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生态民生工作推进会上,陆云分享了南方桉树改造的经验:“治理生态问题,不能只靠禁和堵,要找到生态与民生的结合点。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中受益,才能让好政策落地生根、长久见效。”
散会后,赵主任走到陆云身边,笑着说:“你这20亿花出了实效,现在不少地方都来申请桉树改造补贴。看来你这‘生态民生双抓’的路子,又走对了。”
陆云笑着回应:“只要能让南方的地不旱、不涝,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就算多跑几趟南方、多申请几次资金,我也乐意。”
窗外的阳光洒在办公桌上,照亮了照片里绿油油的油茶苗,也照亮了陆云心里的生态民生蓝图。他知道,治理桉树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生态难题要解,但只要守住“为民”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让更多地方实现“地有水、仓有粮、人安康”。
陆云从南方桉树调研回来,办公桌上堆着厚厚一摞南方水利相关资料。翻到“丘陵地区小池塘干涸率超三成”“溪流季节性断流覆盖半数村落”的段落时,他指尖顿住——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童年记忆里村口溪水常年潺潺、田边池塘四季盈满的画面,和资料里的现状形成鲜明反差。
“大江大河靠水库、水坝发电保供水,可老百姓浇地、饮水,靠的是家门口的小池塘、小溪流啊。”陆云对着工作人员感叹,当即决定启动南方小微水利专项调研,第一时间联系水利、地质领域的学者组建研究组。
三天后,研究组在会议室集合。水利专家吴教授铺开南方水系示意图:“陆委员,您看,南方丘陵地带的小微水利就像‘毛细血管’,但现在近六成溪流旱季断流,三成小池塘因淤塞干涸。水库优先保障发电,下游补水不足,老百姓用水自然卡脖子。”
“我老家村子以前就是这样。”陆云接过话,回忆涌上心头,“小时候村口池塘能浇十多亩田,后来常年没人清淤,慢慢就干了;后山那条小溪,现在只有雨季才有水,春冬旱季,村民得推着水车去几里外拉水。”
地质专家陈教授补充道:“加上之前桉树种植耗水,土壤储水能力下降,小微水利‘存水、输水’的功能基本废了。去年有个村落,因为小溪断流、水井水位下降,连饮用水都得靠政府送。”
陆云眉头拧得更紧,当即拍板:“你们分三路下去,把南方各省小微水利的情况摸透——哪些池塘能清淤修复,哪些溪流能疏通补水,哪些地方需要新挖水井,都要详细记录,一户不落。”
一周后,陆云亲自带队前往南方丘陵深处的一个村落。车子刚进村子,就看到田埂上几位村民正围着干裂的土地发愁。村支书老周认出他,叹了口气:“陆委员,今年春旱,上游水库的水优先发电,没给我们放,田里的稻子都快蔫死了。”
跟着老周走到村口那处废弃池塘,池底裂着手指宽的缝,里面种着的玉米苗稀稀拉拉。“以前这池子里的水,够全村浇地还能养鱼,后来没人管,淤泥堆了半米厚,下雨也存不住水了。”老周蹲下身,摸着池底的硬土。
陆云走到后山小溪边,溪床裸露着鹅卵石,只有零星几处积水洼。“以前这溪水常年流,村里一半的田靠它灌溉。”他捡起一块鹅卵石,对随行专家说,“得让这些小微水利重新活过来,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研究组在村里驻了三天,摸清了详细情况:全村11个小池塘,7个干涸、4个水量不足;2条溪流均为季节性断流;现有3口老井,水位比十年前下降了三米多,旱季供水只能靠限时分配。
“清淤修复池塘、疏通溪流河道、新挖深水井,这三项得同时推进。”吴教授在调研报告里写下结论,“而且要建立管护机制,不然修复好了没人管,过两年又会荒废。”
与此同时,其他两路研究组也传来消息:有个村落的溪流因上游水库截水,下游断流五年,村民不得不打百米深井取水,每度电费比普通人家高两倍;还有个村落,十多个小池塘因年久失修淤塞,去年台风季雨水排不出去,反而淹了农田。
陆云把所有调研报告汇总,看着数据心里沉甸甸的:南方各省待修复小微水利设施超5万处,需新挖水井超2万口,初步测算需要50亿资金。但他很清楚,这些投入能直接解决老百姓的“用水难”,比后期救灾更划算。
他立刻召开专题会议,邀请财政部、水利部相关负责人参会。“小微水利看着小,却是老百姓的‘救命水’。”陆云把报告摊在桌上,“大水库再大,流不到田边、村口,旱季还是解不了渴。我计划用三年时间,把南方小微水利的‘毛细血管’打通。”
财政部的赵主任翻着报告,无奈又带着认可:“你这刚推进桉树改造,又要搞小微水利,资金需求确实大。但这些项目都直接惠及老百姓,我们会协调各部门挤一挤,先把试点资金批下去。”
“除了资金,还要明确管护责任。”水利部负责人补充道,“建议让村集体牵头,村民参与日常维护,政府每年给一定补贴,避免‘重建轻管’的老问题。”
陆云当即点头:“就按这个思路来!另外,必须协调水库调度,旱季要预留下游灌溉用水额度,不能只盯着发电。”
会议结束后,研究组很快制定出《南方小微水利治理三年计划》,明确每年修复1.5万处小微水利设施、新挖6000口水井,还配套了管护细则和水库调度方案。侯亮平的监管组也提前介入,制定资金公示、村民监督的细则,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
两个月后,小微水利治理在陆云调研的村落率先试点。施工队忙着清淤池塘、疏通溪流,地质队在村西头勘探新井位置。老周每天都去工地转两圈,看着池塘里的淤泥被挖走、溪流里的石块被清理,脸上渐渐有了笑容:“等水来了,明年再也不用怕旱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