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同步轨道,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取代了往昔的沉寂。
数以千计的自动化组装运输机,如同被无形之手引导的金属蜂群,从散布在土星环阴影下的巨型太空工厂倾巢而出。
它们拖着刚刚下线、闪烁着冷冽金属光泽的结构组件、能量导管和传感器阵列,沿着“星璇”智能体计算出的最优轨迹,无声而迅疾地飞向一个共同的坐标——完整版信标一号的最终组装点。
李擎风站在“希望号”空间站的主观测厅内,透过巨大的复合玻璃窗,凝视着这令人震撼的工业奇观。
运输机的引擎喷流在幽暗的太空背景下划出无数条淡蓝色的光痕,交织成一张动态的、庞大的网。
组件在预设的对接点精准咬合,巨大的机械臂在预定程序控制下进行毫米级的微调,发出沉闷的金属撞击声,通过结构传导入空间站,如同巨兽沉稳的心跳。
“难以置信……”
他身边,传来王猛带着金属摩擦感的低沉嗓音。
这位资深结构工程师罕见地流露出惊叹,
“我干了四十年,从没见过这么大规模、这么高精度的同步轨道组装。
‘星璇’的调度能力,简直像有了生命。”
林淼不知何时也走到了儿子身边,双手背在身后,眼中是历经沧桑后的复杂光芒。
“不是‘星璇’有多神奇,”
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是这几百年来,一代代留在外环的工程师们,用命和维护手册,硬生生保住了这些老工厂的精度。”
他指向远处一座略显陈旧、但依旧喷射着规整焊接火花的巨型框架工厂,
“‘坚韧号’船坞,比我爷爷的年纪都大。
没有那些自愿留下的老师傅们年复一年的调试、改造、甚至手工打磨,光靠星璇,可做不到今天这样丝滑。”
李擎风心中一凛。
他仿佛看到,在那些冰冷的钢铁巨构深处,有许多默默无闻的身影,在辐射尘和低温下,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守护着人类工业文明的星火。
眼前的辉煌,建立在数百年的孤独坚守之上。
一个月。
从最终图纸冻结,到所有组件生产、运输、乃至主体结构在轨拼接完成,只用了短短一个标准月。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外环工业体系深厚底蕴和林氏深空全力支持的体现。
终于,所有的运输机如同完成使命的工蜂般悄然散去,只留下那座巍峨耸立、在土星光芒下泛着冷硬光泽的“信标一号”空间站。
它不再仅仅是蓝图上的线条,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蕴含着恐怖能量的巨构。
主控室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所有关键岗位人员各就各位,目光紧锁屏幕。
李擎风站在中央,深吸一口气,与全息投影中的怀特教授(其核心算法和设计理念已融入“星璇”的决策模块)虚拟影像对视一眼,微微点头。
“信标一号,聚变能源核心,点火程序启动。”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指令下达。
遥远的空间站核心区域,经过无数次模拟验证的“后土-m型”矩阵开始低沉的嗡鸣。
强大的磁场约束下,氦-3燃料被注入,在极致的高温高压中,原子核挣脱束缚,爆发出星辰般的力量。
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炸,只有监控屏幕上能量曲线的陡然攀升,以及空间站外部散热鳍片瞬间亮起的、代表极致高温的暗红色光芒。
“能量输出稳定!达到额定功率!”
“磁场约束完美!核心振荡幅度低于阈值!”
“所有系统运行正常!”
欢呼声尚未响起,李擎风紧接着下令:
“启动大气采集模块!开启‘吸尘’模式!”
“信标一号”底部,如同巨鲸吸水口的采集阵列缓缓展开,对准了下方的土星大气层。
强大的定向能量场产生吸力,将富含氦-3、氢、氦等元素的气体源源不断抽取上来。
内部,高效的电离分离装置如同精密的化工厂,将珍贵的氦-3同位素分离、超低温压缩成高密度燃料块储存起来;
而其他可用作聚变燃料的气体,则被直接导入附属的、规模更大的次级聚变矩阵。
真正的奇迹,在一天后上演。
当次级聚变矩阵也达到满负荷运转,产生的磅礴能量,不再仅仅用于维持空间站自身或压缩燃料,而是被导向了“信标一号”背部那面巨大的、由数百个独立单元构成的相控阵微波发射器。
“目标:土卫八,‘勘探者七号’前哨站。
微波能量传输链路,启动!”
孙启明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发射器表面泛起涟漪般的能量波动,一道无形的、却蕴含着巨量能量的微波束,以光速精准射向遥远的土卫八。
这不是简单的直线传输,微波束在途中,被预先部署在关键轨道节点上的十几个小型能量中继站接力放大、校准方向,形成了一条跨越数百万公里、稳定无比的“能量高速公路”。
几乎在发射的同时,“勘探者七号”前哨站,这个昔日因能源短缺而只能维持最低功耗运行、如同太空孤岛般的科研站迎来了新生。
“报告!接收到稳定高强度能量信号!”
“生命维持系统功率提升至百分之三百!”
“所有科研仪器,包括深空射电望远镜阵列、地质钻探平台、生物培养舱,全部恢复满负荷运行!”
“站内温度恢复正常,照明系统亮度提升!重复,亮度提升!”
前哨站站长激动到近乎哽咽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清晰地传回主控室。
屏幕上,原本黯淡的“勘探者七号”图标瞬间变得明亮饱满,各项生命指标和科研数据曲线如同被注入活力般强劲跳动。
李擎风看着那条连接“信标一号”与“勘探者七号”的、代表能量奔流的虚拟光带,仿佛看到了人类意志在宇宙尺度上架起的桥梁。
这不是简单的能量输送,这是生命的延伸,是文明之火的传递。
冰冷的太空,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人类创造的、持续而强劲的脉搏。
“我们……成功了。”
周薇喃喃道,眼眶湿润。
王猛用力拍了拍控制台,咧嘴大笑:
“好家伙!这‘吸尘器’不光能吸,还真能吐!吐出来的还是‘神仙气’!”
就连一向沉稳的高强,也忍不住对着通讯器向安全团队的兄弟们喊道:
“兄弟们!看到了吗?咱们守着的,是个能点亮星球的太阳!”
李擎风没有加入欢呼,他走到观测窗前,望着那座正在无声运转、为遥远前哨输送光明的“信标”,心中涌起的,是更宏大的图景。
这仅仅是第一个“吸尘器”,第一条“星链”。
如果这样的节点遍布土星轨道,甚至延伸到木星……
他转过身,面对激动的人群,声音清晰地传遍主控室:
“恭喜各位,‘太空微波能量传送’验证成功!
但这只是第一步。
‘信标一号’证明了我们道路的正确。
接下来,我们要让更多的‘信标’亮起来,让这条‘星链’变得更长、更坚固!
让整个外环,都感受到这份力量!”