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陆云收到了高育良的电话。高育良说:“陆委员,汉东的农田灌溉改造已经全部完成了,今年的粮食产量预计能提高10%,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还有农村医保线上报销,已经在所有县区铺开了,老百姓都说方便。”
陆云笑着说:“太好了,高老师,辛苦你了。汉东是我的老根据地,看到汉东越来越好,我心里特别高兴。以后有好的经验,还要多跟全国分享。”
挂了电话,陆云看着窗外的夜景。京都的夜晚很亮,灯火辉煌,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农村的万家灯火——那里有喝上放心水的村民,有丰收的农田,有脸上带着笑容的农民。他知道,自己的工作还没有结束,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还有更多的老百姓等着他去服务。
第二天一早,陆云又精神饱满地去上班了。他的办公桌上,放着新的调研计划——接下来,他要去东北调研粮食生产情况,去西北调研水利设施建设情况。他说:“全国的农村情况不一样,只有深入调研,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方案,才能真正帮到老百姓。”
调研出发前,工作人员把整理好的东北粮食生产资料递给他:“陆委员,东北部分地区去年受洪涝影响,农田受损严重,今年的补种和水利修复还在进行中。”陆云翻看资料,在“洪涝灾后重建”旁画了圈:“到了东北,重点看灾后农田的恢复情况,还有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得想办法让农民不再受洪涝的苦。”
到了东北的一个村庄,陆云直奔受损的农田。田里的玉米已经长到半人高,绿油油的一片,但田埂边还能看到去年洪涝留下的痕迹。村支书说:“去年水把庄稼都淹了,多亏了政府的救灾款和种子补贴,今年才能种上玉米。就是村里的排水渠还没修好,要是再下雨,还是有点担心。”
陆云蹲下身,摸了摸田里的土壤,又查看了排水渠的情况:“排水渠的修复要尽快推进,我们会协调水利部门拨款,再派专家过来指导,一定要在雨季来临前修好。另外,还可以在田里建一些小型蓄水池,既能蓄水灌溉,又能防洪排涝。”
村支书听了,激动地说:“陆委员,您要是能帮我们把排水渠修好,再建上蓄水池,我们就再也不怕洪涝了!”陆云点点头:“放心,这些事我们都会落实,绝不让你们的辛苦白费。”
从东北回来后,陆云又马不停蹄地去了西北。西北的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在一个干旱的村庄,陆云看到村民们还在靠拉水过日子,村里的蓄水池早就干了。村民李大姐说:“我们这里常年不下雨,庄稼全靠天收,喝水要去十几里外的河里拉,太不方便了。”
陆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立刻召集当地水利部门的同志开会:“必须尽快解决村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可以先建几个大型蓄水池,收集雨水和河水,再铺设管网,把水引到村里、田里。另外,还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比如喷灌、滴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当地水利部门的同志说:“陆委员,我们也想建蓄水池和管网,就是资金不够。”陆云说:“资金的事我来协调,你们负责制定方案和组织施工,一定要尽快开工,让村民们早日用上方便水。”
回到京都后,陆云立刻向相关部门申请了西北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还协调了水利专家前往西北指导。他在工作会议上说:“农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民生问题。不管是东北的洪涝灾后重建,还是西北的水资源短缺,我们都要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安心种地、放心生活。”
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陆云分管的农村、农业、水利领域渐渐有了成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提高了5%,节水农业推广面积增加了1000万亩,小型水库安全隐患排查完成了80%。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陆云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是他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调研,是他对“为民服务”初心的坚守。
这天,陆云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北村庄的信,是村民李大姐写的。信里说:“陆委员,村里的蓄水池和管网已经建好了,我们现在在家就能喝上干净的水,田里也用上了滴灌,庄稼长得特别好。谢谢您,您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
陆云拿着信,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把信放在抽屉里,和之前收到的汉东张奶奶的信放在一起。这些信,是老百姓对他工作的认可,也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
他知道,分管全国农水领域的责任还很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有些农民的收入还不高,有些地区的农业抗灾能力还不强。但他有信心,只要坚持深入基层、实事求是,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让全国的农村越来越好,让全国的农民越来越幸福。
在京都的日子里,陆云依旧保持着在汉东时的工作作风——踏实、务实、为民。他常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岗位在京都,但我们的根在农村,在老百姓中间。只有常去农村看看,常听老百姓说说,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未来的路还很长,陆云会继续在京都的岗位上,为全国的农村发展、农业进步、水利建设不懈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书写属于他的“人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