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信添忧
莲堂的烛火跳了跳,将案上那封染墨的急信映得愈发刺目。周莲生捏着信纸的指尖泛白,念到“画室尽焚,画师已避往深山”时,声音都沉了几分。沈砚站在一旁,手不自觉攥紧了腰间的剑,目光扫过苏清欢——她正低头摸着那个北境姑娘送的莲花荷包,眉头皱得紧紧的,眼底满是担忧。
“我得去趟西域。”沈砚忽然开口,语气不容置疑,“得把画师找回来,也得查查那些人的底细。”苏清欢立刻抬头,拉住他的衣袖:“我跟你一起去,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安全。”沈砚看着她眼底的坚持,心里软了软,却还是摇头:“西域路途远,且那些人下手狠辣,我不能让你冒险。”
周莲生放下信纸,叹了口气:“眼下西域局势不明,贸然过去怕是危险。不如先等等,我已经让堂里的弟子去打听画师的下落了。”他指了指案角另一封未拆的信,“这是东海渔民托商队带来的,说不定有好消息,先看看吧,或许能缓缓心。”
苏清欢松开沈砚的衣袖,伸手去拆信,指尖不小心蹭到他的掌心,两人都愣了愣。沈砚悄悄用指腹碰了碰她的手背,低声道:“别担心,会没事的。”苏清欢抬头看他,轻轻点头,拆开信的动作都慢了几分。
二、海讯传喜
信纸展开,一股淡淡的海腥味扑面而来,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鲜活的喜气。苏清欢轻声念道:“周堂主,沈少侠,苏姑娘:我们把《莲心大典》里的故事刻在船板上了!上次出海遇到大风暴,本来以为要完了,可想起画里‘同心互助’的事,大伙儿就一起拉帆、排水,竟真的挺过来了!这趟还多捕了三成鱼,特来报喜!”
“真的?”周莲生眼睛一亮,凑过去看信,“我就说‘心合之道’不分地域,没想到在海上也管用!”沈砚也松了口气,嘴角勾起一抹笑:“不是船板有魔力,是他们记着故事里的协作,真的做到了‘同心’。”
苏清欢把信叠好,小心翼翼收进荷包里,抬头对两人说:“渔民还说,把刻了莲纹的船板图样也带来了,应该就快到了。”话音刚落,阿竹就提着个木匣跑进来,满头是汗:“堂主!沈大哥!苏姑娘!东海的渔民送图样来了,还说要请你们去海边看看呢!”
木匣打开,里面放着块巴掌大的船板碎片,上面刻着一朵简洁的莲花,花瓣边缘还留着刀刻的细纹。苏清欢伸手摸了摸,笑着对沈砚说:“你看,刻得多认真,比画里的还生动。”沈砚凑过去,指尖和她的指尖在船板上轻轻碰了一下,小声道:“等处理完这边的事,我们去东海看看好不好?带你去看海。”苏清欢脸颊微红,轻轻“嗯”了一声,眼底亮得像藏了星光。
三、纹里同心
三日后,沈砚、苏清欢和周莲生结伴去了东海渔村。刚到海边,就见十几个渔民围着一艘新船,正拿着刻刀在船板上刻莲纹。为首的老渔民见他们来,立刻笑着迎上来:“周堂主,沈少侠,苏姑娘!快上船看看!”
踏上渔船,沈砚低头看着船板上的莲纹,纹路深浅均匀,每朵莲花旁还刻着小小的“和”字。“以前咱们捕鱼,都是各管各的船,遇到风浪就慌了神,谁也顾不上谁。”老渔民指着莲纹,叹了口气,“自从把故事刻在船上,每次出海看到这花纹,就想起‘互帮互助’四个字。上次风暴,东边那艘船的帆断了,咱们五艘船一起帮着修,要是以前,哪会管这闲事?”
苏清欢靠在船舷边,望着远处的海平面,海风拂起她的发丝。沈砚走过去,把自己的外袍披在她身上:“海边风大,别着凉了。”苏清欢转头看他,笑着说:“你看他们,多开心,这才是方前辈说的‘圣道在日用’吧?”沈砚点头,伸手替她拢了拢衣领,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耳垂,苏清欢耳尖一热,赶紧转头看向渔民——周莲生正拿着纸笔,认真记录着老渔民说的话,准备写入《莲心大典》续篇。
傍晚时,渔民们摆了海鲜宴,围着篝火唱歌。苏清欢坐在沈砚身边,手里拿着烤得喷香的鱼,小口吃着。沈砚把自己碗里的蟹黄挑出来,放到她碗里:“这个好吃,你多吃点。”苏清欢抬头看他,眼底满是笑意,悄悄把自己碗里的虾递给他:“你也吃。”两人的小动作被周莲生看在眼里,他笑着摇了摇头,继续低头整理笔记。
四、暗潮又起
第二日清晨,沈砚和苏清欢正准备跟着渔民出海看看,就见一个年轻渔民慌慌张张跑回来,脸色惨白:“李伯!不好了!昨晚去远海捕鱼的三艘船,到现在还没回来,有人看到昨天傍晚有艘黑船跟着他们!”
老渔民脸色骤变,立刻召集村里的壮丁,准备驾船去找。沈砚一把拉住他:“别急,我们跟你们一起去,说不定能帮上忙。”苏清欢也握紧了腰间的短剑,点头道:“我们的船快,先去前面探探。”
几艘船扬帆出海,海风越来越大,天空渐渐阴沉下来。沈砚站在船头,目光锐利地扫过海面,忽然指着远处:“你们看!那是不是黑船?”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艘通体漆黑的船在海面上漂着,船帆上竟画着一朵铁莲花——和之前黑衣人留下的印记一模一样!
老渔民倒吸一口凉气:“是他们!肯定是他们把咱们的船拦下了!”苏清欢走到沈砚身边,声音有些发紧:“怎么办?他们人多,而且在海上咱们不占优势。”沈砚握紧剑,目光落在黑船上:“先靠近看看情况,别冲动。”可就在这时,黑船忽然动了,船头转向他们,甲板上隐约出现了十几个手持弯刀的人影,正朝着他们的船快速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