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门在陆轩身后合拢,发出一声沉实的轻响。所有人已就位,赵宇坐在财务终端旁,手指搭在键盘边缘,孙明面前摊着三份压力测试报告,张涛的白板上仍残留着那套简化流程图的痕迹。李刚靠在墙边,手臂交叉,目光直指主位。
陆轩没有坐下。他站在投影幕前,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会议开始。议题只有一个——项目存续条件。不谈立场,不讲情绪,只看数据。”
林娜迅速调出第一组记录。屏幕亮起,黑市件的监听进程被逐帧回放,隐藏线程与系统时钟的同步精度被放大标注。紧接着,主控切换延迟的曲线跳动浮现,三次高负载切换中,响应滞后均超过0.3秒。最后,权限越权模拟攻击的日志滚动而出,一条越级指令在未触发警报的情况下穿透了两层验证。
“这是什么?”陆轩指着屏幕,“是性能问题?还是操作问题?都不是。这是生存问题。”
李刚猛地抬头:“轩哥,战场上没人等你查日志!敌人开火时,兄弟们要的是反应速度,不是层层审批!”
“那你告诉我,”陆轩转向他,“如果因为快半秒,整个系统被反向渗透,数据外泄,协议降级,谁来负责?是我们冲在前面的兄弟,还是坐在后方的我?”
张涛立即接话:“操作必须可控。简化不是删减,是重构。我们不能为了快,把防火墙拆了。”
“你那是文职思维!”李刚拍桌而起,“我们是打出来的!什么时候靠流程赢过?靠的是气势,是压倒!”
“靠气势能挡住代码入侵?”张涛冷笑,“你以为敌人只会拿枪?他们坐在电脑前,动一根手指就能让我们的系统自毁!”
赵宇终于开口:“我看过两套方案的成本。性能重构需要调用海外资金池的42%,操作简化能省30%,但如果两者割裂,后期补救成本可能翻倍。”
孙明补充:“国际协议窗口只剩六十八小时。任何单边优化都无法通过合规审查。”
争论再度升温。李刚坚持操作必须极致简化,战场容不得犹豫;张涛则强调系统完整性高于一切,安全漏洞无法用勇气弥补。两人各自列出测试数据,互不退让,会议室陷入僵持。
陆轩抬手,止住了即将爆发的对峙。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空白处写下四个字:生存阈值。
“我们不是在选谁对谁错。”他声音低沉却穿透全场,“我们是在找一条活路。性能不够,系统崩;操作太繁,兄弟死。但只要有一条路,能让系统稳、操作顺、防御牢,我们就必须走通它。”
他转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从现在起,不谈A,不谈b。我们要的是A+b。性能要极致,操作要可靠,防御要严密。三者缺一不可。”
赵宇眼神一动,迅速在终端上调出资源分配模型:“可以分轨推进。核心协议与散热算法由技术组攻坚,操作界面做分级响应,紧急状态保留快捷通道。成本分阶段投入,首期启动资金由开曼账户划拨,不影响后续流动。”
孙明点头:“财务模型可支持,但需锁定优先级。”
张涛思索片刻:“操作组可以设计双模式——常规状态下权限分级,战时一键切换至高权限,但需双人认证触发。”
李刚皱眉:“双人认证?战场上哪来时间等搭档?”
“不是等。”陆轩接过话,“是绑定。每名操作员的生物密钥与搭档绑定,系统自动识别位置与状态。只要两人在有效范围内,认证瞬间完成。这不是拖累,是保命。”
胡军终于开口:“我带人演练过类似机制。可行,但需要精准同步。”
“那就练。”陆轩斩钉截铁,“我们没时间犯错,但更没权利让兄弟白白牺牲。”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李刚盯着白板上的“生存阈值”,手指在桌沿敲了两下。他抬头:“轩哥,我只问一句——这套系统,真能让兄弟们在枪口下活下来?”
“不能保证不死。”陆轩直视他,“但能保证,不死于我们的失误。”
李刚缓缓吐出一口气,终于点头:“只要不拖累实战,我带人配合。”
张涛也收起争执的锋芒:“操作组今晚就出初版界面草案。”
陆轩拿起笔,在白板上圈住“阈值”二字,红圈如血,刺目而决绝。
“成立双轨推进组。”他下令,“胡军带队,主攻性能重构——协议重写、散热算法、权限逻辑,必须做到极限稳定。张涛牵头,负责操作优化——分级响应、应急通道、双人认证,确保零误操作。赵宇统筹资源,孙明监控成本波动,每两小时报一次进度。”
林娜迅速记录,在纪要末尾加了一行备注:“建议增设操作审计日志,确保权限分级后可追溯。”
陆轩扫了一眼,未置可否。
“记住。”他站在会议室中央,声音如铁铸般沉实,“我们不是在做一台机器。我们在造一条命脉。它要扛得住风暴,经得起考验,护得住每一个把后背交给我们的兄弟。”
就在此时,会议室门被轻轻推开。
马亮快步走入,在陆轩耳边低语:“追踪进度突破临界,Ip已锁定至曼谷节点。”
陆轩眼神微凝,但未动声色。他只微微颔首,马亮便悄然退下。
会议室内,众人已开始整理资料,准备分头行动。赵宇调出资金调度界面,孙明核对着成本模型,张涛与胡军低声商议技术分工。李刚站在原地,看着白板上那圈红字,忽然开口:“轩哥,如果敌人也在等这一刻呢?”
陆轩没有回答。
他走向行政终端,调出全球节点监控图。曼谷的位置被标为红色,信号源仍在活跃。他输入指令,启动三级预警协议。
屏幕光映在他脸上,冷峻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