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一种更隐蔽的危机悄然浮现。\"新生科技\"主要海外原材料供应商——澳洲\"顶峰矿业\",突然以\"不可抗力\"为由,通知大幅削减并可能中断一种关键稀土金属的供应。几乎同时,运输该原料的几家国际航运公司,也以\"航线调整\"为借口,大幅提升运费或拒绝承运。
林枫立刻嗅到了阴谋的味道。这种稀土金属是\"启明\"系列材料和\"深蓝计划\"多项实验不可或缺的催化元素,全球供应高度集中。
\"他们不是在谈判,是在扼杀。\"张浩试图通过商业渠道沟通,得到的只有程式化的回复。
屋漏偏逢连夜雨。\"新生科技\"位于西北地区的、为材料基因工程大科学装置提供算力的自建数据中心,被当地电网公司告知,因\"线路检修和负荷调整\",未来数月将面临\"阶段性限电\"。而同期,该地区其他高耗能企业却未见类似通知。
计算资源是材料基因工程的命脉,限电意味着研发进度将大幅延迟。
\"这不是巧合。\"林枫看着地图上被标记出的、几乎同时发难的供应链节点和能源节点,\"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我们技术根基的多维绞杀。\"
面对资源与能源的双重钳制,林枫深知不能坐以待毙。他兵分三路:
第一路,亲自带队飞赴非洲,接触了几家拥有同类稀土资源但开发程度较低的国家,提出以技术入股和帮助建立本土精炼能力为条件,换取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
第二路,联合国内其他几家同样面临算力瓶颈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西部能源富集区,共同投资建设基于新能源的、独立的绿色算力中心,摆脱对传统电网的依赖。
第三路,通过行业协会和官方渠道,强烈反映个别地区存在的\"歧视性限电\"问题,争取公平待遇。
每一路都遭遇了强大的阻力。在非洲,西方矿业巨头早已布下重重关系网,诋毁\"新生科技\"的信用和技术;西部算力中心的立项和建设,遭到不明势力的舆论攻击和行政拖延;反映限电问题的代表,甚至收到匿名的威胁信。
对手的能力和手段,远超普通商业竞争的范畴。
就在僵持之际,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林枫早年曾以个人名义,资助过一个专注于\"城市矿山\"稀土回收技术的小型初创团队。该团队历经多年默默研发,终于突破了从废弃电子产品中高效、低成本提取高纯度稀土的关键技术。
\"新生科技\"立刻宣布,将大规模投资并产业化该项回收技术,建立\"城市稀土\"供应链。消息一出,国际稀土市场价格应声波动。
同时,在更高层面的关注下,西部算力中心的审批迅速通过,歧视性限电问题也得到了纠正。
\"城市稀土\"技术的突破,不仅缓解了\"新生科技\"的原料危机,更动摇了国际稀土供应的传统格局。独立绿色算力中心的建设,则为中国前沿科技研发提供了不受制于人的基础保障。
这一次,林枫没有选择与对手在原有供应链上死磕,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直接绕开了对方的封锁线,开辟了新的资源通道和基础设施。
站在初具规模的西部绿色算力中心前,林枫对张浩说:\"我们打破了资源枷锁,但竞赛远未结束。下一次,可能是人才,可能是数据,也可能是更基础的科学研究设施。\"
他眺望着远方广袤的土地:\"逆袭,就是要在别人卡脖子的每一个环节,都种下我们自己的种子。通知战略部,开始系统性地评估我们在关键矿产资源、科研基础设施、顶尖人才等战略要素上的脆弱性,并制定长期的自主替代和强化计划。\"
新的评估和布局悄然启动。林枫深知,这场关乎生存与发展权的竞争,没有终点。唯有保持警惕,持续创新,不断强化自身的战略韧性,才能在这波澜云谲的时代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逆袭的征程,已从单一的产品和技术,扩展到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更为宏大的国家战略层面。林枫感到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但他目光中的决心,也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