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的早朝,太和殿内庄严肃穆。刘进处理完北疆防务、凉州安置等几件要务,正准备宣布退朝,阶下忽然传来一声“陛下请留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王允手持笏板,缓步出列,对着刘进深深一揖:“陛下,臣有本要奏。”
刘进挑眉:“王爱卿请讲。”
王允清了清嗓子,朗声道:“陛下自登基以来,内抚百姓,轻徭薄赋;外讨逆贼,平定西凉,北破匈奴,功绩昭然天下,实乃中兴之主。然陛下登基年余,后宫却未曾大肆充实。自黄巾之乱以来,汉室宗亲凋零,宗室人丁单薄,于国于家,皆非幸事。臣恳请陛下,择选贤淑女子入宫,以广子嗣,亦显皇家气象。”
殿内众臣闻言,皆是一愣。谁也没想到,王允这位素来以刚正自居的老臣,竟会突然提起充实后宫之事。
刘进也是一怔,有些摸不着头脑。他平日里忙于政务军务,对后宫之事并不十分上心,而且,其实他后宫的人数不少了,因此也就没想过选妃这件事。不过,一想到是王允提出来的,忽然刘进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那个历史中的奇女子,就是眼睛一亮。
当然,刘进喜欢美女的这个毛病,其实大家都清楚,只不过,都默默的没说。此刻被王允这么一点破,倒也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道:“王爱卿的意思是……莫不是已有了合适人选?”
王允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拱手道:“臣与几位同僚家中,皆有适龄女子,或温婉贤淑,或知书达理,皆是良配。只是此事关乎陛下,所以还需陛下亲自决断。”
他这话看似谦逊,实则已将“人选皆出自世家”的意思点明。杨彪、董承等人站在后排,眼中皆露出赞许之色,暗道王允这步棋走得巧妙。
就在王允话音刚落之际,刘伯温忽然出列,朗声道:“王大人所言极是!充实后宫,既关乎皇家子嗣,亦是恩泽天下之举,确实该办。”
他是谁?自然一下就看出来王允等人想做什么。但是他又不能反对,因此,灵机一动,想到了办法!
王允听到刘伯温的话心中就是一喜,正想顺势敲定此事,却听刘伯温话锋一转:“只是此事若只从京中世家择选,未免显得狭隘。陛下乃天下之主,当让各州百姓皆有机会沐浴圣恩。依臣之见,不如向天下各州发布诏令,令各州郡守举荐本地贤淑女子,送往长安供陛下选择。如此一来,既能彰显陛下普惠天下之心,又能让各州才俊女子有机会侍奉陛下,岂不美哉?”
“你!”王允脸色瞬间涨红,差点没背过气去。他们几人合计了数日,本想借着选妃之事,将世家女子送入后宫,没想到刘伯温一句话,就想把范围扩大到天下各州!
若是天下各州都送女子来,长安少说也得聚集千人,他们精心挑选的世家女子混在其中,能被陛下注意到的几率骤降,甚至能不能选上都未可知。这简直是釜底抽薪!
杨彪见状,连忙出列反驳:“刘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天下未定,兖、豫、荆、扬等州或战乱频发,或为诸侯割据,诏令能否传到尚且两说,何谈举荐女子?况且此举劳师动众,耗费钱粮,于国库无益,还望陛下三思。”
他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如今大汉虽收复了司、雍、并、凉四州,其余各州仍在诸侯掌控之中,贸然诏令选妃,确实可能沦为笑柄。
“杨大人过虑了。”张居正出列说道,“今年司、雍、并、凉四州风调雨顺,秋收颇丰,国库已积攒不少粮草钱财。选妃并非大兴土木,所需钱粮有限,如今府库足以支撑。至于其他州郡,能来者自然欢迎,不来者也不强求,只需将陛下的恩德传至即可,何必计较形式?”
田丰也附和道:“张大人所言有理。此举重点不在于选多少女子,而在于向天下昭示陛下的统治已深入人心,连后宫之事都愿与天下共享,这对收拢民心大有裨益。”
狄仁杰、王猛等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你一言我一语,将选妃之事上升到了“收拢民心”“彰显圣德”的高度。
王允、杨彪等人被堵得哑口无言。选妃之事是他们先提出来的,若是此时坚决反对,反倒显得他们心胸狭隘,只知维护世家利益。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附和:“诸位大人所言极是,臣等附议。”
刘进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暗暗发笑。他哪能看不出王允等人的心思?不过刘伯温的提议确实更合他的心意——既能广纳贤淑,又能借机试探各地对朝廷的态度,可谓一举两得。而且,其实刘进的心中还有一些期待,要知道,这个时期,留下名字的美人还是不在少数的,若是有机会,嘿嘿,也是不错的!
“既然众卿都同意,此事便这么定了。”刘进沉声道,“着礼部尚书寇准牵头,负责选妃事宜,协调各州,安排来京女子的食宿。至于筛选,朕看,既然要恩泽天下,那出身什么的就不重要了,总要让天下众人都看到希望!比如,朕听闻蔡邑爱卿家中有一爱女,曾与河东卫家有过婚约,但是其却以早亡,这次,也可让其参选,一来,朕要告诉世人,女子夫死,异有改嫁之权,二来,也是告诉世人,朕之心胸……”
“陛下圣明!”于谦出来说道:“如今天下战乱不断,男子损失颇多,若是不准女子改嫁,则人口增加必然缓慢!陛下此举,臣赞成!”
“臣等附议!”其他人也出来说道。
这倒是让刘进没想到,他原以为,会有人出来反对,后面的说辞他都想好了,可惜,没有用武之地了!看来,在场的众人,也都不傻,知道人口的重要性!
随后,刘进想了想,又说道:“皇后马秀英贤良淑德,明辨是非,便由她负责前期筛选,剔除品行不端、有违礼仪者。最后余下的,再由朕亲自选定。”
让皇后筛选,既显公正,又能避免后宫直接被某一方势力把持,众人皆无异议。
刘进最后定下日期:“选妃之事,定于十一月十五日正式开始,诏令即刻发往各州,务必让天下人知晓。”
“遵旨!”寇准出列领命。
散朝后,王允、杨彪、董承等人脸色铁青地走出太和殿,一路无话,径直来到王允府邸。
刚进书房,董承便忍不住破口大骂:“刘伯温这个老狐狸!明知道我们的心思,偏偏要横插一杠,真是气煞我也!”
杨彪也愤愤道:“这下可好,天下各州女子齐聚长安,我们的人想脱颖而出,难如登天!”
王允坐在椅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闭目沉思片刻,缓缓道:“事已至此,骂也无用。刘伯温这招釜底抽薪确实厉害,我们只能另想办法。”
董承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如今唯有一条路可走——倾尽全力教导自家女子,务必让她们在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我们世家女子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礼仪,论才德,未必输给那些地方女子。”
伏完点头道:“董大人说得是。而且我们的人可以相互照应,入宫后拧成一股绳,只要有一人能得陛下恩宠,便能将我等的意思传递给陛下。”
杨彪也道:“时间还有三个月,足够我们好好教导了。不仅要教她们宫中礼仪,还要让她们知晓陛下的喜好,学会如何温婉劝谏,既不能显得刻意,又要让陛下听进心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渐渐理清了思路。虽然被刘伯温打乱了计划,但事在人为,只要准备充分,未必没有机会。
“好!”王允站起身,眼中重新燃起斗志,“各自回去挑选最出众的女子,从今日起便开始教导,容不得半点差错!十一月十五之前,务必让她们做好万全准备!”
“好!”众人齐声应道,纷纷告辞离去。
书房内,王允望着窗外,眉头依旧紧锁。他知道,这场后宫之争,看似是选妃,实则是世家与寒门之间的又一次较量。他只希望,自家的女子能争口气,别让他失望。
而此时的皇宫内,刘进正与马秀英说起选妃之事。马秀英温婉一笑:“陛下放心,臣妾定会秉公筛选,为陛下选出真正贤淑的女子。”
刘进握住她的手,笑道:“有皇后在,朕自然放心。只是此事不必太过严苛,性情温和、品行端正便好。”
他看着窗外的天空,心中隐隐觉得,这场看似简单的选妃,恐怕不会那么平静。但他并不担心——无论世家还是寒门,只要是真心为大汉好,为百姓好,他都乐见其成。至于那些别有用心之人,他也有足够的手段应对。
长安的风,似乎又开始变得微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