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在慕尼黑的街头,玻璃幕墙反射出金黄的光辉。陆轩站在会议室窗前,手中握着一份刚刚整理好的合作意向书,纸张微微发烫,仿佛承载着樊星阁在这片陌生土地上迈出的第一步。
他没有多言,只是将文件轻轻放在桌上,目光扫过坐在对面的几位德国企业代表。这些人的眼神中,已不再有最初的怀疑与试探,取而代之的是谨慎的兴趣和潜在的合作意愿。
“我们愿意开放部分亚洲项目的运营数据,供贵方实地考察。”陆轩的声音沉稳有力,“如果你们需要,我们可以安排专人陪同。”
一名年约四十、穿着剪裁考究西装的男子点了点头,他是施密特公司的一位高级顾问,名叫沃尔夫冈。他缓缓开口:“我们不是在质疑贵公司的能力,而是希望确保——这是一场长期、稳定的合作,而不是一场短期的投资热潮。”
“我理解。”陆轩微笑道,“我们不是来赚一笔就走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扎根。”
这句话让会议室内短暂地陷入了沉默,但这份沉默不再是敌意的凝滞,而是一种思考后的认同。
林娜在一旁记录着对话要点,她能感受到气氛的变化。从最初的戒备到如今的审慎接纳,这是一个微妙却关键的转折点。她迅速将会议纪要整理完毕,并在会后第一时间传回总部。
当天下午,赵宇便带领专项对接小组开始行动。他们筛选出六家最具潜力的合作对象,并制定了详尽的沟通策略。每一家企业的背景、需求、过往合作模式都被反复推敲,力求精准匹配。
与此同时,张涛正埋头于一堆财务模型中,试图测算不同合作方案下的风险与回报。他的眉头紧锁,突然,一封来自匿名地址的邮件弹入了他的收件箱。
主题栏写着:“关于东南亚资金流向的几点疑问”。
他皱了皱眉,打开邮件,内容简短却直指樊星阁过去某个项目的资金结构。虽然问题看似专业,但语气中带着一种试探意味,像是有人在刻意寻找破绽。
他没有立刻向上汇报,而是将邮件备份后删除了原信。他知道,有些风,已经悄然吹起。
而在另一间办公室里,孙明正在设计一套全新的激励机制。德国团队的成员大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让他们真正融入樊星阁的体系,是一个挑战。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合同上的签字,更是人心的归属。”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随后拨通了林娜的电话:“我想组织一次团队融合活动,让大家更了解彼此。”
林娜听完建议,点头同意:“好,我会协调时间,顺便安排一次企业文化培训。”
当天晚上,林娜主持了一场小型的线上会议,德国团队的核心成员都上线参与。她用流利的德语介绍了樊星阁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观,并邀请每位成员分享自己的看法。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马克斯率先发言:“说实话,我曾经以为你们只是一个资本集团,但现在我发现,你们真的在乎人的价值。”
林娜笑了笑:“因为我们相信,只有人,才是最核心的力量。”
这场会议结束后,林娜收到了几条私信,都是表达愿意长期留任的意愿。她将这些信息整理后发给了陆轩。
陆轩看完后,手指轻敲桌面,眼神中透出一丝欣慰。他知道,真正的信任,是在一次次细节中积累起来的。
第二天清晨,陆轩召集核心成员开会。
“我们现在有两个选择。”他翻开手中的报告,“一是继续扩大接触面,争取更多合作机会;二是集中资源,优先推进三到四家高匹配度的企业签约。”
张涛翻看着数据分析图,抬头说道:“我认为后者更有效率。我们不能把资源分散得太开,尤其是在初期阶段。”
赵宇也点头支持:“对,我们应该先做出几个成功案例,形成示范效应。”
陆轩沉思片刻,最终拍板:“那就这么定。”
会议结束后,团队立即展开行动。他们放弃了几家提出苛刻条件的企业,转而将精力集中在三家最有潜力的合作伙伴身上。谈判节奏加快,条款更加务实,双方的交流也愈发顺畅。
几天后,在法兰克福的一家酒店会议厅内,第一份正式合作协议签署完成。
签字笔落下的一瞬间,掌声响起。陆轩与对方代表握手,目光坚定。
“这只是开始。”他说。
而在签字台旁,林娜悄悄录下了这一刻。她知道,这段视频将会成为樊星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当晚,他们在慕尼黑的一家餐厅庆祝首单签约成功。酒杯交错之间,德国员工也开始主动与中方人员攀谈,气氛逐渐融洽。
然而,就在众人举杯之际,一名年轻工程师忽然低声问道:“如果有一天公司不再需要我们了,我们会怎样?”
这句话像是一枚石子落入湖心,激起一圈涟漪。
林娜微笑着回答:“樊星阁不会抛弃任何一个真心为它付出的人。”
但她也知道,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种深深的不安。她决定在接下来的团队建设中,加入更多关于职业发展与保障的内容。
回到住处后,陆轩独自坐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城市灯火。
他知道,赢得认可只是第一步,真正考验他们的,是如何守住这片新开拓的疆土,并让它不断扩张。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马亮发来的加密消息:
“东京方面近期动作频繁,似乎在酝酿什么。”
陆轩没有立刻回复,而是将这条信息保存,心中已有预判。
夜色深沉,城市的灯光如同繁星落地。而在远方,风暴或许正在酝酿,但他早已做好准备。
他站起身,转身走进屋内,身影被灯光拉长,投在墙上,如同一尊不动的山岳。
窗外,风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