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笔的墨迹在“等得起”三个字上微微晕开,纸面留下一道深痕。陆轩放下笔,指尖在桌沿轻轻一叩,目光从地图移向桌角那张写着“东京仍待确认”的便条。他没有再看第二眼,而是将纸条折起,塞进抽屉最底层。
两日后,对方未如期答复。
陆轩拨通内线,声音平静:“通知张涛、孙明、李刚,十分钟后会议室。”
十分钟后,门被推开,三人陆续入座。张涛手里抱着笔记本,孙明夹着财务报表,李刚进门时眉头紧锁,显然已察觉局势不对。
陆轩坐在主位,未开场,只将桌上那份被退回的协议轻轻推向前。
“他们不接招。”李刚先开口,拳头抵在桌边,“摆明是拖,等我们松口。”
“不是不接,是接不了。”张涛翻开笔记,“他们背后有人盯着,每一步都得报批。‘东京仍待确认’——这五个字不是随便写的,是压力,也是破绽。”
孙明翻动报表:“我昨晚重新梳理了他们提交的资金流,问题不止一处。肯尼亚项目的本地融资承诺至今未兑现,设备采购合同里还有三笔尾款未支付。他们不是不想给日志,是给不出来。”
陆轩点头,目光落在张涛身上:“你说有破局的法子?”
张涛起身走到白板前,提笔画下三角——顶点是“技术”,左下是“资金”,右下是“渠道”。
“我们一直卡在‘技术给不给’这个点上。可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框呢?”他笔尖轻点,“我们不卖技术,也不白送,但可以共享部分非核心专利,换取他们在非洲市场的本地融资支持和分销网络。”
李刚皱眉:“共享?万一他们拿去仿制呢?”
“共享不等于放手。”张涛写下“限定使用范围”五字,“所有专利仅限于联合项目,法律协议里写死,一旦外泄,自动终止授权并追责。而且,我们共享的,是运维接口和基础算法优化,不是核心控制系统。”
孙明沉吟:“可资金呢?他们连现有合同都履约困难,哪来的本地融资能力?”
“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张涛转向陆轩,“他们缺的不是技术,是落地能力。如果我们能帮他们把项目做实,反而能反向掌握节奏。我们出技术接口,他们出资金和渠道,收益按比例分成——不是我们求合作,是我们在给他们一条活路。”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陆轩缓缓起身,走到白板前,目光扫过那三个角。他抬手,在“渠道”二字下划了一道横线。
“渠道是他们的命门。”他声音低沉,“他们急着三个月内签协议,不是为了推进项目,是为了向背后的人交差。如果我们能让他们看到快速落地的可能,他们就会主动低头。”
李刚仍不放心:“可我们让出技术,万一他们翻脸不认账?”
“不让。”陆轩转身,目光如铁,“我们只让出使用权,不转让所有权。第一阶段,他们必须先兑现50%的本地融资承诺,我们才开放运维接口;第二阶段,资金到账、设备进场,再开放部分优化算法;第三阶段,绑定项目收益,共享分红。”
孙明迅速计算后点头:“只要审计链完整,风险可控。”
“那就这么定。”陆轩落锤,“张涛,你负责把方案做成提案,突出‘共赢模型’,弱化技术让步。孙明,你准备资金验证流程,所有承诺必须附带银行保函或第三方担保。李刚,你协调胡军,加强安保,接下来几天,可能会有人想搞小动作。”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
陆轩回到办公室,窗外天色阴沉,乌云压城。他坐在桌前,一页页翻看张涛提交的提案草稿。翻到最后一页,他提笔在下方加了一行小字:“所有专利共享,须以对方提供完整资金审计链为前提。”
笔尖顿了顿,墨迹未干。
次日午后,对方代表再次到访。
会客室灯光冷白,气氛凝滞。代表坐下后,语气依旧平稳:“关于财务日志的问题,我们仍在等待总部批复。技术权限的事,恐怕也需要更高级别的授权。”
陆轩没有回应,而是打开投影,调出一张非洲能源网络分布图。
“过去三年,你们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加纳的项目,平均落地周期比行业标准慢47%。”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设备延迟进场,融资迟迟不到位,当地合作方多次投诉。不是技术不行,是执行不力。”
对方代表眼神微闪,未接话。
“我们不需要急于合作。”陆轩关掉投影,直视对方,“但机会窗口不会永远开着。如果你们还在等批复,那我们可以等。等你们的总部想清楚,等你们的资金到位,等你们的渠道打通。”
他停顿片刻,语气一转:“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对方眉头微动:“什么方式?”
“第一阶段合作,我们不谈核心权限,也不谈技术授权。”陆轩从文件夹中抽出一份新方案,“我们共享部分非核心专利,用于项目运维和系统优化。你们负责提供50%的本地融资,并开放分销渠道。项目收益,我们按比例分成。”
会议室陷入沉默。
技术顾问低声与代表交谈,语气急促。代表眉头紧锁,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显然在权衡利弊。
“这……需要内部确认。”代表终于开口,“尤其是资金和渠道的承诺,不是我能单独决定的。”
“可以。”陆轩点头,“你们有一天时间。明天这个时候,我要看到你们的初步回应。”
对方起身告辞,动作略显仓促。
林娜送他们出门,回来时手里多了一张纸。她快步走进办公室,将一张会议纪要草稿放在陆轩桌上。
“他们落下的。”
陆轩低头看去,纸上是对方代表的笔迹,铅笔写就,字迹潦草:“渠道压力大,需尽快落地项目。”
他盯着那行字,良久未语。
窗外,乌云裂开一道缝隙,一束光斜射进来,落在桌角的提案上。封面上,“共赢模型”四个字清晰可见。
陆轩伸手,将提案轻轻合上。
他拿起电话,拨通张涛:“准备第二阶段预案。他们撑不了多久。”
电话挂断,他站起身,走到窗前。
远处工地上,钢架林立,吊臂缓缓转动。一辆运输车正驶入工地,车身上印着樊星阁新项目的标志。
他凝视片刻,转身走向会议室。
门推开时,张涛、孙明、李刚已在等候。陆轩将那份草稿放在桌上,推至中央。
“他们怕的不是我们拿技术,是怕拿不到结果。”他声音沉稳,“现在,轮到我们定规则了。”
张涛翻开笔记本,准备记录。
陆轩站在白板前,提笔写下三个字:反客为主。
笔尖落下,墨迹浓重,像一道斩断旧局的刀锋。
运输车在工地中央停下,车门打开,一名工人跳下,走向调度室。
他的工装左胸口袋里,露出半截黑色U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