置腹的话,开始打动在场的干部。
青石镇党委书记站起来:\"县长,您说得对!我们镇有个贫困户,老人去世借了五万块钱办丧事,现在全家都在打工还债。要是早改革,也不至于这样。\"
\"好!\"沈青云趁热打铁,\"既然大家都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那我们就来研究具体怎么推。\"
他宣布了几条原则:\"第一,党员带头。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必须签订承诺书,带头执行殡葬改革。第二,群众自愿。我们准备三种方案:愿意迁入公墓的,政府补贴2000元;愿意深埋不留坟头的,补贴1000元;暂时不想动的,也不强制。第三,尊重习俗。新的公墓会保留祭奠场所,清明冬至还可以组织集体祭扫。\"
这些接地气的措施,让干部们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最后,\"沈青云语气严肃,\"我要特别强调纪律。绝不允许借改革之名吃拿卡要,绝不允许简单粗暴伤害群众感情。县纪委已经成立督查组,发现违规行为,一律严肃处理!\"
散会后,沈青云特意留下几个重点乡镇的书记。
\"改革要讲究方法。\"他叮嘱道,\"可以先从外出务工的年轻一代做起,他们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对老年人,要多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县长,\"靠山乡的王书记感慨地说,\"您这么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我们再不好好干,就太对不起这身衣服了。\"
一周后,改革正式启动。果然,阻力比预想的还要大。
这天,沈青云正在办公室研究公墓建设方案,小刘急匆匆进来:\"县长,出事了!青龙村有户人家把棺材抬到村委会了!\"
沈青云立即起身:\"备车!通知王副书记和民政局的同志一起去。\"
到达青龙村时,村委会门前已经围了上百人。一口黑漆棺材摆在正中间,一个中年汉子坐在棺材上,又哭又喊:\"谁敢动我爹的坟,我就死在你们面前!\"
村支书李老栓急得团团转,看见沈青云就像看到了救星:\"县长,这是张老五,他爹的坟在规划的公墓用地上,怎么说都不肯迁。\"
沈青云拨开人群走上前:\"老五兄弟,有什么话下来好好说。\"
\"说什么说!\"张老五情绪激动,\"我爹临死前说了,就要埋在那里看庄稼!你们现在要平了他的坟,这是要让他死不瞑目啊!\"
围观的村民也开始起哄:
\"就是!太不近人情了!\"
\"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说改就改?\"
沈青云不慌不忙,对张老五说:\"老五,你爹生前最看重什么?\"
张老五愣了一下:\"当然是庄稼!我爹种了一辈子地!\"
\"那你觉得,你爹是愿意看着自己的坟头占着好地,还是愿意看着这片地长出好庄稼?\"
这话问住了张老五。
沈青云继续道:\"我了解过,你爹是种田能手,最看不惯糟蹋土地。现在他的坟占着的这块地,是全村最好的水浇地,能打一千多斤粮食。要是用来种地,能养活好几口人。\"
张老五的嗓门低了些:\"可是......挪了坟,我爹就找不到家了......\"
\"这个你放心。\"沈青云拿出效果图,\"新公墓给你爹留的是最好的位置,面朝这片水浇地。到时候,你爹天天都能看着他最爱的庄稼。这比现在孤零零地杵在地里,不是强多了?\"
张老五看着效果图,态度明显软化。
沈青云又加了一把火:\"我还听说,你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为学费发愁?如果迁坟,政府补贴2000元,正好解了燃眉之急。你爹要是知道自己的安身之处还能帮孙子上学,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这番话彻底打动了张老五。他从棺材上跳下来,抹了把脸:\"县长,您说得在理。我......我迁!\"
围观的村民见状,也纷纷议论起来:
\"要是这样,我家也愿意迁。\"
\"是啊,现在扫墓太不方便了。\"
\"集中在一起,老人们还能做个伴。\"
一场风波就这样化解了。临走时,张老五握着沈青云的手:\"县长,您是个办实事的好官。以后您说什么,我们都听!\"
回县城的路上,王大山感慨:\"县长,您这做群众工作的本事,真该给全县干部好好讲讲。\"
沈青云望着窗外连绵的青山:\"老王,你说我们清源为什么穷?除了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落后。殡葬改革只是个开始,我们要改变的,是千百年来束缚发展的旧观念。\"
车内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清源新闻:\"我县殡葬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首批三个乡镇签约率超过80%......\"
沈青云闭上眼睛。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再难的路,只要方向正确,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而他的目的地,是让清源县的每一个百姓,都过上更有尊严、更有希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